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蘇教版國標(biāo)本小學(xué)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該單元主題“有志者事竟成”的觀照下,"/>
梅志軍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是蘇教版國標(biāo)本小學(xué)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該單元主題“有志者事竟成”的觀照下,講述了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故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精神的贊美。
文本篇幅不長,但內(nèi)容卻關(guān)注了司馬遷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一筆帶過,而這常常導(dǎo)致學(xué)生對文本理解淺嘗輒止。為了避免學(xué)生感悟文本時蜻蜓點水,很多教師在文題《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中的“發(fā)憤”一詞上做文章。確實,“發(fā)憤”是“文眼”,筆者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怎一個“憤”字了得!
憤悱
《全唐詩》中收錄王周的《自喻》,詩中云:“五歲稟慈訓(xùn),憤悱讀書志?!敝祆湟舱f:“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彼?,“憤悱”就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積淀”的狀態(tài)。而課文《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第1、2自然段就在描述司馬遷這種“憤悱”的狀態(tài)——不斷積淀,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xué)家。
1.黃河文化和英雄文化的孕育
文章開篇說:“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xiāng)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边@是文本中僅有的三處具體描寫中的第一處,透過這段描寫,我們仿佛看到黃河之畔,懸崖之巔,一位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可以想象,大氣磅礴的黃河文化給了司馬遷怎樣的滋養(yǎng),而蕩氣回腸的英雄文化又在司馬遷心中激起怎樣的波瀾。這自然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2.父親的影響和囑托
文章在第1自然段中介紹了司馬遷的父親:“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他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3000余年間的歷史?!辈讶幘唧w描寫的第二處“獻”給了司馬談,以“細節(jié)”的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臨終囑托”的畫面:“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讓人動容。“受父親的影響”“牢記父親的囑托”,讓我們找到了司馬遷矢志不渝的另一精神支柱。
3.讀書游歷和整理史料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崇尚的生活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也不例外——“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四處游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勤奮的身影更是躍然紙上:“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其中,“忙著”“走遍”等詞,足以彰顯司馬遷在成為“偉大史學(xué)家”的道路上付出的刻苦努力。
義憤
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看到別人蒙受冤屈,一定會義憤填膺、拍案而起、仗義執(zhí)言,而從不會考慮自己的處境,也絕不會做出“落井下石”的卑鄙齷齪的行徑。司馬遷就是這樣的人:“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在這里,我們有必要補充一些有關(guān)“李陵事件”的歷史資料:這年夏天,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lǐng)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隨從。一次,李廣帶領(lǐng)五千步卒深入敵軍,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jié)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zhàn)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紛紛指責(zé)李陵的罪過。司馬遷卻認為:“李陵只率領(lǐng)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dāng)?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彼闹毖杂|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不久,有傳聞?wù)f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摧殘肉體和精神的腐刑。讓學(xué)生真正明白“辯護”的勇氣和“得罪”的荒唐。
悲憤
這是怎樣的刑罰?這又是怎樣的恥辱呢?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這樣描述:我因李陵之禍遭受這身心的摧殘,深為鄰里同鄉(xiāng)恥笑,玷污了祖先,又有什么顏面為父母掃墓呢?即使再經(jīng)歷一百代,這份恥辱也只會越來越深重。我因此每天愁腸百轉(zhuǎn),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有時走出家門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每當(dāng)想到這種恥辱,怎不汗流浹背沾濕衣裳?我簡直就是個宦官,連深山巖穴之中都沒有自己的藏身之處!
遭受如此沉重打擊,怎能不叫人悲憤交加、悲憤欲絕呢?“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這“殘生”一詞足見司馬遷當(dāng)時從心底流露出的悲涼,這“生不如死”的喟嘆讓所有善良的人們扼腕唏噓。
發(fā)憤
生死抉擇之際,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感召著司馬遷:少年時的夢想,青年時的櫛風(fēng)沐雨,父親的臨終囑托……這一切都在昭示司馬遷,苦難也是財富。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感嘆: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窘而著作《春秋》;屈原遭放逐而撰寫《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國語》問世;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誕生;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后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才寫就《說難》和《孤憤》名篇;而《詩》三百篇,更多是圣賢們“發(fā)憤”之作。至此,“發(fā)憤”有了新的注解——
1.一句警世名言
這些閃爍著真理光輝的名言,總是說話者在迎接生活挑戰(zhàn)、跨越人生障礙之后,仍堅守崇高信仰的折射。而它必將引領(lǐng)今天的人們包括我們的學(xué)生,憧憬未來,激發(fā)斗志,永不言棄。文本以描寫司馬遷心理活動的形式呈現(xiàn)出這千古名言:“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要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生死抉擇的艱難和完成史書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
2.一段涅槃重生
緊承上文的心理活動,文本繼續(xù)它的第三處具體描寫:“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我們可以想象,這“埋”需要怎樣的毅力,這“攤”顯示出怎樣的超然。當(dāng)然,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們,一個偉大的史學(xué)家,在編撰史書的時候,就必須“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這“一行行工整的隸字”記錄的歷史才會公正客觀。
3.一部史家絕唱
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寫道:“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余字的輝煌巨著—— 《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透過“52萬”這個數(shù)字,我們要讓學(xué)生看到“一百三十篇”中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想到“今天52萬余字的紙質(zhì)圖書已是沉甸甸,那52萬余字的竹簡又該如何”;透過“13年”這個數(shù)字,我們要讓學(xué)生看到“近5000個日日夜夜”或是“酷暑難熬”或是“寒風(fēng)凜冽”,想到“忍辱負重”“畢生心血”……
“憤悱”“義憤”“悲憤”“發(fā)憤”,怎一個“憤”字了得!沿著這樣的行文路線,頂天立地的歷史人物司馬遷自然躍然紙上并永遠矗立在我們學(xué)生的心中。
(江蘇省大豐市大橋鎮(zhèn)潘丿小學(xué) ? 2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