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輝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近年來,我國民事訴訟中惡意訴訟呈現(xiàn)愈演愈烈的趨勢。2012年修訂的《民訴法》針對惡意訴訟確立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并在第112條規(guī)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些規(guī)定為規(guī)制惡意訴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jù),然而《民訴法》沒有對惡意訴訟進行界定,僅僅以惡意訴訟中的惡意串通行為作為對象進行規(guī)制,也缺乏對惡意訴訟認定程序的規(guī)定。因此,現(xiàn)有立法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是不全面的,有必要對惡意訴訟的構成、類型、規(guī)制程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對惡意訴訟沒有明確界定,學術界對此認識也不一致。如楊立新教授認為惡意訴訟是故意以他人受到侵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jù)和正當理由而提起訴訟,致使對方遭受損失的行為。[1]湯維建教授認為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故意提起一個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無根據(jù)之訴,從而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2]肖建華教授認為,惡意訴訟是指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惡意欺騙法院,通過訴訟程序打擊對手或通過法院裁判中關于事實或權利方面的認定,從而獲得對方或第三人財物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3]有學者認為,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出于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沒有合理和合法的訴訟依據(jù),違反訴訟目的,把訴訟作為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手段,謀求非法利益或者意圖使他人受到財產上和精神上的損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行為。[4]綜合來看,對惡意訴訟認識的分歧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惡意訴訟的主觀認定標準。惡意訴訟中行為人惡意地實施訴訟行為以達到其不法目的,這種“惡意”在學術界有不同認識,有些學者對“惡意”持較嚴格的標準,認為除了故意之外,行為人的重大過失也構成惡意訴訟,如前述第4種觀點,即是如此。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對重大過失的行為人實施某一懲罰,有利于督促人們在行為中小心謹慎,合理地盡到對他人的注意義務。”[4]本文認為,惡意訴訟主觀上應為行為人的故意行為。首先,從我國當前社會狀況來看,公民普遍缺乏法律知識,大量的民事案件當事人沒有委托訴訟代理人,在此條件下不易將行為人的重大過失行為也認定為惡意訴訟,否則會影響到當事人正當?shù)臋嗬Wo要求。其次,惡意訴訟中的“惡意”還表現(xiàn)為行為人的目的是不合法的,從行為人的主觀認識來說,他對這種不法目的也應是明知并積極追求的。所以,惡意訴訟的主觀上應為行為人的故意行為。
其二,惡意訴訟行為人實現(xiàn)不法目的的方式。有學者認為,行為人以惡意地提起訴訟方式實現(xiàn)其不法目的,如前述第1、2種觀點。但也有學者認為,行為人實現(xiàn)其不法目的不僅僅限于提起訴訟這種方式,還包括惡意地利用訴訟程序,濫用程序權利的方式,如前述第3種觀點。從訴訟實踐來看,行為人惡意利用回避、管轄異議、財產保全、上訴、執(zhí)行等程序打擊對方當事人,使對方當事人遭遇損害的情況比較多。如通過惡意申請財產保全使對方當事人不能正常經(jīng)營;通過惡意申請管轄異議、回避以拖延訴訟程序等等。本文認為,為更好地應對訴訟實踐需要,保障訴訟公正,應將此類惡意利用訴訟程序的行為也納入惡意訴訟予以規(guī)制。
其三,惡意訴訟是否必須以給相對人造成損害為構成要件。有學者認為,惡意訴訟是一種使相對人遭受損失的行為,如前述第1種觀點。也有學者認為,惡意訴訟并不以給相對人造成實際損失為構成要件。本文認為,惡意訴訟不僅僅侵害相對人利益,而且浪費司法資源、擾亂司法秩序,有些行為雖然沒有給相對人造成實際損失,但行為人啟動訴訟程序,已經(jīng)造成了司法資源浪費,擾亂了司法秩序,應該給予規(guī)制,因此惡意訴訟并不以給相對人造成實際損失為構成要件。
綜上,本文認為,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在缺乏事實根據(jù)和正當理由情況下,故意提起訴訟實現(xiàn)其不法目的或惡意地利用訴訟程序,打擊對手,為自己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
實踐中,惡意訴訟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本文對惡意訴訟行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做如下分類。
(一)以行為主體分類,可分為一方當事人的惡意訴訟行為與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的惡意訴訟行為。前者是訴訟一方當事人惡意地提起訴訟或利用訴訟程序打擊對方當事人,實現(xiàn)自己的不法目的行為。后者是指訴訟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利用訴訟損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二)以行為方式分類,可分為以虛構事實和證據(jù)方式提起訴訟的惡意訴訟行為、以不正當訴求方式提起訴訟的惡意訴訟行為和在訴訟中惡意行使程序權利行為。虛構事實和證據(jù)方式提起訴訟是指當事人提起的訴訟沒有事實依據(jù),通過虛構事實、偽造證據(jù)方式欺騙法院作出錯誤裁判,以達到損害他人權益的不法目的。以不正當訴求方式提起訴訟是指當事人之間存在著法律關系,但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明知自己的訴訟請求得不到法院支持仍然向法院起訴,以此種方式達到使對方當事人陷于訟累、破壞對方當事人名譽等不法目的。惡意行使程序權利是指當事人通過行使管轄異議、申請回避等程序性權利,打擊對手,以達到拖延訴訟等不法目的。
