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蘭 黃月中
CT影像下的真菌性鼻竇炎非特征性表現(xiàn)分析
魏慶蘭 黃月中
目的 探討CT影像下的真菌性鼻竇炎非特征性表現(xiàn)及其分析。方法 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相關治療進行分析, 患者入院后采用鼻竇CT以及鼻內鏡檢查, 且患者均行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治療, 患者手術后經(jīng)過病理檢查均得到確診, 分析CT影像下真菌性鼻竇炎的非特征性表現(xiàn)。結果 264例患者中共有331側, 其中單側197例, 雙側67例, 患者均為阻塞性鼻竇感染?;颊叩腃T非特征性改變主要包括:竇內病變密度的均勻增高, 并且患者竇內病灶密度出現(xiàn)不均勻增高, 密切受累。鼻竇內側壁存在骨質吸收;患者中146例單純蝶竇組, 121側CT下病灶鈣化, 25例患者CT下非特征性改變;39例單純上頜竇組, 27側發(fā)生病灶鈣化, 12例發(fā)生非特征性改變;49例篩竇上頜竇, 36例病變鈣化, 13例CT下顯示非特征性改變;30例全組鼻竇組。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77.7%(205/264)發(fā)生病灶鈣化。結論 真菌性鼻竇炎發(fā)病率較高, 患者竇內病變鈣化被視為真菌性鼻竇炎的CT特征性表現(xiàn), 且部分患者術前能夠看見CT的非特征性改變, 當患者缺乏特征性CT表現(xiàn)時應該聯(lián)合其他方法甚至需要病理進行確診。
CT影像;真菌性鼻竇炎;非特征性表現(xiàn);分析
真菌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 且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不明顯, 多數(shù)患者術前缺乏理想的診斷方法, 常規(guī)方法雖然能夠幫助患者診斷,但是臨床誤診率或漏診率比較高[1]。使得多數(shù)患者需要進行病理診斷, 增加患者痛苦。因此, 臨床上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研究積極有效的診斷方法顯得至關重要。為了探討CT影像下的真菌性鼻竇炎非特征性表現(xiàn), 本文對來本院診斷、治療的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相關治療進行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來本院診斷、治療的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相關治療進行分析, 患者中男182例, 女82例, 年齡44~79歲, 平均年齡(56.5±5.8)歲, 患者中146例單純蝶竇, 39例單純上頜竇, 49例篩竇上頜竇, 30例全組竇, 患者對其診斷方案、治療方法等完全知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鼻竇CT以及鼻內鏡檢查, 且患者均行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治療, 其CT檢查方法如下:患者手術前對患者進行鼻竇冠狀位以及軸位CT平掃, 掃描過程中分別以聽框線以及顱底垂線作為平掃的基線[2,3]。
本次研究中, 264例患者中共有331側, 其中單側197例,雙側67例, 患者均為阻塞性鼻竇感染?;颊叩腃T非特征性改變主要包括:竇內病變密度的均勻增高, 并且患者竇內病灶密度出現(xiàn)不均勻增高, 密切受累。鼻竇內側壁存在骨質吸收。
本次研究中, 患者均行手術治療, 患者經(jīng)過病理均得到確診, 患者中146例單純蝶竇組, 121側CT下病灶鈣化, 25例患者CT下非特征性改變;39例單純上頜竇組, 27側發(fā)生病灶鈣化, 12例發(fā)生非特征性改變;49例篩竇上頜竇, 36例病變鈣化, 13例CT下顯示非特征性改變;30例全組鼻竇組。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77.7%(205/264)發(fā)生病灶鈣化。
真菌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 患者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不明顯, 再加上患者在診斷時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學資料[4]。因此, 部分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在臨床診斷時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 且部分患者需要依賴病理診斷[5]。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人們對于真菌性鼻竇炎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先進的診斷設備和診斷方法為真菌性鼻竇炎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來, CT在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使用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 264例患者中共有331側, 其中單側197例, 雙側67例, 患者均為阻塞性鼻竇感染。