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娟 呂 勇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自動加工是指大腦對無意識登記的信息的加工過程(Axelrod, Bar, Rees, & Yovel, 2014), 是指在不需要被試的有意注意和行為控制的條件下某些信息結點的自動激活及自動反應(Schneider &Shiffrin, 1977)。
在生活中, 對于熟悉的信息可以達到無意識覺知和再現(xiàn)。例如, 在無意識、非注意狀態(tài)下對某些信息的加工可以是自動化的。例如聽著音樂工作, 過后發(fā)現(xiàn)對音樂的旋律可以很好的記憶并再現(xiàn)(哼唱)出來。對熟練的動作也可以達到自動化反應。例如, 賽車手在比賽過程中一系列超快速的操作和反應是自動化完成的。
自動知覺信息的激活、自動語義信息的激活和自動反應過程的激活都屬自動加工的過程。實現(xiàn)自動加工的研究范式有很多, 例如掩蔽啟動范式、任務分離范式、加工分離范式、序列學習范式、Stroop色詞干擾范式、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以、人工語法范式等等(e.g. Van den Bussche et al., 2013)。
掩蔽啟動范式是引發(fā)信息的無意識自動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視覺掩蔽是指一個快速呈現(xiàn)的刺激(即目標刺激)在另一個快速呈現(xiàn)的刺激的作用下(即掩蔽刺激)可視性減弱或消失的過程。在掩蔽啟動的范式中, 掩蔽啟動刺激/受掩蔽的啟動刺激(masked prime)為受到掩蔽的不能有意識知覺的刺激, 對它的加工是自動化的。對掩蔽啟動刺激的自動知覺信息的激活、自動語義信息的激活或自動運動反應的激活可以影響對目標刺激的知覺注意、語義加工或運動反應。目標刺激和掩蔽刺激之間的呈現(xiàn)間隔在30~70 ms之內(nèi)時, 掩蔽的效果較為顯著。
掩蔽啟動研究方式多種多樣。掩蔽啟動刺激、掩蔽刺激(mask)和目標刺激(target)出現(xiàn)的順序可以根據(jù)任務要求來設定, 掩蔽刺激可以出現(xiàn)在掩蔽啟動刺激的前面或后面。掩蔽反應啟動是指當掩蔽啟動刺激引發(fā)的反應與對目標刺激的反應相同時, 對目標刺激的反應速度加快, 反應時縮短;當掩蔽啟動刺激引發(fā)的反應與對目標刺激的反應不同時, 對目標刺激的反應速度減慢, 反應時增加的過程(Kiefer, Morschett, Sch?nfeldt-Lecuona,Spitzer, & Kammer, 2013)。掩蔽重復啟動是指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在刺激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空間位置等因素上完全相同時, 產(chǎn)生的啟動效應(Trumpp, Traub, Pulvermüller, & Kiefer,2014)。例如, 掩蔽啟動刺激是在屏幕中間呈現(xiàn)的大寫字母 A, 目標刺激也是在屏幕中間呈現(xiàn)的大寫字母A, 兩者之間呈現(xiàn)掩蔽刺激。
掩蔽啟動效應發(fā)生的理論假設是沒有達到意識層面的信息也可以被選擇性的加工。由于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加工是無意識的, 所以為自動加工。如果先出現(xiàn)的掩蔽啟動刺激與后面的目標刺激在某些方面相似, 被試對目標刺激的相關信息的加工和鎖定得到易化, 產(chǎn)生啟動效應。如果先出現(xiàn)的掩蔽啟動刺激與后面的目標刺激不相似,被試則會自動忽略掩蔽啟動刺激登記的某些無意識信息, 啟動效應不產(chǎn)生。通過掩蔽啟動范式的操作, 能夠?qū)崿F(xiàn)對知覺信息、語義信息和運動反應過程的自動加工。
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是指大腦皮層根據(jù)外界(例如有機體內(nèi)外環(huán)境)不斷更新的對行為的要求, 將活動設定于某種特殊的工作模式中, 從而根據(jù)要求靈活的執(zhí)行認知加工活動。自上而下的因素包含注意的空間特性、注意的時間特性、任務定勢(task-set)、目的(intention)、期待(expectancy)等因素, 各種因素所指的具體含義不同(Gilbert &Sigman, 2007; Miller & D’Esposito, 2005; Normand,Bouquet, & Croizet, 2013)。注意的時間特性是指在某一時間范圍內(nèi)注意的特定指向或變化。注意的空間特性是指注意指向的位置。任務定勢指能有效完成某個既定任務的認知結構。任務定勢包括:任務設定的目標(goals); 對刺激(stimulus set)的期待; 任務相關的背景; 個人的狀態(tài); 有目的的行動和注意; 以及將以上這些因素聯(lián)系起來的計劃(planning)。目的指對任務目標的有意表征,以及主觀上對實施與任務目標相關的行為的承諾,即如何去執(zhí)行某種任務(Eckstein & Perring, 2007;Forrest, Monsell, & McLaren, 2014)。這些因素可以通過被試先前的知識經(jīng)驗、外顯的任務指示、任務背景以及與任務相關的內(nèi)容來控制。
