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艾倫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習的時空較為逼仄,學生在課堂上較少有自主的發(fā)揮空間,因而語文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導致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少興趣,語文學習成為了學生的一種負擔,一項苦差使。而新課程理念則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大課堂,輕松、快樂地學語文。因為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用語文。生活是語文的根基。
美國的教育學家華特·科勒斯涅克說:“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蔽覈闹逃姨招兄舱f過“生活即教學”“社會即學?!薄W寣W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情感體驗。筆者在教學中,著意讓學生接觸豐富多彩的生活,在各種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將語文課上到課外,上到生活中。
一、在旅游中學習語文
很多孩子從小就會背誦了許多描寫名山大川的古詩詞,但對詩詞的意思并不很理解,因此,每到節(jié)假日我就鼓勵孩子跟家長到風景名勝區(qū)游玩。孩子們在游玩的過程中,看到眼前的景色,頭腦中就會情不自禁地出現(xiàn)名家的詩句。例如:到了廬山就會想到蘇軾的《題西林壁》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到廬山瀑布就會想到李白《望廬山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到了西湖就會想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到了三峽就會想到李白《朝發(fā)白帝城》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這些詩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會背誦詩句和意思,但很難體會作者的情感和詩句的意境。而學生身臨其境后,就很容易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詩句記憶會更加深刻,并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和燦爛文化的熱愛。
二、在觀察日常生活的自然現(xiàn)象中學習語文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自然現(xiàn)象,如陰晴圓缺、風雨雷電、日出日落、四季變化等。在學習了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以后,學生明白了科學并不神秘,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就能發(fā)現(xiàn)真理。課后,我讓學生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如:蜜蜂怎樣發(fā)出聲音的?雨前螞蟻為什么會搬家?雨后天空為什么會出現(xiàn)彩虹?……開始,學生討論得很熱烈,答案不一。然后,我讓學生通過合作收集資料、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觀點,最后成文。日久天長,學生們就會擁有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探求真知的能力。而語文最需要的就是對生活的“敏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表達。
三、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學習語文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56個民族傳承下來很多節(jié)日,如:漢族的春節(jié),蒙古族的那達慕,藏族的雪頓節(jié),西南地區(qū)白族、彝族等民族的火把節(jié)……不同的節(jié)日有不同的歷史傳說和文化風俗。每到節(jié)日我都會布置學生去了解節(jié)日的來歷和風俗。在漢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春節(jié)。春節(jié)家家戶戶門外都貼上紅紅的春聯(lián),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每當寒假來臨時,我都要布置學生去觀察收集春聯(lián)。讓孩子們從這些種類繁多的春聯(lián)中可感受到漢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學習過中程,我有有意重構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集體記憶。而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斷裂,將會造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斷裂。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義務去重構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團圓、追思、愛國、吉祥等等文化基因沉淀下來。
四、在日常生活交談中學習語文
“課標”把“口語交際”作為語文課程的五大內容之一,順應了語文教學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人的發(fā)展需求。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內涵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它關乎學生未來人生的質量。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客人聊天中,是鍛煉口語交際的最佳時機。在聊天的過程中,要理解話的內容,并對內容進行分析評價,然后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把事情敘述清楚完整,讓別人明白。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傾聽、應對、表達的交際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自信心。比如,口語交際中“吃在中國”“在中國吃”“在吃中國”就表達不同的意蘊。這樣,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得到逐步提高,為寫作打下基礎。
五、在逛街購物中學習語文
孩子在逛街的時候,可以觀察街道的變化,人物的特點,傾聽別人的談話,同時,在逛街購物時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所產(chǎn)生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如“阿姨,請把那款帶喜羊羊的背包給我看一下,好嗎?”與“把上面的背包拿給我看一下”這兩句話的意思一樣,但產(chǎn)生的效果不同。這樣可以讓學生懂得不同的句式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重要性。另外,在購物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查看商品的說明書了解產(chǎn)品的特點、功效、使用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判斷和分辨能力。
六、在公益活動中學習語文
平時我會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帶領學生走向廣闊的認知天地,利用分布在每個角落的語文教育資源,讓學生吮吸、探索、發(fā)揮。如組織學生參加植樹造林、文明小衛(wèi)士、小交警、增資放流等許多公益活動。每年六月份,我們這里和全國各地一樣要在母親河——淮河里放一些小魚苗,這時,我會組織學生參加,在放魚時,同學們坐在船上一邊欣賞淮河的美景,一邊聽工作人員介紹放魚的好處,然后和工作人員一起把一袋袋鮮活的可愛的小魚苗放入淮河之中,看到小魚苗在清澈的河里游來游去,同學們可開心了,這時,我告訴學生要保護淮河,這樣小魚才能快樂健康的生長。回來后,我讓學生把今天的經(jīng)歷記錄下來,就是難忘的一件事。學生們因為親自參加了活動的全過程,有話可說,很快地完成了習作,而且表達了自己內在的真實體驗,感受習作的快樂。
生活中語文學習渠道很多,我們需要將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的東西沉淀下來,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堂成為課外學習展示的舞臺。這樣,課堂內外勾連在一起,課堂活潑了,生活也厚重了,最關鍵的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推動著學生精神人格的塑造。這也是語文教育的本質要求。
只有走進生活的語文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生活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讓孩子們走進生活大課堂,到生活實踐中感受、感悟語文,輕松、快樂地學習語文吧。
【參考文獻】
[1] 崔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學習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陸自平、李亮.《課程標準案例式導讀與學習內容要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