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佳
何為慈善?“慈”是長輩對晚輩的愛,“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動。我國是泱泱大國,古往今來,慈善是我們國家所推崇的一項美德。
在9月一個溫暖的早晨,我和我們班的學生一起拿到了《慈善讀本》,這是我們區(qū)舉行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給我們帶來的一本好書。里面的一個個故事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學生都愛上了這本書。而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我在被深深震撼的同時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慈善讀本》使慈善文化成書,填補了愛心教育沒有課程、缺乏教材的空白,其意義顯而易見。那么如何用好這本書,使學生在被震撼的同時,能夠?qū)⒋壬莆幕斡浶牡撞⒏吨T行動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品德”課,師生共讀《慈善讀本》
“慈善”這個定義在我們的《思想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與社會》這兩本書以及語文課文中已有滲透,那如何將《慈善讀本》與這兩樣教材結(jié)合使用,讓它發(fā)揮應有的功效,使學生講“慈善”并牢記心底呢?僅僅布置學生回家去讀這本書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可以把《慈善讀本》里六個單元的內(nèi)容和我們其他兩本教材進行結(jié)合,以單元題目為主題,讓學生在課外根據(jù)一個個主題去其他兩本教材中找類似的文章或者圖片,也可以在課外搜集資料,在“品德”課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生共讀《慈善讀本》,讓《慈善讀本》充分發(fā)揮教育功能。
二、組織以慈善為主題的班隊活動
要想真正讓學生懷善心、做善事,必須將慈善與學生生活融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關(guān)愛,學會無私地付出。在我的班級里,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盧文萍。她在剛出生沒多久就患了小兒麻痹癥,雖然后來經(jīng)過一次手術(shù),但情況并沒有好轉(zhuǎn),她不能自己行走。她的父母離異,父親外出打工,她的祖父母是農(nóng)民,靠每天賣自家產(chǎn)的蔬菜來維持生活,每天都是她爺爺或奶奶背她上學、放學。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力所能及地幫助人,那就是一種慈善。因而,在班級里發(fā)動了“幫助身邊的人”這一活動,而盧文萍就是這次活動所要幫助的對象。大家扶她上下樓梯,幫她記作業(yè),教她不會的難題,幫她撿起掉在地上的文具……在這個活動中,大家熱情高漲,難得的是,這樣助人的行為一直持續(xù)到畢業(yè)。
三、及時與家長溝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學校并非世外桃源,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不能止于書本的說教,更需要得到學校之外家庭和社會的慈善環(huán)境的配合與支持。否則,學生從《慈善讀本》上得到的愛心認知,勢必會因外部世界的功利性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正所謂“一個行動頂?shù)蒙弦淮蚓V領”。因此我們應抓好與家長溝通這個契機進行宣傳,營造良好氛圍,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睈凼侨祟愖蠲赖那楦?,沒有情感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愛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愛像甘霖,沁人心脾。愛心就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愛心滿溢我們的空氣,讓慈善進入我們的心底,化作自然的一種行為。
(本文作者系黃巖區(qū)寧溪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