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霖琳
電視記者的隱性采訪,又稱秘密采訪或暗訪,是電視記者在未被采訪對象感知的情況下,以偷拍偷錄等隱蔽手段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的采訪。由于隱性采訪是在他人沒有戒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突破了采訪環(huán)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能一針見血地抓住問題實質,因而電視記者在拍攝社會新聞或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往往會采取這種手段。實踐證明,隱性采訪在顯性采訪無法獲取新聞事實時對記者具有較大幫助,但必須符合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假如運用不當,就會導致新聞侵權,引發(fā)官司,更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電視記者的隱性采訪手段談一些再認識。
一、隱性采訪的目的是為了挖掘新聞事實
隱性采訪作為一種特殊的采訪形式,目的是為了挖掘新聞事實,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其積極意義不容忽視。具體來講,有幾個方面:一是隱性采訪能最大限度地逼近新聞事實真相,獲得獨家新聞,這樣的新聞往往具有較強的可看性,能夠產生強大的輿論效應,提高媒體的知名度,贏得觀眾的青睞。二是隱性采訪是進行批評報道時獲得真實內幕的有效途徑,在進行揭露性報道時,采訪對象是不會對著記者的攝像機坦白自己的不法勾當或損害公共利益等行為的。三是偷拍偷錄是顯性采訪的補充形式,是整個采訪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采訪和記錄的手段來看,電視記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采取顯性采訪形式的,只是在顯性采訪無法獲得真實信息的情況下,才采取隱性采訪形式。四是偷拍偷錄是新聞真實性得以體現的重要證據,偷拍偷錄所獲得的新聞素材還具有證據意義,一旦發(fā)生新聞糾紛或新聞訴訟,這些證據可以起到判明事實真相的作用,進而維護記者的正當采訪權利。
其實,電視記者運用隱性采訪手段,主要還是為了減少采訪障礙和干擾,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實真相。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餐飲業(yè)經營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二條規(guī)定:禁止餐飲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紹興市柯橋區(qū)臺的電視記者以隱性采訪形式一連走訪了柯橋的幾家飯店和酒樓,發(fā)現仍在設置“最低消費”、拒不執(zhí)行這項禁令的有不少。這條以隱性采訪手段拍攝的電視新聞在《柯橋區(qū)新聞》節(jié)目中播出后,立即引起了柯橋區(qū)“消保委”人員的重視,他們通過電視媒體向觀眾表示,商務部發(fā)布的《餐飲業(yè)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具有法律效力,若餐飲行業(yè)有違反的,有關部門可以參照這個規(guī)章進行處罰。隨后,柯橋區(qū)餐飲行業(yè)中設置“最低消費”的現象基本得到杜絕。再如,有段時間,柯橋區(qū)的小街小巷經常出現一些向過往行人兜售代辦各種假證的流動人員,柯橋區(qū)臺的電視記者經過多次跟蹤暗訪和隱性拍攝,終于查到了他們制售假證的幾個場所,從而為公安部門徹底搗毀這些窩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作為新聞活動的一部分,隱性采訪這種獨特的采訪方式具有三個不同于公開采訪方式的明顯特征:不公開采訪身份,不公開采訪目的,不公開采訪手段?!盵1]電視記者的隱性采訪能在采訪對象不知曉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接近新聞源,所獲得的新聞事實更加真實可信。這是由于通過隱性采訪獲得的新聞事實,是電視記者深入現場的第一手材料,現場感很強,更加客觀真實,更能滿足觀眾獲取真實情況、了解事實真相的欲望。同時,通過隱性采訪獲得的視頻素材比較周詳,能有力抨擊社會不良現象,有效進行輿論監(jiān)督。
二、隱性采訪要注重形式選擇和度的把握
在實踐中,電視記者的隱性采訪一般有兩種形式,即完全參與式采訪和完全觀察式采訪。“完全參與式采訪是電視記者像一個真正的新聞事件的參與者那樣行動,別人只知道你是參與者而不知道你是記者,它又細分為主動(記者策劃某些事件以揭露別人的錯誤行為)和被動(記者假裝只是公眾中的一員,這樣就能在其他人不知道有記者在場的情況下收集信息)兩種。這樣,如果采訪對象不知道他們正在接受記者的調查,則會表現得更加自然、誠實。完全觀察式采訪則只對社會作純粹觀察而記者并不打算成為這個過程的一部分。由于這一類隱性采訪記者盡量不引人注目,采訪對象常常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記者調查?!盵2]隱性采訪只適用于某種特殊場合、特殊題材或特殊采訪對象。哪些情況下需要采用隱性采訪手段,對哪些對象可以采用偷拍偷錄方式,電視記者這些都必須十分明確。只有遇到用顯性采訪無法拍攝到而又必須拍攝到的新聞事件,并且與法律和道德并無沖突,才可以使用隱性采訪手段。
新型電子設備的增多,為電視記者隱性采訪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在具體操作時不能嘩眾取寵,聳人聽聞,抓人把柄,失去對隱性采訪度的把握。電視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不能把一些丑惡的社會現象原生態(tài)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以滿足少數人的偷窺欲望。如果過多地對一些暴力和色情內容進行隱性采訪,既不利于人們健康價值觀形成,也會污染媒體環(huán)境。