自上而下的因素可以對行為進行調(diào)節(jié)。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最終可以表現(xiàn)為反應的增強、反應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增強、對刺激信息的選擇性加工等。例如, 通過任務指導語的指示(自上而下因素), 可以引導人們注意中文詞匯“動物”的結構信息(如“左右結構”)或是語義信息(如“生物的一個種類, 它們一般以有機物為食, 能感覺, 有神經(jīng), 可運動”)。
以往研究認為, 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可以影響控制加工的過程, 而自動加工是完全自動化的,不會受到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但近年來利用掩蔽啟動范式進行的研究表明, 自動加工也可受到某些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
綜上所述, 通過對啟動刺激的掩蔽可以研究無意識的覺知過程。掩蔽啟動研究中所用的刺激物包括:數(shù)字、字母、顏色組塊、詞匯、圖片、面孔以及箭頭, 這些刺激分別通過控制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之間的語義/類別聯(lián)系、形狀/指向聯(lián)系以及情緒聯(lián)系等來進行研究。
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在掩蔽啟動范式實現(xiàn)的自動加工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掩蔽重復啟動范式、掩蔽語義啟動范式以及掩蔽反應啟動范式來進行研究的。掩蔽重復啟動范式包含對知覺信息的自動加工過程; 掩蔽語義啟動范式主要包含語義信息的自動加工過程; 掩蔽反應啟動范式主要包含自動的反應過程。
在知覺加工階段掩蔽啟動效應的發(fā)生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 如果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的位置相同, 那么對目標刺激的反應時將會縮短, 這被稱為知覺反應時啟動。啟動效應的發(fā)生是因為掩蔽啟動刺激的位置信息得到無意識加工, 從而當目標刺激在相同位置出現(xiàn)時, 反應加速(Bodner& Dypvik, 2005)。
掩蔽重復啟動范式中, 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完全相同(例如“貓—貓”)。研究發(fā)現(xiàn), 注意的空間特性對此類自動加工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Marzouki, Midgly, Holcomb 和 Grainger (2008)進行了ERPs研究, 在掩蔽重復啟動任務之前, 通過線索將被試的注意力集中到與掩蔽啟動刺激相同(即有效線索條件)或者相反的位置(即無效線索條件), 在線索與掩蔽啟動刺激位置相同的條件下,重復啟動效應產(chǎn)生。這說明對空間位置的有意注意, 會影響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加工, 對掩蔽啟動刺激的空間位置信息進行的是無意識自動加工。
有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掩蔽啟動刺激可以逐漸增加對掩蔽啟動刺激自身的知覺和注意, 從而增強掩蔽啟動效果(Atas, Vermeiren, & Cleeremans,2013)。這與以往研究中認為的受掩蔽的刺激不會受到注意影響的結果相反, 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對自動知覺加工過程的影響。
對掩蔽重復啟動效應的研究還有涉及任務方面的。例如, 在Martens, Schweinberger, Kiefer和Burton (2006)進行的研究中, 讓被試對先前和隨后出現(xiàn)的兩張著名人物面孔進行類別判斷(例如,是否都是演員)或知覺判斷(面孔是否相同/重復)。在類別判斷任務中, 先前的面孔在受到掩蔽的情況下, 發(fā)現(xiàn)重復啟動效應體現(xiàn)在ERP早期成分上,這也說明了知覺加工階段受到的自上而下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對自動語義過程的研究體現(xiàn)在, 如果掩蔽啟動刺激自動激活的語義網(wǎng)絡與目標刺激所屬的語義網(wǎng)絡相同, 對目標刺激的反應會加速。在語義過程中, 掩蔽啟動刺激被激活時, 相關的語義網(wǎng)絡也被自動激活, 由于目標刺激與掩蔽啟動刺激具有某些語義聯(lián)系, 目標刺激相關語義網(wǎng)絡被掩蔽啟動刺激的自動激活擴散所影響, 從而使得對目標刺激的加工加速(Ulrich, Hoenig, Gr?n, &Kiefer, 2013)。研究包括采用字詞、數(shù)字等為刺激的研究。
