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艷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新晉本科院校法理學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探討——以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為例
邵艷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新晉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開展法理學教學工作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法理學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要提高法理學的教學質量,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本文將以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為例,試圖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有效改革,探索新晉本科院校法理學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本科院校;法理學;現(xiàn)狀及改革
中圖分類號:D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6-0299-02
作者簡介:邵艷(1981-),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警務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行政法學、訴訟法學、林業(yè)法律法規(guī)。
一、法理學教學現(xiàn)狀及原因
(一)對法理學教學重視程度不高
目前,從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的教學安排來看,法理學課程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主要表現(xiàn)為課時分配較少,只有32課時,而刑法和刑訴等部門法的待遇就不一樣,課時相對比較充足。法理學這么龐雜的內容導致教師經常是急匆匆地趕完教學進度。新晉本科,教師未完全擺脫??平逃龝r候的觀念束縛、重實踐輕理論。許多學生也覺得法理學太過抽象,對其學習提不起興趣,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儲備在未來職業(yè)生涯中的作用。
(二)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在法理學教學中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主要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師生之間缺乏良性互動,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阻滯了法理學的教學功能。學生學習容易形成“聽課-記筆記-背書和筆記-考試過關”的應試型學習模式。這種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很難達到法理學的教學目的,其弊端非常明顯。
(三)開課時間不恰當,課程設置不合理
法理學教學的通行的做法是在大一第一個學期就開設此課程,為后來開設的其他部門法課程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也是如此。許多同學草率修完法理學便將其束之高閣了,到了二、三年級,在學習其他部門法時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法理學早還給老師了,法理學的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法理學的許多概念非常抽象,需要借助部門法理解,但由于學生沒有部門法的基礎,對法律缺乏具體感性認識,使得法理學的教學舉步維艱。
(四)考核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在晉升本科后并沒有在學生考核制度設計做很大的改變,法理學的考核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期末,考核的形式是閉卷,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所占比例為7∶3,考試的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析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分析題和實操題很少,考察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或公安實踐工作問題的試題很少。
二、法理學教學改革的若干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法理學教學
本科教育與專科教育有區(qū)別,專科教育主要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而本科教育主要培養(yǎng)的是復合型人才。剛開始接觸法律的大一新生的法律意識通常比較簡單、淺薄,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去進行啟蒙,在一張張白紙上畫上基本的框架結構,法理學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此。學生如果缺乏法理學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勢必會影響部門法的學習。而缺乏現(xiàn)代法律精神和法律思維的畢業(yè)生即使將來從事法律工作也最多是個法律操作者。作為警校學生將來的工作內容是執(zhí)法,在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需要法理學的思維方式。因此,法理學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二)改進教學方法
1.講授教學法
法理學中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對新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就是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的比較好的選擇。但在以講授為主的同時,要積極結合“二奶繼承案”、“延安夫妻看黃碟案”等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也可組織學生觀看像《盲山》、《秋菊打官司》等法制電影,以培養(yǎng)其法治理念和人文關懷。教師可以從法學、特別是法理學的角度對電影進行點評,從而和學生形成互動。也可以給學生開出經典書目,如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等以供學生選擇閱讀。
2.案例探討教學法
法理學并不枯燥,知識點基本都能通過案例來闡釋和說明。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法理教學素材,用熱點案例帶動法理學的學習應該能成為法理學教學中積極倡導、踐行的方式。學院可以根據(jù)自己學生的水平及特點,靈活運用此方法來實施教學。例如,在講授“法律價值”的時候,可以用“孫志剛事件”來闡釋人權對個體的重要性,通過“杜寶良”這個案例來講述“法治”,“王海打假案”可以作為“法律解釋”的比較好的素材。法理學需要用案例來闡釋,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生活之情去體會法律之理。
3.合理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小組合作研討式學習。其是指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形式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進行互助性學習。教師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課前促使學生獨立學習,更好地思考相關問題;課堂中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教師針對問題講解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然后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最后教師進行反饋與總結。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法理學的相對簡單的問題設置專題安排學生講解,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法理學的學習中。無論是最后的講解、提問、點評階段,還是一系列準備過程實際上都鍛煉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講完后,教師根據(jù)每組上交的課件以及演講和回答問題的情況打分,并及時總結課堂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另外,警??梢岳脤W生的業(yè)務實踐進一步開展實踐教學。在實踐活動完成后可以要求寫實踐報告,解決很多大四學生不會寫論文,畢業(yè)論文只能“復制加粘貼”應付了事的難題。如果能從大一開始認真實踐如何寫論文,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科學精神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三)優(yōu)化課程設置
對于法理課程,至少要達到48個學時,這樣才能充分保證對法理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構成相對完整的知識架構。筆者建議在以后的課程設置中,將法理學教學內容一分為二,分別在大一上學期和大三上學期講授。大一新生偏重于法學基礎理論的傳播,側重于學生法學知識的“入門”引導,為今后分門別類地學習法學其他學科奠定專業(yè)基礎;強化法學方法論方面的訓練則放在大三完成。提倡分階段進行法理學教學的方法是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大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制度為以后學習部門法奠定了基礎;同時大三的學生通過部門法的學習,為其進行法律技能方面的訓練提供有利條件,再總結法律背后所滲透的價值和理念,這樣可以更好地掌握法理學的知識。
(四)改革考核方式
從考核內容來看,應盡量減少死記硬背題型的數(shù)量,加強與社會熱點問題、法律實務問題和公安實踐問題相聯(lián)系題型的考核。從考核比例來看,應該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7∶3改為6∶4,這樣教師就可以更加客觀地動態(tài)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從而降低學生投機的可能性。教師不應該把對學生的檢驗只是放在期末考試的試卷上,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開卷或閉卷的考試,還可以增加比如寫論文與實踐報告、寫讀書筆記和法律電影影評、課堂回答問題等方式綜合測評學習情況。通過綜合應用各種考核方式,學生才會多去參與實踐、大量閱讀、充分思考,真正學好法理學。
[參考文獻]
[1]劉雪屏.警察院校法理學教學問題探討[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1).
[2]王莉君.法理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5).
[3]孫玉芳.法理學本科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4]石偉.論中國法理學的實踐轉向:三十余年法理學學術史考察[J].現(xiàn)代法學,2012(7).
[5]李海,鄧娜,楊小雯.論教學理念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教學研究,2004(5).
[6]張文顯,黃文藝.高校法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