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青春+++李敬通+++王晶
【摘 要】現代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口素質,促進了社會發(fā)展。然而在培養(yǎng)頂尖人才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因此提出規(guī)劃教育的設想,根據個體差異確定培養(yǎng)方向、制定課程規(guī)劃、提供相應資源,以求更高效地培養(yǎng)精英人才。
【關鍵詞】規(guī)劃教育 教育心理學 教育模式
職業(yè)規(guī)劃是根據個人自身情況和眼前機遇及制約因素,確立職業(yè)目標,選擇職業(yè)道路,確定教育、培訓和發(fā)展計劃等,并為自己實現職業(yè)生涯目標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F在部分大學已開始為畢業(yè)生提供職業(yè)規(guī)則指導,然而在接受完本科教育、知識體系基本確立之后再考慮規(guī)劃人生,是否為時已晚?
規(guī)劃教育在人接受教育之初根據個體差異確定培養(yǎng)方向,學習的課程由各領域最權威專家制定,具有參與學科最前沿研究的機會,以達到培養(yǎng)頂尖人才的目的。
一、確定培養(yǎng)方向
教育學和心理學最初都曾屬于哲學范疇,隨著各自發(fā)展最終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學科。而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交互,又產生出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guī)律[1]。其功能是將心理學研究人性特質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教師教學助力,在學生身心成長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與理想。
(一)人在降生那刻就確定了性格,適合的發(fā)展方向也隨之確定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融入社會,并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當今社會接受教育的人不在少數,而為什么能稱得上成功的人卻非常少呢?制約人成功的因素非常之多,研究成功人士的著作汗牛充棟。他們每個人的道路不盡相同,其中不乏很多機緣巧合,但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對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熱愛,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大多數人迫于生計等各方面壓力,正從事著自身并不真正喜歡的工作。當初為了獲得這份并不適合的工作,被迫學習那些毫無興趣的內容。同時為了適應工作需要,試圖改變自己的天性,執(zhí)迷于本身并不擅長的事,歷盡艱辛卻收效甚微。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些努力只會讓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姆,他在窮人和富人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90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他有1萬多次當面聆聽臨終者的遺言。而聽到最多的是人們對于錯誤的追求方向的懺悔。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2]。納德·蘭塞姆沒有將另一層意思明確說出來:從事著自己不適合工作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二)通過心理學研究確定合適的發(fā)展方向
如何確定青少年兒童未來適合的發(fā)展方向就要借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目前教育中應用心理學理論成果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發(fā)展心理學中關于學齡階段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研究。直接涉及教師如何在教育活動中認識自己的教育對象,發(fā)現他們的興趣特長,以便有針對性地激發(fā)興趣、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把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青少年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之上。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是首個采用實驗法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并且發(fā)現了著名的遺忘曲線與分布復習的規(guī)律,不但為科學的記憶研究開了先河,而且直接影響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利用這一規(guī)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心理學要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就不得不重視學校情景中心理現象的研究, 將心理學的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以形成具有教育生態(tài)效度的心理學體系,或稱為教育心理學體系[3]。規(guī)劃教育就是借助心理學理論成果,分析研究青少年兒童,找到一條適合他們未來發(fā)展的道路。
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興趣的培養(yǎng)和基礎生活技能、人文、藝術、品德方面的學習,使其具備生活能力和社會常識,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相較于目前因為升學導致的小學開始學習初中知識、初中開始學習高中知識,該階段在基礎內容學習的同時,應該在各方面有目的地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出某些方面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心理學分析,確定他們在哪些方面感興趣。這將作為將來規(guī)劃其終身教育的重要依據,因此過程一定要科學嚴謹。有了分析結果就有了未來的培養(yǎng)方向。在確定培養(yǎng)方向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比如家庭環(huán)境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根據未來實際需要合理分配人數比例。這里確定的方向并不是說就決定了把一個人培養(yǎng)為指定職業(yè),如口腔醫(yī)生,而是確立一個大致的走培養(yǎng)方向。而且方向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據興趣選擇另一個方向或相近的方向作為備選方案。接下來就要根據選擇的方向,科學制定課程規(guī)劃。
二、制定課程規(guī)劃