掩蔽語義啟動刺激范式中, 注意資源調(diào)節(jié)下對掩蔽啟動刺激的語義加工將影響對目標刺激的加工和反應過程。Martens和Kiefer (2009)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先前任務中自上而下的注意資源的分配可以影響隨后掩蔽啟動任務的效果,實驗中要求被試在掩蔽啟動任務之前,進行大寫字母搜索任務,一部分搜索任務的字母串開始和結尾至少包含一個封閉曲線的字母(例如 B, g), 此種任務被視為簡單任務;在相對應的復雜任務中, 字母串開始和結尾只包含不封閉曲線的字母(例如E, s)。結果發(fā)現(xiàn), 在先前復雜任務的情況下, 由于注意資源的較多占用, 會導致隨后掩蔽啟動任務中啟動效應的減弱。這說明注意資源的分配影響到了對掩蔽啟動刺激語義信息的自動加工, 從而影響了啟動效果。
在利用掩蔽語義啟動范式的研究中, 注意的時間特性對自動語義加工也有影響(Kiefer, 2006;Kiefer & Brendel, 2006)。此項ERPs研究控制了可作為位置線索提示的掩蔽刺激(cue)與啟動刺激(prime)之間的時間間隔。在線索和啟動刺激之間時間間隔較短的條件下(例如 200 ms)產(chǎn)生較大的N400掩蔽語義啟動效應; 在線索和啟動刺激之間時間間隔較長的條件下(例如 800 ms)產(chǎn)生較小的N400掩蔽語義啟動效應。說明在短間隔條件下被試的注意力沒有轉移, 仍然集中在線索提示的位置, 而長間隔條件下被試注意力有所轉移, 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加工減弱, 所以產(chǎn)生了較小的掩蔽語義啟動效應。
研究發(fā)現(xiàn), 注意的時間特性對自動語義信息的加工調(diào)節(jié)還體現(xiàn)在類別啟動當中。類別啟動范式一般要求被試判斷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是否屬于同種類別(例如“魚—貓”), 這其中包含語義信息的加工。利用掩蔽條件下的類別啟動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目標刺激出現(xiàn)在被試可以預測的時間段之內(nèi),類別啟動效應可以產(chǎn)生(Fabre, Lemaire, &Grainger, 2007), 說明了掩蔽語義啟動效應受到自上而下的注意的時間特性的調(diào)節(jié)。
掩蔽語義啟動范式中, 對語義自動加工產(chǎn)生的啟動效應依賴于具體實驗任務的設置(Kiefer,Adams, & Zovko, 2012)。任務設置指的是為有效地完成既定任務而建構的認知系統(tǒng)(Ansorge &Neumann, 2005)。研究發(fā)現(xiàn)任務定勢對自動語義加工過程具有影響作用(Kiefer & Brendel, 2006;Martens & Kiefer, 2009; Martens, Ansorge, &Kiefer, 2011; Kiefer & Martens, 2010)。
首先, 由任務引發(fā)的注意定勢可以調(diào)節(jié)掩蔽語義啟動任務中的信息加工和啟動效應。在Martens等(2011)進行的研究中, 通過任務要求讓被試在掩蔽語義任務之前進行對先前出現(xiàn)的物體的知覺特征和語義信息進行注意, 這種注意使得被試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注意定勢, 注意定勢影響著隨后掩蔽啟動任務中對掩蔽啟動刺激相關信息的加工, 從而影響著對目標刺激的啟動效果。行為和神經(jīng)電生理數(shù)據(jù)都顯示, 當對先前物體的語義信息進行注意的時候, 隨后任務的掩蔽語義啟動效應才會發(fā)生。這種注意(定勢)對無意識信息加工的影響受到了任務要求的調(diào)節(jié)。
其次, Kiefer等人進行了行為和ERPs的研究,在掩蔽語義啟動任務開始之前, 讓被試完成對詞匯的知覺判斷任務(例如, 詞首或詞尾字母是否為曲線封閉的字母), 或是對詞匯的語義判斷任務(例如, 詞義是否為動物), 發(fā)現(xiàn)只有在先前進行語義判斷的條件下(是否為動物)才會產(chǎn)生N400啟動效應。說明先前所完成的任務的形式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會對隨后的掩蔽啟動刺激的自動加工產(chǎn)生加工程度上的影響, 從而會影響掩蔽語義啟動效應的發(fā)生。
Adams和Kiefer (2012)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掩蔽語義啟動任務中, 語義任務定勢(例如, 判斷字詞為生物/非生物)將直接決定被試是否會加工隨后出現(xiàn)的刺激的語義信息, 先前出現(xiàn)的語音任務定勢(例如, 判斷詞首或詞尾字母是元音還是輔音)則不會對隨后的目標任務產(chǎn)生掩蔽語義啟動效應。
