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正
早期的民國政壇三番五次易旗,局面相當混亂。無論誰上臺,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通過民選上臺執(zhí)政的。的確,曾經(jīng)當了一年總統(tǒng)的曹錕,也是按照《大總統(tǒng)選舉法》的規(guī)定,選舉當上的。當時,手握重兵的曹錕,為了和在任的黎元洪抗衡選舉的成敗,讓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出面用賄賂的辦法收買議員,為自己拉票。議員們也是發(fā)財心切,竟然在此事上和議長“討價”,最后商定每張選票八千元(先付五千元保證金,另三千待選舉后支付)。為了以后還有機會發(fā)這個財,議員們甚至建議政府提案,延長本屆國會議員任期。
在選舉的時候,因有些議員有事,或者對此事兒不感興趣未能及時趕到,達不到“三分之二議員到會”的比例,不符合法定人數(shù),選舉最后沒法進行。議長吳景濂無奈,只得派出多輛汽車,到各處去接議員。為了湊夠人數(shù),議長宣稱,只要肯到場,不管選誰,都可以獲得五千元酬謝。最后湊夠法定人數(shù),簽到議員593人。投票后,曹錕得480票,獲選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tǒng)。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倒戈,才當了一年總統(tǒng)的曹錕就下了臺并被囚禁在中南海,直到1926年才得以釋放。多年后張學良曾勸其東山再起,曹錕卻委婉拒絕,他深有感觸地說:“瞎。不能干了。我德薄能鮮,以后國家大事要靠你們青年人了?!?/p>
告老回鄉(xiāng)的曹錕,晚上搬個板凳,搖著蒲扇,和天津衛(wèi)的街坊爺們乘涼聊天,說些家長里短,再也沒有那官場的威風了。
他的一個發(fā)小談起往事,對他說:“曹三(曹錕的小名),你掏了那么多錢買大總統(tǒng),寶座還沒暖熱,就被人家弄下來了,這船到底是歪到哪里了?”
曹錕被這一問,當時就愣住了,很是尷尬,也無言以對,只能悻悻地搬起板凳走人。
曹錕雖然因為賄選在歷史上留了不光彩的一筆,但在日本侵華時期,倒是清白做人,他嚴詞拒絕日本人的勸誘,堅決不加入日本人控制的漢奸傀儡政府,也算是保了晚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