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電視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不能去以身試法,如扮成嫖客去暗訪賣淫場所,扮成賭徒去參與賭博,也不能為采訪對象設圈套,更不能通過語言體態(tài)等暗示手段,去誘導采訪對象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如果隱性采訪中涉及到的公民行為與社會的治安、文化、交通以及教育有關,就屬于公共利益的范疇,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優(yōu)先權,但是電視新聞記者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因為隱性采訪是在當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一經電視報道播出,很可能會影響其正常生活。”[3]電視記者平時不能為了獲取新聞素材方便,不分事情大小、不顧采訪后果去濫用隱性采訪手段。電視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要出以公心,柯橋區(qū)臺的電視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通常是取決于采訪對象的行為是否損害了公共利益,是否違反了社會公德,是否不用暗訪手段就難以拍到?!靶侣劰ぷ髡咧挥性趩栴}比較突出、已經嚴重危害了公眾利益或是公共安全,而進行正常的采訪有很大的難度,無法通過正常途徑了解事實真相、獲取新聞資料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用隱性采訪這種值得商榷的手法采訪新聞?!盵4]
在進行隱性采訪拍攝時,電視記者還要注意鏡頭規(guī)避和人文關懷,設法避開一些不雅或不宜公開的畫面,明確什么是該拍的,什么是不該拍的,有些以隱性采訪手段拍來的畫面還要經過技術處理后才能再播出。那種為了片面追求畫面視覺沖擊力而刻意去追求隱性采訪手段,極容易會卷入新聞侵權訴訟案件,到時候電視記者不但很被動,而且還會面臨嚴重處罰。
三、隱性采訪不能越過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我們在看到隱性采訪積極一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消極的一面。如果濫用隱性采訪,甚至越過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那后果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容易侵犯采訪對象的人格權、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和信用權。在進行隱性采訪時,電視記者的身份沒有暴露,給采訪對象以假象,這樣一來,隱性采訪對采訪對象來說,就有了一定的欺騙性。有人認為,難道只要采訪對象處于非正義的地位,記者就可以為所欲為嗎?而“公共利益”只是一種主觀標準,難以把握。因此,他們認為,“作為講真話的新聞單位不應該利用這種欺騙手段來獲取信息”。[5]特別是當采訪對象成為隱私權和名譽權的犧牲品時,新聞真實性已不可能再成為觀眾對新聞報道的終極追求。
因此隱性采訪務必十分慎重,應該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或得到有關部門的授權?!拔覈鴳椃ㄒ?guī)定的若干原則,民法通則的基本精神,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的明確規(guī)定,以及保密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的相應規(guī)定,都為記者明確指出了隱性采訪行為的禁區(qū)。概括起來,這種禁區(qū)有七種情況,即:涉及國家機密、涉及司法秘密、涉及法庭審判、涉及個人隱私、涉及陰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涉及商業(yè)秘密?!盵6]
為了使隱性采訪更加合理合法,近年來,紹興市柯橋區(qū)臺不斷規(guī)范電視記者的隱性采訪行為,不單純?yōu)榱俗非笮侣劦摹百u點”而濫用隱性采訪,而是嚴格界定隱性采訪的適用范圍。一是公共場合允許拍攝。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地點一般分為公共場合和隱蔽場合,公共場合又叫公開場合,就是不加隱蔽、面對大家的地方。既然在公開場合發(fā)生的新聞事實,在法律上應該認定為是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公諸于眾的。因為一個人將自己置于公共場所中,自己的行為就有了公開性,放棄了該行為的隱匿權,在法律上應該認為是可以通過新聞進行報道而不必事先征得采訪對象的許可。而且只要新聞報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是為了鞭撻丑惡、歌頌正義,也不會涉及公民的肖像權問題。二是不涉及隱蔽場合和個人隱私。對隱蔽場合及私人場合進行隱性采訪是非常敏感的。法律對個人的住宅、信件、通知、身體殘疾等,是毫無例外進行保護的。一般來說,隱私權包括公民享有的不愿公開的個人生活秘密和個人空間的權利。三是對同一公民的同一行為表現場合不同,對待方法也不同。新聞事實發(fā)生的場合不同,標志著新聞事件當事人態(tài)度的不同,公開場合擁抱、接吻,如果記者通過隱性采訪后加以報道,有可能是對美好情感的贊美,也有可能是對有傷風化行為的譴責。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四是保守國家秘密,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規(guī)定。
目前,隱性采訪已在電視新聞采訪中被廣泛運用,這是對電視記者價值取向、文化人格和法治意識的綜合考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電視記者對隱性采訪手段進行一番再認識很有必要。這對于進一步規(guī)范記者的采訪行為,提高記者的業(yè)務素質,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涂衛(wèi)寧、李華、汪國華:《隱性采訪中應注意的問題》,《新聞前哨》2005年第1期
[2]鄢法孺、張麗:《新聞采訪中暗訪形式論析》,《新聞世界》2009年第3期
[3] 段巍、段青:《電視新聞記者在隱性采訪中“度”的把握研究》,《今傳媒》2014年第8期
[4]張宜軒:《隱性采訪中“度”的把握》,《青年記者》2010年3月中
[5]蔣曉玲:《論隱性采訪存在的問題及調整》,《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第1期
[6]曾曉淵、王鳳英:《隱性采訪的邊界》,《青年記者》2009年4月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廣播電視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