目前已有ERP研究選取任務定勢因素, 利用掩蔽啟動范式研究對中文詞匯的加工, 探討了自上而下的任務因素對自動語義加工過程的影響(宋娟, 呂勇, 2012a; 宋娟, 呂勇, 沈德立, 2013a)。研究采用掩蔽啟動范式, 讓被試在掩蔽啟動任務之前對中文詞匯進行語義判斷任務(生物還是非生物), 或?qū)χ形脑~匯進行知覺判斷任務(詞匯中是否含上下結構的字), 在掩蔽啟動任務之后讓被試對中文詞匯進行真/假詞判斷。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在語義判斷任務之后, 對掩蔽啟動任務后的目標詞匯進行真/假詞判斷時, 掩蔽啟動刺激對目標刺激產(chǎn)生的 N400啟動效應顯著, 這說明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加工受到了先前任務定勢的影響(宋娟, 呂勇, 2012a)。通過任務指導語設定的不同任務目的同樣會產(chǎn)生 ERP啟動效應(宋娟, 呂勇, 沈德立,2013a), 例如, 可通過任務指導語設定被試關注啟動刺激的語義信息(詞義)或知覺信息(字體結構)。
自動反應過程指反應的自動激活(Kiefer et al.,2013)。掩蔽啟動刺激可以激活運動反應, 產(chǎn)生運動準備。利用運動準備電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s, LRP)在此領域進行的研究頗多(Verleger,Jaskowski, Aydemir, Vander Lubbe, & Groen, 2004)。當分配給被試的對目標刺激的反應及規(guī)則與掩蔽啟動刺激相同時, 對目標刺激的反應得到促進。這可能是由于對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的反應都被任務設定在相同范圍之內(nèi), 是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效果。無意識的反應激活或抑制可以在自我抑制機制的作用下發(fā)生(Ocampo & Finkbeiner, 2013)。
注意的時間特性對自動加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體現(xiàn)在對注意時間的分配。掩蔽的反應啟動效應主要源于直接的運動定向而沒有語義加工的調(diào)節(jié)(Abrams& Greenwald, 2000; Damian, 2001)。Naccache,Blandin和Dehaene (2002)利用數(shù)字反應啟動范式控制對目標刺激注意時間的分配。在此范式中要求被試比較目標刺激是否與 5相同。大于或小于5的數(shù)字分別用不同的手進行反應。被試在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都大于或都小于5時反應更快, 產(chǎn)生反應啟動效應。由于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在呈現(xiàn)時間上接近, 在反應啟動中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都受到了注意。Naccache等人的研究認為注意對無意識自動加工的調(diào)節(jié)提供了證據(jù)。
任務指導語所設定的任務目的和被試對任務的期望可以影響反應啟動中反應一致性效應(啟動項與反應項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應)的產(chǎn)生。如果掩蔽啟動刺激可以引發(fā)與目標刺激相同的反應,啟動效應發(fā)生。掩蔽反應啟動中, 啟動-目標之間的反應一致性效應依賴于刺激的特征、運動反應(motor response)和將目標刺激與反應相匹配的過程。在掩蔽反應啟動范式中, 有關期待的研究是在任務開始之前通過練習或指導語讓被試對啟動刺激的反應有一個期待, 當所期待的啟動刺激與的目標刺激反應相同時, 掩蔽反應啟動就會發(fā)生。
在一項研究中, 讓被試進行兩位數(shù)大于還是小于 55的判斷。結果發(fā)現(xiàn), 在被試重復練習 73大于55之后, 37作為先前沒有出現(xiàn)過的新的掩蔽啟動刺激同樣也會啟動被試進行大于55的反應。由此說明任務背景可以調(diào)節(jié)掩蔽啟動效應的發(fā)生。產(chǎn)生掩蔽反應啟動效應的條件即為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具有一定聯(lián)系(Greenwald, Abrams,Naccache, & Dehaene, 2003; 馬利軍, 張積家, 2005)。
Heinemann, Kiesel, Pohl和 Kunde (2010)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掩蔽啟動任務中的對反應激活效應的調(diào)節(jié)在新手和專家被試群體中都有體現(xiàn)。當掩蔽啟動刺激所要求的反應與目標刺激所要求的反應是應用相同的手指、或是相同手的不同手指、或是不同手的相對應一致的手指的時候反應啟動效應, 這說明了任務相關的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在掩蔽啟動任務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在一項采用與 Greenwald等人(2003)相同的任務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 啟動效應僅僅發(fā)生在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都為數(shù)字的時候。