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黎
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遼寧 鞍山 114051
涉警輿情,就是指與警察或警務活動有關的輿論的情況。由于公安機關長期工作在維穩(wěn)處突的執(zhí)法一線,本來就處于輿論監(jiān)督的風口浪尖。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民眾在與警方意見相左時,直接訴諸媒體或通過網絡來表達訴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種輿論環(huán)境的重大改變,使得當前涉警輿情頻發(fā),公安機關面臨的輿論壓力也空前加大。如何對涉警輿情實施科學有效的引導,尋求更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已經成為各級公安機關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通過對近年來涉警輿情的數據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在媒體和網絡上傳播的涉警輿論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失衡性,即涉警負面輿論呈不斷增多的趨勢,而有關公安民警的正面輿論卻越來越少。特別是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公安機關因傳播理念過于陳舊,刻意宣傳痕跡明顯,使得公安民警的正面典型事跡已經難以吸引受眾,正逐漸被人們所漠視,而各類突發(fā)事件和民警違法違紀等負面輿情,卻成為一些媒體與網民長期關注的焦點和炒作的熱點。
在新媒體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只要擁有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人人都會成為涉警輿情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至2015年6月,我國共有6.68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各種即時通信用戶6.06億,博客(個人空間)用戶4.75億。如此眾多的信息源使得涉警輿情可能在網絡上瞬間爆發(fā),即時傳播,迅速被炒作成轟動全國的熱點新聞,令公安機關措手不及。
由于警察執(zhí)法者的特殊身份,涉警負面輿情極易引起公眾的好奇心理,媒體和網友都對此類信息高度敏感,有時甚至在沒有完全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就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主觀性報道,然后再通過事件追蹤,引導、鼓動公眾通過電話、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互動,參與評論,以此來廣泛積聚人氣,將事件推向輿論風暴的高潮。近期國內發(fā)生的多起重大涉警輿情,如“山西太原警察踩頭發(fā)”、“河北邯鄲交警下跪執(zhí)法”等事件都是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的合力傳播,最終炒作成為全國轟動的輿論熱點,使當地公安機關陷入巨大的輿論危機之中。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傳播理念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警察在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中的任何一個紕漏,都可能會被網民拍照、錄像并上傳互聯網,聚焦放大成熱點輿情。然而,很多公安機關卻缺乏足夠的輿情敏感意識,不知如何預防和避免輿情的發(fā)生,甚至在輿情事件已經被炒得沸沸揚揚之后,涉事公安機關還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輿情處置工作反應遲緩,最終錯過涉警輿情的最佳引導時機。
涉警輿情事件發(fā)生后,很多公安機關由于缺乏相關經驗,在網上網下兩個輿論場上經常顧此失彼,被動應付多,主動引導少,說錯話、辦錯事現象時有發(fā)生,結果引發(fā)了媒體和網民更為猛烈的質疑與批評,使輿情工作陷入被動。一些公安機關在面對網絡涉警輿情時,不懂得利用傳播規(guī)律去有效引導輿論,還停留在“封”、“堵”、“刪”的低級應對水平,人為與媒體和公眾制造對立情緒。一些公安機關雖然組建了網評員隊伍,但其運用“網言網語”與網民溝通的能力仍有待加強,輿情引導效果差強人意。
在涉警輿情引導方面,目前各地公安機關普遍缺乏一整套完善高效的工作機制。在公安機關內部,當負面輿情發(fā)生時,各警種、部門之間的任務分工不夠明確,各自為戰(zhàn)的現象仍較為普遍,整體工作效率還有待提高。在對外聯系方面,公安機關與新聞、網信、宣傳等部門的溝通和協作也存在諸多問題。
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基層民警都應切實增強輿情敏感意識,牢固樹立“輿情就是警情”的理念,為做好涉警輿情引導工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各級公安機關應通過專題培訓等方式對涉警輿情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使民警意識到日常執(zhí)法中要謹言慎行,“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執(zhí)法,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和杜絕重大涉警負面輿情的發(fā)生。
各級公安機關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媒體和輿論,不斷提高涉警輿情引導水平。要本著“合作雙贏”的原則,通過建立信息會商、主題策劃等制度,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與協作,主動引導媒體參與到涉警輿情引導中來。對已經形成熱點的涉警輿情,公安機關要及時對輿情進行分析研判,統(tǒng)一口徑,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公安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信息平臺來快速發(fā)聲,積極回應,公布真相,從而防止輿論誤導和負面炒作,牢牢掌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
一要完善涉警輿情監(jiān)測機制,通過對媒體和網絡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控,對涉警輿情及時發(fā)現,迅速上報,定向跟蹤,準確研判,及早應對。二是要完善快速反應機制,公安宣傳、網安、指揮中心、法制等各職能部門,應統(tǒng)一按照預案開展輿情引導工作,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統(tǒng)一科學調度。三要完善聯動機制。遇到重大涉警輿情,公安機關應及時向黨委、政府及上級公安機關請示、報告,爭取支持和幫助,同時還要與主流媒體和網站主動溝通,聽取媒體負責人的意見和建議,爭取獲得媒體的理解與支持。
[1]李蕤.淺論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涉警輿情的應對與引導[J].公安研究,2012(5).
[2]王剛.公安機關如何引導涉警輿情[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