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中國版”存款保險制度將要推出,對于習慣了“銀行絕不會倒閉”、“存銀行定期肯定安全”的大部分中國民眾而言,對此充滿疑問,也議論紛紛。
民眾對存款保險制度最大的疑慮之一,是過去政府一直推行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的安全全部兜底,如今卻要進行改變,當中有何玄機;民眾的第二大疑慮,那就是為何最高保障的限額是50萬元人民幣,而不是更高限額,這又將會給民眾未來的儲蓄和投資帶來什么影響?
政府為何要改變推行已久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這包括了兩大方面的考慮。
一是大勢所趨。在經(jīng)歷2008年環(huán)球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之后,歐美國家先后啟動金融改革,避免再度爆發(fā)危機。這也是順應國際潮流,與國際接軌的舉措。
二是時代改變。隨著中國銀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加上民營銀行的誕生和逐步增多,中國國家財政資金,是不大可能再為所有類型的銀行進行全部兜底。因此,在市場化的考慮下,也是中國當前金融體系中,較好的制度選擇和安排。
當然,這里必須指出的是,中國設立存款保險制度是為了未雨綢繆,歐美和香港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則是因吃盡苦頭。
以美國為例,作為全世界第二個實施存款保險的美國(次于捷克),是因為在1933年數(shù)千家銀行發(fā)生倒閉后,羅斯??偨y(tǒng)上任,不得不接受美國國會的主張簽署存款保險公司法,以此來挽救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和保障美國民眾的存款利益。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是因為外資銀行的意外倒閉,引發(fā)擠提潮之后,在2006年9月推行《存款保障計劃條例》。
由此可看出,美國和香港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因應非常時期需要推出非常措施,中國則不同,是在正常時期推出的正常措施。
至于為何最高保障的限額是50萬元人民幣,筆者認為民眾也無須疑慮。
一方面,按照國際標準,中國最高保障限額已經(jīng)遠高于國際一般水平。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在最高保障限額方面,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都定在其人均GDP的1—6倍之間。例如香港的儲戶在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為50萬港元,相當于人均GDP的1.7倍,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存款保險額度由10萬美元提升至25萬美元,是美國人均GDP的5倍左右。
中國償付限額設定在50萬元人民幣,是人均GDP的12倍左右,這個水平已遠遠高于國際的一般水平,也足于為中國超過99%的存款人提供100%的全額保護。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種規(guī)章制度的推出,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細節(jié)問題,這需要政策制定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去慢慢進行調(diào)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