當啟動刺激為數(shù)字(如“4”)而目標刺激為描述數(shù)字的詞時(如“four”), 啟動效應不發(fā)生。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的組成來源于同樣的數(shù)字范圍4至6時掩蔽反應啟動效應會發(fā)生。而當組成掩蔽啟動刺激的范圍超過 4至 6時, 掩蔽啟動刺激不會對目標刺激產(chǎn)生掩蔽反應啟動效應。但這種啟動和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僅僅發(fā)生在反應上, 與語義無關, 因為描述數(shù)字的單詞(例如“five”)并不能誘發(fā)對數(shù)字(例如“5”)的啟動效應(Kunde, Kiesel, & Hoffmann, 2003)。
Reuss, Kiesel, Kunde 和 Hommel (2011)發(fā)現(xiàn)任務特定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可以被先前的掩蔽線索所激活, 這種激活發(fā)生在被掩蔽的線索與某種特定的任務相聯(lián)結的時候, 這說明了有意識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激活可以被無意識自動加工的信息所調(diào)節(jié), 甚至是自由的選擇也可以受到無意識自動加工的信息的影響(Kiesel et al., 2006)。相反地,無意識自動加工反應信息也可以被自上而下有意識刺激-反應聯(lián)結因素所調(diào)節(jié)。在反應啟動中研究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也包括對刺激-反應規(guī)則(stimulus-response rules, S-R rules)的研究, 因為刺激-反應規(guī)則是由具體任務所設定的。在利用類別歸屬判斷任務(parity judgement task)和ERPs技術的研究中(Fabre & Lemaire, 2005), 將描述數(shù)字的詞匯作為掩蔽啟動刺激(例如“three”), 阿拉伯數(shù)字作為目標刺激(例如“3”), 研究自動刺激-反應聯(lián)結效應(automatic stimulus-response association,ASRA)的產(chǎn)生及其年齡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 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人和平均年齡60歲的老年人在ERPs數(shù)據(jù)中顯示年齡差異, 老年人在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一致的情況下, 刺激-反應聯(lián)結所產(chǎn)生的啟動效應較弱, 但這種差異在行為數(shù)據(jù)上并沒有顯現(xiàn)。此研究說明了自動加工的過程受到任務設定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影響, 且這種影響存在年齡效應。
由此可見, 無意識和有意識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信息之間存在相互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其中, 自上而下的因素對動作的調(diào)節(jié)還體現(xiàn)在采用其他一些掩蔽啟動范式進行的研究中。
在Martens等(2011)進行的研究中, 掩蔽視覺動作啟動條件下(masked visuomotor priming)對幾何圖形進行判斷的效果受到了自上而下的任務要求和注意定勢的影響, 注意先前物體刺激的知覺特征的時候, 視覺動作的啟動效果產(chǎn)生。在掩蔽反應啟動中還有利用短程啟動(short-lived priming)范式進行的有關任務目的的研究。此種范式通過兩種方式控制反應啟動效果的實現(xiàn)(Eckstein &Perring, 2007):首先, 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00 ms左右; 其次, 一般任務采用二擇一迫選任務。采用對相同刺激系列進行不同任務的方式達到按照任務要求(目的)對相同刺激進行不同的加工(例如對詞匯刺激進行動物/非動物、消極/積極的評價), 使得特定的刺激屬性與反應相聯(lián)結, 通過反應體現(xiàn)掩蔽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之間的一致性, 促進反應啟動效應的產(chǎn)生。此種范式中采用的刺激系列所包含的刺激數(shù)目較少, 每個刺激重復次數(shù)較多。目的是將特定的刺激與特定反應聯(lián)結, 實現(xiàn)對反應的練習和重復。反應的時間窗口也被設定在目標刺激出現(xiàn)后的一個較小時間范圍內(nèi)(例如 330~470 ms), 要求被試快速做出反應, 這樣可以使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體現(xiàn)在對反應或者說是對刺激-反應聯(lián)結的調(diào)節(jié)中, 達到自動反應啟動的效果。