(一)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讓教育界汗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條是以高考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雖然前幾年開始一直在提素質教育,但因為高考的考查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所謂素質教育也不過是空談。現在高中為了提高大學升學率,學習的很多內容過細過深。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高考之后再也用不到了,導致非常快就會遺忘。而到大學后,學習的課程多而雜,目的是在畢業(yè)后寫簡歷時能有與應聘的工作搭上關系的課程。然而即便是相關課程,學到的也是皮毛,與將來真正能應用的程度相差甚遠。經常有人問學這些實際中用不到的課程有什么用,得到的回答是鍛煉思維和學習方法。那為什么不選一門更貼近實際的課程,學習起來也更容易,將來還能用得上,不至于學完就忘,浪費時間和精力。高中升入大學后,由原來的父母督促、老師要求變成無人監(jiān)管,很容易放松自己,很多人不是談情說愛就是沉迷網絡游戲,只在考試前三天突擊學習,成績就是60分萬歲。這樣的大學四年,能學到多少知識可想而知。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試圖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過程,那么開始的目標和路線必須明確。因為越往上,可供選擇的路線越少。要是開始沒有沿著正確的路線攀登,那么最后就會停在某個山頂上。幸運的話,有能夠通向頂峰的路,如果不幸就要回到山腳重新開始。所以只有登上過頂峰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登頂的路線和過程中需要的準備。這些人在現實中就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只有他們才知道要趕上甚至超越他們需要具備哪些知識、能力和素質。但現實中這些各領域的權威忙于科研項目和參加各種會議,無暇思考要達到這樣的成就,學習過程中哪些課程是必須深入學習,哪些要簡單了解,哪些是根本沒用的。endprint
人的智力水平并無本質差異,那為什么最終成為“大家”的卻是鳳毛麟角。原因在于如今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條標準化生產線,產生精英成了小概率的隨機事件。研究世界名人傳記不難發(fā)現,這些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在成長過程中都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為后來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愛因斯坦自學了基爾霍夫、赫爾姆霍茲、赫茲和玻爾茲曼以及洛倫茲、麥克斯韋、馬赫的主要著作。如果讓一個對物理沒有興趣的人來完成這些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新教育模式探索
為了探索拔尖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國科大2008年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創(chuàng)辦科技英才班”的設想,每個班都以曾在中科大任教的華羅庚、嚴濟慈、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冠名。這些班最大的特點就是課程的規(guī)劃和培養(yǎng)方向都非常明確。比如盧嘉錫化學班的課程體系是由學院組織中科院和校內20多位專家教授,通過研究劍橋大學的化學基礎課程,結合自身特點基礎上建立的。將知識點分類形成模塊,明確各模塊教學內容、學時和任課教師。這樣課程學時一般壓縮20到40學時,并挑選對相關內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師授課,他們根據自己的科研實踐背景進行取舍,把最需掌握的核心內容傳授給學生[4]。這些班里的學生還有在本科期間就到國外一流大學短期研修的機會。這能讓他們在研究早期就接觸到該領域最前沿的內容,明確欠缺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向,同時為將來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經過這種模式培養(yǎng)的學生才具有獨立學習和將來深入研究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取得成果。而應試教育培養(yǎng)的僅是應付考試的能力,在到需要自主學習和研究時就顯得無所適從。
(三)注重科學與藝術共同發(fā)展
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注重藝術修養(yǎng)。愛因斯坦從小在母親的熏陶下練習小提琴,且作為終身的愛好,后來他自己也總結說藝術上的修養(yǎng)對自己在科學上的成功有很大幫助。對我國航天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錢學森曾這樣評價妻子蔣英,她給自己帶來的藝術熏陶,使其能夠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更寬更活。在胡錦濤探望他時,他強調我們不僅需要發(fā)展科學技術,也要發(fā)展藝術。
也不是說每個人的課程規(guī)劃好以后就一成不變,因為人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成熟,會有自主學習的需求,同時隨著各領域自身發(fā)展,課程內容也要及時跟著更新,以適應發(fā)展需要。
三、面臨的困難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分配公平
正如前面提到的科大科技英才班學生的培養(yǎng)享受到一般學生享受不到的資源,要實現每個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規(guī)則教育的設想接受教育,現在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萬事開頭難,重新建立非常細化的課程體系及配備相應的教師所需資源是不可估量的。而隨著規(guī)劃教育逐漸成熟,在這些方面的需求壓力會越來越小。如何將這有限資源公平分配,也會是一個難題,同時沒有升學壓力,學習是否會懈怠,因此引入競爭淘汰機制成為必然選擇。淘汰是全程的,社會上還有很多工作不需要非常專業(yè)的知識,而被淘汰者已經具備生存能力,之前接受的教育已經足夠滿足基礎工作的需要。完成規(guī)劃中的課程不是結束,恰恰相反,這僅僅是開始。此時已具備獨立研究能力和自學能力,深入研究和終身學習隨即展開,同時未來還要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
(二)對職業(yè)分工正確認識
每個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適合的工作也基本確定。中國兩千年封建思想導致目前人們對工作的普遍觀念是有好壞之分的,父母們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走上領導崗位。當領導首先有“面子”,其次手里有權也就“不差錢”。受這種傳統(tǒng)思想影響而想當領導的人,一旦如愿就開始大肆斂財,因為這原本就是其主要目的和動力,這也是導致中國目前腐敗現象非常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么很多基層公務員說自己本身工作很累而且待遇并不高,但每年仍有百萬計的人參加公務員考試,原因也在于此。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會對工作分工的認識應更趨理性。當社會進步到把國家領導也看作是一項普通工作時,個人的發(fā)展空間會更為廣闊,人類社會進步也會更加迅速。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2](美)羅杰·安德生.如果找對職業(yè)——每一種性格都能成功[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雷江華.我國教育學與心理學歷史關系的考察 [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03 ).
[4]楊保國,趙永新.英才班求解“錢學森之問”[N].人民日報,2014-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