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楠
大連市金州區(qū)人民法院,遼寧 大連116000
刑事案件中,當出現(xiàn)犯罪事實清楚,且被告人認可自己罪狀,此時在證據(jù)充分、且雙方當事人都沒有意義的情況之下,對于可能被判處的有期徒刑在一年以下,或者拘役、管制的被告人,可以對訴訟的整個流程簡易化,節(jié)約訴訟的成本與時間,在提高審判效率的同時,又能夠使案件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近幾年,刑事案件當中的速裁程序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實踐,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以及實踐價值。
1.提高訴訟的整體效率
目前我國的司法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每年的刑事案件卻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即使在程序當中規(guī)定了簡易程序,但是仍然會給有限的司法資源帶來不必要的浪費。在刑事審判當中,采用速裁程序可以起到緩沖的效果。一個案件在情節(jié)輕微,且雙方都對該程序無異議時,采取快速審結的方式,能夠及時達到懲罰犯罪目的,同時也可以使得有限的司法資源,能夠運用到需要的領域,提高訴訟的整體效率。
2.有利于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xiàn)
在刑事訴訟中,當事人雙方的矛盾通常是尖銳的,需要及時化解沖突,起到穩(wěn)定社會和諧的效果。同時,過長的審理時間,即使最終達到一個正義的審判結果,但因為審理時間過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可能已經(jīng)收到了損害,公平正義實質(zhì)上并沒有實現(xiàn)。因此,在刑事訴訟領域引入速裁程序,能夠滿足輕微刑事案件在第一時間審結,維護社會公平。
在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應當遵循“公開審理”的原則,不公開只能夠作為例外情況出現(xiàn)。但是隨著對速裁程序的改革,法律規(guī)定了涉及到被告人名譽、信息安全等情況時,經(jīng)過當事人的申請,可以不公開審理。而對于是否屬于上述情景,法律并沒有列舉出明確的情況,需要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全來進行衡量。這無疑是加大了法官的權力,法官可以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解釋,而原本的“公開審理”原則顯然被削弱了效果,審判的公平性受到挑戰(zhàn)。
刑事訴訟中的速裁程序,意在提高訴訟的效率,節(jié)約優(yōu)先的司法資源。但是在一味地追求審理案件效率的同時,則會導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忽視,侵犯被告合法權益的情況會增多。一些辦案機關,為了追求結案率,對被告采用刑訊逼供的方式獲取供述,被告作出了被迫認罪的供述,違背了“自愿”原則。刑事訴訟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權,懲罰犯罪。在該中情況下,被告人的人權顯然沒有得到保障,反而受到了嚴重的侵犯。
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作為當事人的一種,法律肯定了其在訴訟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針對被害人的地位,如何對其進行保障,則成為了一個法律空白,導致被害人時候上訪的情況比較多。很多地方性的法律條文中,規(guī)定了法院在適用速裁程序審理刑事案件的時候,應當征求被害人的意見。但是法律僅對被害人權利規(guī)定到該程度,對于被害人若不同意適用速裁程序,會產(chǎn)生怎樣的法律后果,則沒有具體規(guī)定。因此實踐當中,究竟是否采用速裁程序,最終的決定權仍然在法官手中。
正如上文所述,法律并沒有明確列舉不公開審理的情形。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對不公開審理的案件進行詳細規(guī)定。全國人大的決定中,規(guī)定了信息安全、名譽保護的案件,可以適用不公開審理的情形。因此在試點開展工作的時候,以此為范圍,不能進行擴大解釋。同時,必須在當事人、辯護人、代理人以及檢察院多方都無異議的情況下,才可以采用不公開審理的方式,并且法官應當說明理由。同時,被告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若對不公開審理不符,可以向本級法院提出異議,或者向檢察院申訴。
首先在公安立案的階段,公安機關無論是否對案件作出立案的決定,都應當在三日之內(nèi)通知被害人,且該通知應當以書面的形式送達。對于不予立案的決定,公安機關也應當向被害人說明理由。其次,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時,在受到案件材料的時候,應當通知當事人。但是法律并沒有對通知做出的形式規(guī)定,在生活中會出現(xiàn)通知送達不到當事人的現(xiàn)象。因此,筆者認為應當采用書面通知的方式,且需要聽取各方意見。將意見進行整理,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到法院。最后,在法庭審理階段,被害人若不同意適用速裁程序,應當在合理期限內(nèi)提出申訴,經(jīng)過法官審理,決定申訴理由是否成立,進而決定是否轉入到其它程序當中。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審理時間比較短,效率比較高,能夠有效保障當事人雙方合法權益,同時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但是在目前的速裁程序規(guī)定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試點工作開展中,要對這些不足進行完善,才能夠使速裁程序真正發(fā)揮出其功效。
[1]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75 -275.
[2]傅郁林.繁簡分流與程序保障[J].法學研究,2003,1:50 -63.
[3]王斐弘.中國程序法論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