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鋒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文教學的基石。學習語言,首先要內化文章中生動活潑的詞語。因為,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學習與運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把詞語教學指向語用,著眼于語用,立足于實踐,讓詞語真正在學生的心里生根、開花,成為學生學習與運用語言的元素。
一、詞文互兌,深化理解
呂叔湘先生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詞語并不是沒有溫度的抽象符號,當其融入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時,它便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白植浑x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詞語教學的重要前提。詞文互兌就是立足文本,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將詞語納入文本的具體語境進行對照和思考,以文解詞,借詞學文,詞文勾兌,引領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深化對詞語的理解。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九色鹿》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對這三個詞語(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體會,的確,這三個詞語刻畫了一個靈魂骯臟的小人——調達!那么,調達到底做了什么見利忘義的事?做了什么背信棄義的事?做了什么恩將仇報的事?請你認真讀一讀課文,借用課文中調達的具體表現,描述一下這三個詞語的含義,讓別人一聽,就明白這些詞語的具體意思。(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練習講述這些詞語的具體意思。)
師:誰愿意來講述?
生:調達被九色鹿從河里救起,發(fā)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是,當他看到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的黃榜,心想發(fā)財的機會來了,就忘記了自己曾經發(fā)過的誓言,向國王告密。
師:這就叫——(生齊答)見利忘義!謝謝你,說得多具體、多清楚?。?/p>
生:調達看到張貼的黃榜,知道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發(fā)財,顧不上對九色鹿發(fā)過的誓言,進宮告密,還帶著國王的軍隊前去捕捉九色鹿,濫殺無辜。
師:你說得好!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丟棄了應該有的道義。這就叫——背信棄義!
生:九色鹿從洶涌的波濤中將落水的調達救了上來,調達本應該知恩圖報才對。誰知道他當著九色鹿的面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墒?,一見到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賣了,進宮向國王告密,妄想發(fā)財。而且還帶著國王的軍隊包圍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這就叫恩將仇報。
師:你們聽明白了嗎?
生:聽明白了!
師:這就叫“會講”!你這么一講,恩將仇報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誰還能這樣講述?
在學生初步理解“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三個詞語的本意后,薛老師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將學生及時地引入文本深處,認真朗讀課文,借用課文中調達的具體表現,描述這三個詞語的含義。學生披文入境,不僅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理解了詞語的意義,而且在描述詞語的過程中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揣摩比較,內化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的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fā)現它的特征?!币箤W生讀出情境,品出滋味,就要讓他們在讀懂的基礎上通過對詞語的揣摩、推敲、比較、品味,進而人情、入境、入理。如此朗讀品味,學生就會潛心會文,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對詞語底蘊的領悟就會鞭辟入里,實現詞語的內化和積累。如薛法根老師教學《槐鄉(xiāng)五月》一課時對“傻乎乎”的體味,就讓人覺得越嚼越有味道。
師:看老師寫一個詞。(板書:傻乎乎。生齊讀)
師:“傻乎乎”是什么意思?
生:很傻的意思。
師:你這個人真傻!你這個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樣嗎?
生:語氣不一樣。
師:我說你傻,生不生氣?我說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氣?
生:說我“傻”要生氣,“傻乎乎”就不太生氣。(眾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愛。
生:“傻乎乎”是有點喜歡的意思。
師:課文中說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讀一讀這個句子。(生自讀)
師:你讀出來這個孩子真的傻嗎?
生:不,他有點……
師: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眾笑)
生:有點可愛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鄉(xiāng)的香氣陶醉了。
生:喜愛這個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經忘記了自己,被香氣迷住了。
師:喜愛這個地方,陶醉了,所以說他“傻乎乎”。這樣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會拉他回家吃槐花飯的。讀課文一定要注意這樣的詞,重疊的,想一想還是原來的意思嗎?體會出其他意思了嗎?讀書不能讀得傻乎乎的?,F在讀課文,發(fā)現這樣的詞語請你畫出來。
薛老師的詞語教學,既扎實又極富藝術性,看似不經意的點撥和比較,就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味了重疊詞的精妙,內化了詞語的意蘊,不露痕跡地教給學生品析詞語的方法,使其學會推敲體味,從而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地從語言文字中披沙淘金,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三、關注表達,活化運用
詞語教學不僅僅是一個理解、積累的過程,更是表達和運用的過程。理解和積累是基礎,表達和運用才是最終目的。詞語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表現”,最終指向是“學以致用”。詞語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獲得獨特的表現力。學過的詞語如果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干枯的詞語“標本”,只有關注表達,活化運用,才能讓詞語活起來,從而獲得深度的情感體驗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如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學到這兒,我突然想到,還有一個詞沒有講(指小黑板),就是“飽經風霜”。
師: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人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學生練習寫,老師巡回指導,表揚寫字姿勢好的同學;學生寫好后,老師讓他們自己讀一讀,修改修改;最后找?guī)孜粚W生上臺讀,學生讀后,老師當面評改。)
生:(讀)“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fā)上,蒙著一層灰??瓷先?,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
師:寫得多好呀,“飽經風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教學中,于老師以表達促理解,以運用促積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他沒有讓學生直接說出“飽經風霜”的意思,而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聯(lián)想,激活已有表象,讓詞語和學生的精神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進而通過表達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這不僅是有效的詞語理解,也是扎實的語言表達訓練。在這樣的運用實踐中,“飽經風霜”的意思清晰起來了,“飽經風霜”的形象豐滿起來了,語文教學也因此深邃和精彩起來。
詞語教學要指向語用,就是摒棄“分析”、“告訴”和“記誦”的傳統(tǒng)套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使詞語“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的手段而活躍在兒童的心靈里”,讓學生在語用中深刻掌握,靈活運用。
責任編輯:王天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