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楊圣敏
(1.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新疆維吾爾族嬰幼兒蒙古斑發(fā)生率及消退時間
王斌1,楊圣敏2
(1.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北京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調查蒙古斑在維吾爾族嬰幼兒中的發(fā)生率及消退時間,完善該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探索該民族人種構成特點及演化過程.肉眼觀察新生兒身體各部皮膚,用半透明紙拓繪蒙古斑外形輪廓,以重量面積換算法確定蒙古斑的面積.結果表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不同,各地區(qū)之間差異顯著,從東部到西部呈逐漸減少趨勢,平均發(fā)生率為46.12%.從東部到西部,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比率逐漸減少,平均比率為0.69%.1歲內蒙古斑消退78.08%,5歲內消退98.71%,未發(fā)現(xiàn)蒙古斑對嬰幼兒生理產生異常影響,消退后皮膚未出現(xiàn)異常.蒙古斑在新疆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中的發(fā)生率及東西方向的梯度差異,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維吾爾族可能具有歐羅巴人種血源,歐羅巴人種血源對維吾爾族的摻入是由西部向東部逐漸深入的演化過程.
關鍵詞:維吾爾族;嬰幼兒;蒙古斑;發(fā)生率;人種
中圖分類號:Q 98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988Ⅹ(2015)03-0084-05
Incidence and fading time
of Mongolian spot in Xinjiang Uygur infants
WANG Bin1,YANG Sheng-min2
(1.Institut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Investigate incidence and fading time of Mongolian spot in Xinjiang Uygur infants to improve Uygur physical anthropology datum and explore Uygur rac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Observe each part of newborn body skin.Depict outline of Mongolian spot with translucent paper.Calculate Mongolian spot area with weight area conversion.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Mongolian spot incidence of Uygur newborns in different areas are different,whic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incidence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the average incidence is 46.12%.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the ratio of Mongolian spot area to body surface area decrease gradually,average percentage is 0.69%.Mongolian spot fading is 78.08% within one year and 98.71 % within five years.Mongolian spot have no abnormal effect on infant physiology.Skin have no abnormal after fadeaway of Mongolian spot.The incidence of Mongolian spots and the gradient difference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in Uygur infants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of Xinjiang approved that Uygur may have European descent.The incorporation of European descent to Uygur have a gradual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Key words:Uygur;infant;Mongolian spot; incidence; race 蒙古斑(Mongolian spot)也稱蒙古藍斑(Mongolian blue spot)是最常見的先天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一般多見于黃種人和黑種人兒童,而白種人兒童較少見.已有的調查結果顯示,蒙古斑可以不同程度地發(fā)生于人類所有種族,東亞人81.0%,非洲黑人95.5%,拉美地區(qū)的印第安人70.1%,歐洲白種人9.6%[1],蒙古斑在新生兒中的發(fā)生率具有非常明顯的人種、民族及地域特異性.
蒙古斑呈斑片狀黑青色、青灰色、淺灰藍色、淺灰色、暗藍色或偶爾為褐色的色素沉著斑,邊緣逐漸移行為正常皮膚色.呈圓形、橢圓形、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邊緣界限不很明顯,直徑從數(shù)毫米至數(shù)厘米,可達10 cm不等,多為單發(fā),偶見多發(fā),發(fā)生處皮膚與正常皮膚一樣柔軟.蒙古斑出生時即有,發(fā)生于新生兒腰骶部及臀部,也見于背部或其他部位,隨著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蒙古斑顏色逐漸變淺,大多數(shù)嬰幼兒在5歲左右自然消退,不留痕跡,個別人可終生存在.
通常在人類皮膚的真皮中不含黑色素,人類皮膚的黑色素主要存在于皮膚表皮的生發(fā)層中,在真皮中一般不含黑色素,蒙古斑是一種真皮黑色素細胞增多癥.黑色素細胞在胚胎時期起源于神經(jīng)脊,11周左右開始移入表皮,20周以后此種細胞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新生兒發(fā)生蒙古斑是由于一些黑色素細胞向表皮移動時未能穿過真皮與表皮的交界,停留在真皮,延遲消失所致.由于此斑在蒙古人種的新生兒中有很高的發(fā)生率,故被稱為蒙古斑.
目前關于維吾爾族嬰幼兒蒙古斑的報導較少[2],有調查顯示,其他民族新生嬰兒蒙古斑發(fā)生率整體偏低,疑似該文的維吾爾族嬰兒蒙古斑的發(fā)生特性與實際情況有差異.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新疆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體質存在一定差異,一個地區(qū)的樣本不能反映維吾爾族的整體情況.我們歷時五年多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的發(fā)生率及消退時間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進一步確定該項體質人類學指標在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中的發(fā)生率及發(fā)生特點,有助于揭示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體質特征、人種構成、族源及演化過程,為維吾爾族乃至我國西北民族歷史研究提供生物人類學依據(jù).
1調查地點
現(xiàn)代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東部和南部,即哈密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邊的綠洲上,其他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多是后期來自南部和東部的移民.多項體質人類學指標研究顯示,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的維吾爾族人群之間體質上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東西方向上人群之間.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亦表明,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融合是從東西方向相互滲透的.依據(jù)上述事實及研究成果,確定本次調查地區(qū)和人群,調查地區(qū)(哈密市、吐魯番市、若羌縣、且末縣、庫車縣、和田市、喀什市)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如圖1.
