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菡
東晉時期,武將郗鑒奉旨平叛,立了大功,被封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導(dǎo),就數(shù)他這武官最大了。郗鑒有二子一女,其女名璇,字子房,年方二八,有才有貌。郗鑒視如掌上明珠。
這么一個寶貝疙瘩,得找個門當戶對的人家。郗鑒便想在丞相王導(dǎo)家挑選女婿。二人同朝為官,誰不知王家子弟甚多,個個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導(dǎo)。這下正中王導(dǎo)下懷,他不假思索痛快地說:“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選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臂b一聽很高興,速命心腹管家阮裕帶上重禮到了王導(dǎo)家。王府子弟二十余人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大家溫文爾雅,正襟危坐,個個鉚足了勁,唯盼雀屏中選。郗府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
只是尋來覓去,一數(shù)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lǐng)著阮裕來到東跨院的書房里,只見靠東墻的床上一個青年人袒腹仰臥,對來人置若罔聞,阮裕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搭理,對太尉覓婿一事顯然無動于衷。阮裕一氣之下也不再睬他,甩袖而去,回去向郗鑒稟告:“王家的少爺個個都好,他們聽到太尉要挑選女婿的消息后,個個都打扮得齊齊整整,規(guī)規(guī)矩矩;只是……唯有東床上那位公子,袒腹而臥若無其事?!?/p>
“哦?竟有此事!”郗鑒一聽來了興致,不禁拍手道,“好一個任性率真、胸襟豁達的公子?。」?,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阮裕皺著眉頭為難地說:“可是……我沒記下那位公子的名字?!臂b說:“馬上派人再去打聽?!边@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公子叫王羲之。郗鑒來到王府,親眼見到王羲之,發(fā)現(xiàn)他果然如自己所料,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原來那日,王羲之在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的事也早忘光了。待他匆匆回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回味著蔡邕的書法。郗鑒當場下了聘禮,將王羲之擇為快婿。這時,回過神來的王羲之得知郗鑒的女兒擅長書法,人稱“女中仙筆”,自然也是十分愿意。
成語“東床坦腹”、“東床快婿”等,就是這樣來的。人們因此推斷王羲之率性任情,特立獨行,頗有魏晉風度,正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然而在這則明朗的故事背后,其實潛藏著另外一個版本,鋪陳了魏晉時代的真正底色,也從中衍生出“東床坦腹”的更深層內(nèi)涵。
魏晉名士的做派,后人欣賞為高逸闊氣、放達自然,而不知道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懷有深深的痛楚和百般的無奈。那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們切身感受到人生沉浮無常、飄忽不定,即使是擁有權(quán)勢的高門士族甚至皇族,也難逃血光之災(zāi)。名士們對生命懷有深深的憂慮,對人生寄以深深的眷念。
王羲之出生于著名的簪纓世家——瑯邪王氏。劉禹錫《烏衣巷》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家指的就是他家。他的祖母夏侯氏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姨母,父親王曠與晉元帝是姨表兄弟。西晉末年,北方大亂,王曠為尋萬全之策,首倡過江之議。堂叔王導(dǎo)、從伯王敦因輔佐晉元帝登基有功,一個把持朝政,一個掌握兵權(quán),炙手可熱。東晉建國之初,皇室勢力單弱,必須依靠士族的支持來維系統(tǒng)治。在若干南下的北方士族中,瑯邪王氏因與晉元帝有著歷史的、地域的、姻親的關(guān)系,而成為強宗盛族。初建的東晉朝廷出現(xiàn)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在那個時代,就算生在王侯將相家,也往往難逃橫死厄運。王曠在王羲之六歲時便因上黨之役戰(zhàn)敗而去向不明。父親的失蹤在王羲之幼小的心靈上蒙上了陰影。在王羲之二十歲時,王氏家族的境遇因王敦舉兵叛亂而面臨重大變故。
隨著王氏宗族的強盛,王敦擁兵驕縱,晉元帝畏而惡之,重用他人以制衡王氏,此舉引起王敦的不滿。魏晉時代的王朝更替無一不是通過權(quán)臣策劃篡位的形式,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側(cè)為由從武昌起兵攻建康(南京)兵敗。于是,朝中有盡誅王氏之議。王導(dǎo)為了表示忠君的清白,率王氏子弟二十余人赴臺待罪。最終,晉元帝寬宥了居于都城的王氏宗族。
但是,近乎階下囚砧上肉的危厄,道義之“忠”與親情之“孝”的尖銳沖突,豪強門閥彼此同居于京洛——那種與狼共舞如芒在背的兇境,都給閱世未深的王羲之帶來恐懼、壓抑和無從選擇的痛楚。后來王羲之多次推辭在京任職的征召并苦求外放,不能不說與他經(jīng)歷了這次讓王氏家族跌入深淵的變故有關(guān)。殘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毀滅,使名士的“憂生之嗟”夾雜著無邊的憂懼和深重的哀傷,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有詩曰:“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生履薄冰,誰知我心焦。”身為統(tǒng)治集團核心的士人階層時刻憂心忡忡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現(xiàn)象僅見于魏晉。
在后來的漫長人生中,王羲之眼見著一個個親人、朋友不顧勸阻,昨日還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今天卻成了階下囚;抑或剛剛扳倒了政敵,正快意間,自己也翻了車。
而王羲之的婚姻事實上也是政治需要的產(chǎn)物。王敦兵敗后,東晉王朝漸漸形成王導(dǎo)、郗鑒、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三巨頭各據(jù)一方互相牽制。王、郗兩家的聯(lián)姻是為了抵抗庾亮。而入仕后的王羲之則是庾亮的部下。他在三巨頭敏感的利益交割空間里延續(xù)了昔日東床坦腹的我行我素。
王羲之終歸還是幸運的。結(jié)婚之后,他和郗璇志同道合,琴瑟和諧,相敬如賓,美滿幸福。他們生有七子一女,都是多才多藝,狷介不羈,尤以王獻之為最。王羲之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愿意到風景秀麗的會稽(紹興)做官,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山玩水,組織雅集,寫就傳奇的《蘭亭序》。王羲之那種瀟灑出塵的書風的形成,與當時風流超逸的士風尤為相關(guān)。那不是一味放誕,醉酒佯狂,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超越和心靈自由。他們對功名利祿都不很熱衷,大都有一段隱逸的經(jīng)歷甚至終身布衣,把明山秀水視為精神家園和安身立命之地。東晉屢以歷部尚書請官王羲之,但屢遭拒絕。王羲之后來辭掉一切官職,完全投身于山水逸樂之中。正是這個王氏家族政治上的中衰時代,成就了王羲之的書法事業(yè),使他走向中國書法的頂峰,被后人稱之為“書圣”。
再說郗鑒晚年病重時,囑咐家人道:“我一向崇敬仁者微子、智者張良和軍家之杰目夷,離他們的墓地不遠處有個風景秀麗的小山丘,地處徐州兗州之間,歷為我供職轄區(qū),我死后就葬于此?!焙髞?,這座無名的小山丘被叫作“郗山”。郗山與微山島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很大的墳?zāi)?,墓前有一個石碑,上書:“東晉太尉郗鑒之墓”,正系王羲之手筆。王羲之為其岳父撰寫了流傳千古的碑文。
而東床坦腹、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放達而風流自賞的魏晉風度,成為后世中國文人的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