患者的CT非特征性改變主要包括:竇內病變密度的均勻增高, 并且患者都內病灶密度出現(xiàn)不均勻增高, 密切受累。鼻竇內側壁存在骨質吸收, 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6]結果相符。這種診斷方法和其他診斷方法相比優(yōu)勢較多, 患者通過CT檢查能夠為臨床提供準確的依據(jù), 并且更加有助于患者術前診斷, 通過CT檢查結果能夠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颊呤中g前, 通過CT能夠觀察到患者真菌性鼻竇炎能夠侵犯顱底造成患者骨質發(fā)生破壞, 并且這種破壞和腫瘤十分類似[6]。但是, 這種疾病由于屬于良性病變, 患者通過顱或鼻竇內鏡手術能夠成功的將病變組織切除, 同時也可以看出:CT有助于真菌性鼻竇炎治療方案的確定。真菌性鼻竇炎在CT下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在于鼻竇腔內存在均勻的高密度影, 并且其類似毛玻璃狀, 而且陰影的周邊比鄰竇壁處為軟組織密度影, 并且患者CT下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吸收和結構不清楚[6]。真菌性鼻竇炎患者在CT檢查過程中軟組織內出血斑點狀鈣化影并且患者伴有一定的骨質破壞, 并且患者的病灶部位多在上頜竇,部分患者伴有鼻竇竇壁的骨質增生。盡管前者的影像學特征比較明顯, 但是患者在CT下竇內的高密度影以及患者的超敏反應癥狀并不是所有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所特有的。由此說明:真菌性鼻竇炎的CT的表現(xiàn)非特征性, 此時患者在診斷時應該聯(lián)合其他方法進行檢查, 必要時可以對患者進行病理診斷。
本次研究中, 患者均行手術治療, 患者經(jīng)過病理均得到確診, 患者中146例單純蝶竇組, 121側CT下病灶鈣化, 25例患者CT下非特征性改變;39例單純上頜竇組, 27側發(fā)生病灶鈣化, 12例發(fā)生非特征性改變;49例篩竇上頜竇, 36例病變鈣化, 13例CT下顯示非特征性改變;30例全組鼻竇組。264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中77.7%(205/264)發(fā)生病灶鈣化,由此也看出:病變鈣化時真菌性鼻竇炎患者CT下主要的影像學改變, 對于手術前CT顯示鈣化患者, 能夠幫助患者確診[8];同時, 對于確診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CT下觀察到的非特征性的影響也容易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 并且部分非特征性表現(xiàn)在鼻竇炎、鼻息肉中也比較常見。這種情況下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采單一的CT診斷并不能幫助患者確診, 患者還需要聯(lián)合其他方法進行診斷, 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進行病理檢查診斷, 從而提高患者臨床確診率。
綜上所述, 真菌性鼻竇炎發(fā)病率較高, 患者竇內病變鈣化被視為真菌性鼻竇炎的CT特征性表現(xiàn), 且部分患者術前能夠看見CT的非特征性改變, 當患者缺乏特征性CT表現(xiàn)時應該聯(lián)合其他方法甚至需要病理進行確診。
[1] 李鋒, 劉克.真菌性鼻竇炎的CT表現(xiàn)及應用價值.廣東醫(yī)學, 2010, 31(16):2102-2103.
[2] 李春暉.CT診斷真菌性鼻竇炎100例分析.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2, 40(4):940-941.
[3] 李云川, 魯辛辛, 張羅, 等.真菌性鼻竇炎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的對照研究.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9, 89(32):2253-2256.
[4] 李曉波, 趙桐, 陳孝柏.真菌性鼻竇炎的CT影像特征及臨床價值.醫(yī)學信息, 2013, 26(6):114-115.
[5] 楊建發(fā), 吳恒俊, 李偉軍, 等.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球型鼻-鼻竇炎21例臨床體會.微創(chuàng)醫(yī)學, 2011, 6(2):137-138.
[6] 宋明艷, 李娜, 姜彥, 等.真菌性鼻竇炎CT影像學的非特征性表現(xiàn).山東醫(yī)藥, 2014, 29(54):93-9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048
2015-01-15]
517000 廣東省河源市中醫(y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