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沁怡
學會傾聽
■劉沁怡
在這個喧囂浮華的時代,幾乎沒人能夠抵擋得了浮躁的侵蝕。因此,靜下心來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在今天便顯得頗為不易。
學會傾聽,就是要我們能夠關注別人的表達。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時代,那些自以為是而罔顧他人表達的人將變成井底之蛙。長此以往,必然身陷迷局而難以自拔。而那些善于傾聽者,他們能夠洞察身外的世界,關注每一種聲音,所以也就能夠看清外界的風云變幻,進而掌控全局。歷史上那些不善傾聽者,一個個終成“孤家寡人”。君不見“楚漢爭霸”中的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連亞父范增都氣得大罵其“豎子不足與謀”,最終直落得丟江山失美人甚至連身家性命都難保。再看其對手劉邦,把項羽的那些棄將一一攬至麾下,不昔降低身份傾聽他們的意見——二人最終的結(jié)局婦孺皆知:流氓無賴劉邦逼得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看來,失敗與成功,常常就在聽得聽不得他人意見這一念之間。
傾聽是一種姿態(tài),更是一種美德。學會傾聽,能讓我們從中感知自身的不足,并加以補救。古語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聽多思,吸取別人的長處,是成就自己的絕佳途徑。對于即將投身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離成功更近;對于各級官員來說,傾聽百姓的心聲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意,感受民間疾苦,更好地為民辦事,從而建立健全更完善的社會體制;對于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來說,傾聽好比治愈受傷心靈的靈丹妙藥,是解決矛盾和苦悶的良方,是溝通心與心之間的橋梁……
但是,如何傾聽卻是一門學問。學會傾聽首先要有寬廣的胸懷。過于自信的人常常認為世界是為自己而造,但是別忘了,世界為你而造,世界同樣也為他人而造,你并不是世界的唯一主宰。有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開闊的胸襟,方能靜下心來傾聽別人的意見。河海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向我們進言者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百姓還是領導,都必須尊重他們,這樣我們才能聽得認真,聽進心里去,聽出真滋味。傾聽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一個積淀的過程,沒有“厚積”的過程,就難有“薄發(fā)”的那一刻。牛頓是18世紀數(shù)學界和物理界公認的權威,或許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不然怎么會盲目排斥哥布尼所創(chuàng)立的微積分?若他當時有海納百川的氣量,聽聽這位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所想的,就不會造成英倫大地3個世紀數(shù)學的落后。
有了樂于傾聽的胸襟之后,明辨是非乃是傾聽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察言觀色是某些“聽話者”(而非“傾聽者”)慣用的伎倆。上級講話,不管對與錯,他都會點頭哈腰,唯唯諾諾,不厭其煩地點頭稱是;如果講話者是級別比自己低的人或是普通百姓,那就是一副高高在上、不屑一顧的架勢,讓人覺得聽你的話就是給了你面子。
學會真心傾聽吧,因為傾聽會讓我們獲益無限——聽老師講授,會讓我們獲得知識;聽教士傳道,會讓我們堅定信仰;聽科學家報告,會使我們愛上科技;聽政治家演說,會讓我們關注社會……聽了老人的話,會知道什么叫傳統(tǒng);聽了青年人的話,周身會血脈僨張;聽了孩童的話,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多少個傾聽者因為聽了別人的一席話而改變了自己,進而改變了這個世界。傾聽是快樂的,傾聽是美好的,傾聽增長了你的才智、開闊了你的視野……學會傾聽,是成為智者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