(三)以行為目的分類,可分為以侵吞財物為目的的惡意訴訟行為、以逃避義務為目的的惡意訴訟行為和以騷擾誣陷為目的的惡意訴訟。以侵吞財物為目的的惡意訴訟行為如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以虛假借貸訴訟轉移離婚案件中的夫妻共同財產;國企的經(jīng)營人員與他人串通以虛假債務訴訟,侵吞國有資產等等。以逃避義務為目的的惡意訴訟行為如債務人為達到逃避債務目的,偽造虛假的債權債務關系,利用民事訴訟將財產轉移到他人名下;執(zhí)行程序中,債務人與他人串通利用執(zhí)行異議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等等。以騷擾誣陷為目的的惡意訴訟行為如當事人不以勝訴為目的,專為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訟累而提起的訴訟;虛構事實和證據(jù)提起訴訟,以破壞對方當事人名譽、聲譽等等。
本文認為,《民訴法》對惡意訴訟僅規(guī)定了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企圖以訴訟、調解等方式損害他人權益的情形,是不全面的。最高法院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對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惡意訴訟行為采用列舉式方式明確規(guī)定,將更多的惡意訴訟行為納入法律規(guī)制范圍,也有利于實踐中更好地適用《民訴法》關于惡意訴訟的規(guī)定。
惡意訴訟侵害了受害人的權益,也浪費國家司法資源,擾亂正常的司法秩序。2012年《民訴法》修改雖然為規(guī)制惡意訴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jù)。但現(xiàn)行法律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規(guī)定的過于原則,在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程序和措施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程序
首先,對惡意訴訟審查程序的啟動應以當事人申請結合法院依職權審查。民事訴訟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是因為民事糾紛是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而當事人對自己的民事權利有處分權。而惡意訴訟不僅侵害受害人的權益,還損害國家司法秩序,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維護正常司法秩序是其職責。因此,對惡意訴訟審查程序應該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其次,惡意訴訟的審查機構應由原審判組織進行。對此問題實踐中有不同觀點。有觀點認為可以由原合議庭對惡意訴訟的情況進行審查,也有觀點認為應由審監(jiān)庭來完成審查程序,還有觀點認為可以采取由原合議庭以外的部門審查為主,合議庭配合為輔的審查方式。本文認為,原審判組織對案件的事實和證據(jù)等情況都已有所了解,由其審查有利于盡快查清案件真實情況,對惡意訴訟行為作出處理,消除惡意訴訟行為的不良后果。因此,對惡意訴訟的審查以原審判組織進行為宜。第三,對惡意訴訟的調查實行職權主義。惡意訴訟因涉及他人利益和國家司法秩序,有必要實行職權主義,由法院依職權主動調查收集有關證據(jù)。我國實務部門已認識到這一點,最高法院《關于適用<民訴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四)項將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事實列為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事項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措施
首先,完善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措施?!睹裨V法》所規(guī)定的措施集中于惡意訴訟事后的規(guī)制,但缺乏對惡意訴訟的預防措施。因此,應增加對惡意訴訟的預防措施,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設立防止詐害的第三人訴訟參加制度。[5]其次,加大對惡意訴訟懲罰力度。對惡意訴訟的規(guī)制分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個方面,《民訴法》關于惡意訴訟的規(guī)定,使惡意訴訟的程序法規(guī)制有了依據(jù),但實體法對惡意訴訟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因此,應該在刑法中完善惡意訴訟的刑事責任規(guī)定,將一些嚴重的惡意訴訟行為如訴訟欺詐納入刑法規(guī)定。在民事實體法中確立規(guī)制惡意訴訟行為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制度,明確惡意訴訟的賠償范圍,除了受害人因惡意訴訟造成的財產損害可以請求賠償外,也應將受害人因惡意訴訟支出的費用如律師費、交通費、通信費等納入賠償范圍。第三,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對律師利用自己專業(yè)知識幫助當事人進行惡意訴訟進行懲罰。如對律師明知當事人是惡意訴訟仍然為其代理訴訟給予相應的處罰,如警告、罰款、吊銷執(zhí)照等。
[1]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2.
[2]湯維建.惡意訴訟及其防止[A].陳光中,李浩.訴訟法理論與實踐[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肖建華.論惡意訴訟及其法律規(guī)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4.
[4]蔡穎雯,高玉美,王剛.論惡意訴訟的侵權責任[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4.3.
[5]<日本民訴法>第47條第1款規(guī)定,主張由于訴訟結果而使其權利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或者主張訴訟標的全部或一部分屬于自己權利的第三人,可以作為當事人將該訴訟的雙方當事人或一方當事人作為對方當事人參加訴訟.對當事人有通過惡意訴訟侵害案外人權益情形的,案外人可以根據(jù)此規(guī)定參加訴訟,對當事人進行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