黃紹梁
【內容摘要】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詞匯,要根據(jù)文言文或現(xiàn)代漢語的語素出現(xiàn)的頻率狠抓常用實詞,讓學生做到會讀、會寫、會講、會熟練地運用,并且注意認真積累。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確切地掌握詞義,千方百計地把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關鍵詞】文言文 詞匯 積累 方法
文言文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考試中占有相當比例。縱觀文言文考試題型及其對考生的要求,歸結起來,不外乎兩類:①考查考生的語言積累,檢查考生的語言文字功底。題型包括:劃分朗讀節(jié)奏、解釋加點的字、翻譯句子等。②與文本對話,對文本作一些文學方面的鑒賞。題型包括:寫出符合提示語的相關語句、感悟人物形象、分析寫作技法、體驗情感、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等?;诖耍覀儗W習文言文,必須“言”“文”并舉,既要注重語言積累,又不能忽視文本的文學鑒賞。前者是基礎、是鑰匙;后者是提升、是殿堂。要想步入我國古代文學的殿堂,平時就得加強語言積累,不斷獲取“金鑰匙”,做文言詞匯積累的有心人。
下面介紹幾種大家喜聞樂見且非常實用的文言詞匯積累的方法,供大家參考,愿其能助你一臂之力。
一、理解生字字義
一些基本詞匯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書面語里出現(xiàn)的頻率高,即使學習現(xiàn)代書面語或者其他學科知識也少不了它們。這些基本詞匯充分體現(xiàn)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語在漢語發(fā)展長河中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現(xiàn)以《初中語文課本》文言文部分的實詞為例:
吳廣素愛人 / 寒暑易節(jié) / 增其舊制 / 蓋追先帝之殊愚
這些加了黑點的詞在文言文里很活躍,它們在現(xiàn)代書面語里也常常作為實詞的語素:“平素”“交易”“制造”“特殊”。這種情況說明現(xiàn)代漢語里的許多合成詞的語索是由文言文的基本詞匯構成的,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以古求今或以今解古。因此注意這些詞的教學,可以一舉兩得:既利于學習文言文,又利于學習現(xiàn)代書面語,使學生確切掌握文言文的詞義;還可以通過已經(jīng)掌握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去學習文言文。
對于這樣詞匯,要求能熟練地掌握,真正解決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問題。為此需要安排若干必要的練習,注意積累,定期檢查。
另外,還有一些詞匯在文言文里出現(xiàn)得較少,在現(xiàn)代漢語里偶爾用到的。例:
八百里分麾下炙 / 復立楚國之社稷 /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咨諏善道
對這類詞,弄懂了當然最好,不全懂也可以根據(jù)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體會到,或者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猜中。
二、加強解詞釋義
要進行文言文的詞匯教學,固然要注意形和音,但解釋詞義是重點。只有把詞義講清楚了,才算收到了應有的教學效果,否則是水上浮萍,不落根底。學生學習文言文困難是大還是小,常常決定于對詞義的辨析是否清楚明白。詞義理解清楚明白,學習的困難就少,興趣就大;反之,困難就多,就不感興趣。
1.講清本義
不弄清某些常用詞的本義,只圖省力,照搬書中注釋,就難免會出差錯。例如《愚公移山》中“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辭?!泛统踔姓n本以及一些很有影響的著作說“懲”作為“苦于”講,這就絕對排除了“懲”的后面再加“于”的可能性,因為不能有“苦于于”的說法。但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完全可能寫成“懲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查《說文解與字》:“懲”是“創(chuàng)傷”。這樣,“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就是“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為苦”,把山的北面受到阻塞,進進出出要繞彎兒當做苦差事。“懲”是心理活動的動詞加意用法。當然,對學生不能也沒有必要把每一個文言實詞都說清本義,但教師本身就有必要掌握它們的本義,如此才能在教學中靈活處理。
2.用比較法
比較法是在邏輯上辨析近似概念的有效方法,教學中要力求學生學會從多方面運用比較法。一般可從六個方面運用比較法:
(1)不同語境的比較。例如“顧”有以下主要詞義:①顧野有麥場(《狼》);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這兩句中的“顧”有何聯(lián)系,有何區(qū)別呢?“顧,還視也?!本褪恰盎仡^看”,這中間有兩個因素:A“還”,也就是“回”;B“視”,也就是“看”。例1用的是本義,同時包含A和B兩個因素,例2抽去了A只有B,作“看”或“看望”講?,F(xiàn)代漢語里“顧問”的“顧”也有“看”的意思。在這辨析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找出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及區(qū)別,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去武裝學生。
(2)古今詞義的比較。這一點非常重要,學生學習文言文,最容易出現(xiàn)以今囿古(或者叫做“望文生義”)的問題。古今詞義的差別一般有兩個方面:①古今形同而詞義完全不同。如“犧牲”,在古文中是指“豬牛羊等祭品”,現(xiàn)代漢語中講“舍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②古今詞義形式相同,詞義也好像一樣,但并不相同。如“信”,古代是作“使者”講,有“信使往來”等說法,現(xiàn)代漢語的“信”都是“書信”。以上說的只是基本情況,不可一概而論。古今詞義并非一刀切,相反,它們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3)同義詞的比較。如“視”是近看,《曹劌論戰(zhàn)》有“吾視其轍亂”;“望”是“遠看”,后文有“望其旗靡”;“觀”是“集中目標看”,《岳陽樓記》有“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覽”是“看”的文言體式,《岳陽樓記》有“覽物之情得無異乎”?,F(xiàn)代漢語里“看”是一個詞,“覽”是另一個詞。“察”是“看了以后還經(jīng)過一定分析研究”,《曹劌論戰(zhàn)》有“雖不能察,必以情”。又,“瞰”是“從上往下看”;“矚”是“注視”;“瞻”是“往前或往上看”?,F(xiàn)代漢語里還有“瞥”、“瞪”、“盯”、“瞄”等等。通過同義詞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學會區(qū)別詞義的一種方法,從而確切地掌握詞義。
(4)程度的比較。如“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的“愿”是“很希望”,比現(xiàn)代漢語里面的“愿意”重得多。
(5)感情色彩的比較。《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指“地位低微,見識淺陋”或“低微而鄙俗”講,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現(xiàn)代漢語里“卑鄙”是指“品質惡劣”,感情色彩是貶義的。
(6)結構的比較?!吧跻樱曛换荨保ā队薰粕健罚?,“甚”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很厲害”,亦即等于偏正短語;“又數(shù)刀斃之”(《狼》),“斃”等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砍死”,即等于動補詞語“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伐”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討伐”,即等于并列短語。當然仔細推敲起來很難說“全等”,但至少可以說是“相當”或者“近似”。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連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