有行為和 ERPs研究致力于探討自上而下的任務因素對自動反應激活過程的影響。Kiesel,Kunde和Hoffmann (2007)發(fā)現(xiàn)任務相關的信息對自動反應過程的調(diào)節(jié)可以同時存在于幾種刺激-反應聯(lián)結及其轉換之間。在宋娟等人的采用掩蔽啟動范式研究中, 刺激為數(shù)字和字母, 選取與當前任務相關的規(guī)則、與當前任務無關的處于預備狀態(tài)的規(guī)則為自上而下的任務因素。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與當前任務相關的規(guī)則和與當前任務無關的處于預備狀態(tài)的任務規(guī)則所設定的所有刺激系列都可以影響當前任務中的反應過程。例如部分刺激既作為掩蔽啟動刺激又作為目標刺激的數(shù)字(2, 3, 7,8), 當讓被試進行數(shù)字大于/小于5的判斷時, 刺激-反應規(guī)則是與當前任務相關的。當作為掩蔽啟動刺激的數(shù)字為1, 4, 6, 9, 目標刺激為2, 3, 7, 8時,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刺激-反應規(guī)則是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但也是由當前任務所設定好的(例如1, 4同2, 3一樣都小于5, 但是并不會在對目標刺激的反應序列中體現(xiàn))。這兩種情況下自上而下的任務因素都影響自動化反應激活過程, 影響啟動效應的發(fā)生(宋娟, 呂勇, 2012b; 宋娟, 呂勇, 沈德立, 2013b)。
圖1 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對自動加工的影響作用
自上而下的因素對自動加工產(chǎn)生的掩蔽啟動效應依賴于行為計劃的形成:被試將多種刺激屬性確定到與當前行為反應目的和任務計劃相一致的范圍內(nèi), 從而使掩蔽啟動刺激的相關信息得到登記, 影響對目標刺激的反應(Ansorge, Heumann,& Scharlau, 2002; Ansorge & Neumann, 2005)。沒有達到意識層面的信息也可以依賴于人們當前的活動而被選擇性的搜索和加工。對掩蔽啟動刺激的加工是無意識的, 如果此種無意識登記的信息與任務要求相關, 就會被自動加工。即被試可根據(jù)任務相關要求將掩蔽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相似或相同的信息進行比對、加工, 對目標刺激的相關信息進行加工和鎖定。因此, 通過任務相關、注意調(diào)節(jié)等自上而下因素對掩蔽啟動效應進行操作, 可以研究自上而下的因素對掩蔽啟動范式中的自動加工的影響。
綜上所述, 掩蔽啟動范式所引發(fā)的自動知覺、語義、反應加工過程可受到自上而下的注意、任務相關等因素的調(diào)節(jié), 并非是完全的自下而上的、自動化的。自動加工的過程是一個包含知覺、語義、反應的整體過程。掩蔽范式中的獨立研究發(fā)現(xiàn), 三種自動加工過程都會受到注意和任務因素的影響, 其加工機制總結如圖1所示(宋娟等, 2013a)。
自上而下的因素對意識條件下呈現(xiàn)的刺激和無意識掩蔽條件下呈現(xiàn)的刺激的調(diào)節(jié)機制還處在研究階段,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第一, 注意條件下的控制加工中的所有高水平因素(例如注意時空特性、對刺激維度的注意、期望、任務目的、任務定勢等)是否對自動加工有相似的影響。第二, 任務形式對反應啟動、注意啟動、知覺啟動、語音啟動的影響還尚無研究。第三, 自上而下的因素對不同范式中的自動加工過程的影響及其是否相同, 還有待研究。第四, 還應進一步利用各種腦成像技術(例如fNIRS、fMRI)研究對任務無關信息的屏蔽作用, 以及進一步確定自上而下因素的調(diào)節(jié)對有意識條件下的視覺刺激和無意識條件下的視覺刺激是否具有相同的加工機制。
馬利軍, 張積家. (2005). 閾下啟動與記憶分類.心理學探新, 25(1), 46–48.
宋娟, 呂勇. (2012a). 任務定勢對自動語義激活過程調(diào)節(jié)作用的ERP研究.心理科學, 35(1), 30–37.
宋娟, 呂勇. (2012b). 與任務無關的刺激-反應聯(lián)結對中老年人自動加工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 10(2), 115–119.
宋娟, 呂勇, 沈德立. (2013a). 任務目的對自動語義激活過程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ERPs研究.心理學探新, 33(2), 134–140.
宋娟, 呂勇, 沈德立. (2013b). 與當前任務無關的規(guī)則對自動反應激活過程的影響.心理科學, 36(4), 810–815.
Abrams, R. L., & Greenwald, A. G. (2000). Parts outweigh the whole (word) in unconscious analysis of meaning.Psychological Science, 11(2), 118–124.