圖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圖(●調查采樣地區(qū))
2調查對象和方法
新生兒父母世代均為維吾爾族,家族內無與外族通婚史,世代居住在被調查地區(qū),一個月以內(含一個月)的健康新生兒.在嬰兒產房或家中,自然光下,用肉眼對新生兒的身體各部分皮膚進行仔細觀察,對與整體皮膚顏色不同、邊緣界限不清晰、皮膚質地與周邊皮膚無差異的色素斑做詳細記錄,包括色素斑的部位、顏色、大小、形狀、數(shù)量,用半透明紙拓繪出蒙古斑外形輪廓,測量新生兒的身高和體重,采用重量面積換算法[3]確定蒙古斑的面積,每年對調查對象蒙古斑的消退情況進行一次回訪或由嬰幼兒家長報告,至嬰幼兒五歲.
用分析天平稱量、確定本次調查所用拓繪紙面積質量比為0.293 cm2·mg-1,將調查時拓繪的蒙古斑沿輪廓線剪下,用分析天平稱重,利用公式0.293 cm2·mg-1×拓繪有蒙古斑的紙重(mg)=蒙古斑面積(cm2)計算蒙古斑面積.采用《兒科臨床手冊》中的“小兒體表面積圖”[4]計算每位有蒙古斑受檢新生兒的體表面積,利用公式蒙古斑面積/體表面積×100%計算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百分率.
3結果
表1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7 277例(男性3 603例、女性3 674例)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調查統(tǒng)計結果.
表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
蒙古斑發(fā)生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中不同,各地區(qū)間差異顯著,最高為東部的哈密地區(qū)59.03%,最低為西部的喀什地區(qū)27.55%,平均發(fā)生率為46.12%,從東部到西部呈逐漸減少趨勢.同一地區(qū)男性和女性間無顯著差異,整體男性和女性間無顯著差異(F=0.765,F(xiàn)
表2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3 356例(男性1 651例、女性1 705例)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面積與體表面積比值的調查統(tǒng)計結果.
表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率
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中不同,不同地區(qū)之間差異程度不同,見表3.東部與西部差異顯著,最高為東部的哈密地區(qū)0.92%,最低為西部的喀什地區(qū)0.24%,平均比率為0.69%,從東部到西部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同一地區(qū)男性和女性間無顯著差異,整體男性和女性間無顯著差異(F=0.569,F(xiàn)
表4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3 217例(男性1 575例、女性1 642例)維吾爾族嬰幼兒蒙古斑消退時間統(tǒng)計結果.最初調查的3 356例維吾爾族蒙古斑新生兒中有139例(男性76例、女性63例)因各種原因未能取得后期蒙古斑消退時間的資料.
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一年內可大部分自行消退(78.08%),五年內可基本消退(98.71%),消退后患處皮膚未見異常,同一年內,西部地區(qū)消退的速度較東部地區(qū)快.
表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之間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比率差異性檢驗
*P<0.05,**P<0.01
表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嬰幼兒蒙古斑消退時間
4討論與小結
關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qū)特定人群嬰幼兒蒙古斑消失的速度和時間尚無報導.本調查顯示,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1歲內大部分消退(78.08%),5歲基本消退(98.71%),沒有發(fā)現(xiàn)蒙古斑對嬰幼兒生理和皮膚產生異常影響,消退后皮膚也未出現(xiàn)異常,由此可見新生兒蒙古斑不需要治療,在臨床醫(yī)學上無需給以特別的關注.
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平均發(fā)生率為46.12%,歐洲白種人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約為10%,蒙古人種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約為80%,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介于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之間.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率平均為0.69%,小于蒙古族(1.10%)和漢族(1.06%)[3].蒙古斑在維吾爾族新生兒中的發(fā)生率和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率體現(xiàn)了該民族與其他民族在人種構成上的特異性.
對新疆古代人種構成進行的考古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新疆地區(qū)古代人種的生物學來源是多源的,組成相對復雜[5,6],既可能源于西方人種,但又有東方人種成分的參與,而且在西方人種因素中,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類型[7].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成果也顯示,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人種構成應該是多源的,最主要可能是由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原住民(以歐羅巴人種為主)和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丁零和鐵勒的一支)相互融合而逐漸形成[8].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顯示,現(xiàn)代維吾爾族主要表現(xiàn)為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征和生物遺傳特性,同時又有一定比例的歐羅巴人種成分摻入其中.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不同地區(qū)的維吾爾族人群之間在體質特征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沿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從西到東,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征和生物遺傳特性逐漸減弱,而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征和生物遺傳特性逐漸增強.
本研究顯示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發(fā)生率介于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之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從東部到西部,不同地區(qū)維吾爾族新生兒蒙古斑的發(fā)生率和蒙古斑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率逐漸下降,這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人種構成特點及演化過程——現(xiàn)代維吾爾族可能具有歐羅巴人種血源,歐羅巴人種血源對維吾爾族的摻入是由西部向東部逐漸深入的演化過程.
參考文獻:
[1]JACOBS A H,WALTON R G.The incidence of birthmarks in the neonate[J].Pediatrics,1976,58(2):218-222.
[2]艾瓊華,許煌和,賽福鼎.1441名嬰兒的蒙古斑分布[J].人類學學報,1996,15(3):263-265.
[3]陸舜華,鄭連斌,韓莉,等.蒙古族和漢族新生兒及幼兒蒙古斑的研究[J].人類學學報,1999,18(1):46-52.
[4]劉湘會,金漢珍,段恕成,等.兒科臨床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4.
[5]何惠琴,徐永慶.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類顱骨測量的種族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2,21(2):102-109.
[6]崔靜,王博,邵興周.新疆出土近代維吾爾族顱骨的初步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0(3):103-111.
[7]韓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的種族人類學研究和維吾爾族的體質特點[J].西域研究,1991(2):1-12.
[8]楊圣敏.回紇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20.
(責任編輯俞詩源)
作者簡介:王斌(1964—),男,黑龍江肇東人,高級實驗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人類學與醫(yī)學人類學.
基金項目: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項目(MUC985-9)
收稿日期:2015-01-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03-12
E-mail:binwang11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