Adams, S. C., & Kiefer, M. (2012). Testing the attention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subliminal semantic priming: The influenc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task sets.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6), 241, doi: 10.3389/fnhum.2012.00241
Ansorge, U., Heumann, M., & Scharlau, I. (2002). Influences of visibility, intentions, and probability in a peripheral cuing task.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1(4), 528–545.
Ansorge, U., & Neumann, O. (2005). Intentions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nvisible metacontrast-masked primes: Evidence for top-down contingencies in a peripheral cueing tas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1(4), 762–777.
Atas, A., Vermeiren, A., & Cleeremans, A. (2013). Repeating a strongly masked stimulus increases priming and awareness.Conscious and Cognition, 22(4), 1422–1430.
Axelrod, V., Bar, M., Rees, G., & Yovel, G. (2014). Neural correlates of subliminal language processing.Cerebral Cortex.[Epub ahead of print], doi: 10.1093/cercor/bhu022
Bodner, G. E., & Dypvik, A. T. (2005). Masked priming of number judgments depends on prime validity and task.Memory & Cognition, 33(1), 29–47.
Damian, M. F. (2001). Congruity effects evoked by subliminally presented primes: automaticity rather than semantic process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 27(1), 154–165.
Eckstein, D., & Perring, W. J. (2007). The influence of intention on masked priming: A study with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words.Cognition, 104(2), 345–376.
Fabre, L., & Lemaire, P. (2005).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utomatic stimulus-response associations: Insights from young and older adults’ parity judgements.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2(6), 1100–1105.
Fabre, L., Lemaire, P., & Grainger, J. (2007).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masked repetition and categorical priming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Cognition, 105(3), 513–532.
Forrest, C. L., Monsell, S., & McLaren, I. P. (2014). Is performance in task-cuing experiments mediated by task set selection or associative compound retriev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40(4), 1002–1024.
Gilbert, C. D., & Sigman, M. (2007). Brain states: Top-down influences in sensory processing.Neuron, 54(5), 677–696.
Greenwald, A. G., Abrams, R. L., Naccache, L., & Dehaene,S. (2003). Long-term semantic memory versus contextual memory in unconscious number process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 Memery and Cogniton,29(2), 235–247.
Heinemann, A., Kiesel, A., Pohl, C., & Kunde, W. (2010).Masked response priming in expert typists.Conscious Cognition, 19(1), 399–407.
Kiefer, M., & Brendel D. (2006).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unconscious ‘a(chǎn)utomatic’ processes: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a masked priming paradigm.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2), 184–198.
Kiefer, M. (2006). Top-down modulation automatischer prozesse durch aufgabeneinstellungen [Top down modulation of automatic processes by task se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ap, Meinz, Germany
Kiefer, M., & Martens, U. (2010). Attentional sensitization of unconscious cognition: Task sets modulate subsequent masked semantic prim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9(3), 464–489.
Kiefer, M., Adams, S. C., & Zovko, M. (2012). Attentional sensitization of unconscious visual processing: Top-down influences on masked priming.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8(1), 50–61.
Kiefer, M., Morschett, A., Sch?nfeldt-Lecuona, C., Spitzer,M., & Kammer, T. (2013). Altered time course of unconscious response priming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Schizophrenia Research, 50(2-3), 590–591.
Kiesel, A., Wagener, A., Kunde, W., Hoffmann, J., Fallgatter,A. J., & St?cker, C. (2006). Unconscious manipulation of free choice in humans.Conscious Cognition, 15(2), 397–408.
Kiesel, A., Kunde, W., & Hoffmann, J. (2007). Unconscious priming according to multiple S-R rules.Cognition,104(1), 89–105.
Kunde, W., Kiesel, A., & Hoffmann, J. (2003). Conscious control over the content of unconscious cognition.Cognition, 88(2), 223–242.
Martens, U., Schweinberger, S. R., Kiefer, M., & Burton, A.M. (2006). Masked and unmaske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petition effects of famous faces.Brain Research, 1109(1),146–157.
Martens, U., & Kiefer, M. (2009). Specifying attentional top-down influences on subsequent unconscious semantic processing.Advanc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1(5), 56–68.Martens, U., Ansorge, U., & Kiefer, M. (2011). Controlling the unconscious: Attentional task sets modulate subliminal semantic and visuomotor processes differentially.Psychological Science, 22(2), 282–291.
Marzouki, Y., Midgly, K. J., Holcomb, P. J., & Grainger, J.(2008). An ERP investigation of the modulation of subliminal priming by exogenous cues.Brain Research, 1231, 86–92.
Miller, B. T., & D’Esposito, M. (2005). Searching for “the Top” in top-down control.Neuron, 48(4), 535–538.
Naccache, L., Blandin, E., & Dehaene, S. (2002).Unconscious masked priming depends on temporal atten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13(5), 416–424.
Normand, A., Bouquet, C. A., & Croizet, J. C. (2013). Does evaluative pressure make you less or more distractible?role of top-down attentional control over response sele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3),1097–1111.
Ocampo, B., & Finkbeiner, M. (2013). The negative compatibility effect with relevant masks: A case for automatic motor inhibi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ly, 8(4), 822.
Reuss, H., Kiesel, A., Kunde, W., & Hommel, B. (2011).Unconscious activation of task sets.Conscious Cognition,20(3), 556–567.
Schneider, W., & Shiffrin, R. M. (1977).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tection, search,and atten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66.
Trumpp, N. M., Traub, F., Pulvermüller, F., & Kiefer, M.(2014). Unconscious automatic brain activation of acoustic and action-related conceptual features during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6(2), 352–364.
Ulrich, M., Hoenig, K., Gr?n, G., & Kiefer, M. (2013).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masked and unmasked semantic priming: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5(12), 2216–2229.
Van den Bussche, E., Vermeiren, A., Desender, K., Gevers,W., Hughes, G., Verguts, T., & Reynvoet, B. (2013).Disentangling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rocessing: A subjective trial-based assessment approach.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8(7), 769, doi: 10.3389/fnhum.2013.00769
Verleger, R., Ja?kowski, P., Aydemir, A., Vander Lubbe, R. H.J., & Groen, M. (2004).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scious and non-conscious processing? On inverse priming induced by masked arrow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3, 49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