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峰 張璐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250002;濱州學院,山東 濱州256600)
·社會學研究·
中國北方農村自殺行為的特點、類型和影響因素
——基于一個農業(yè)縣的田野調查
李善峰 張璐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250002;濱州學院,山東 濱州256600)
本文承接社會學的理解主義傳統(tǒng),將社會學的個案研究方法和流行病學的統(tǒng)計方法結合起來,探索農村自殺行為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建立一個融社會性別、家庭關系、社會文化和自殺問題于一體的框架,分析自殺行為的產生與社會關系、社會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關系,從自殺的微觀角度理解宏觀的社會變遷,并為降低自殺率的干預策略提供理論支持。
自殺;類型;影響因素;社會文化
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對自殺的經典性定義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①[法]涂爾干:《自殺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1頁。他批評了用個人行為和精神失常來解釋自殺的傳統(tǒng)理論,將影響自殺的性別、民族、自然環(huán)境、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社會穩(wěn)定和整合程度等社會事實用統(tǒng)計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建立了用社會事實的因果關系分析自殺的理論。他的這一努力使得自殺問題的研究成為社會學的經典議題,自殺不僅是一個私人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0—2000萬人試圖自殺,其中100萬人自殺成功,5000—12000萬人因為親戚或同事自殺或試圖自殺受到影響。亞洲的自殺數(shù)量占全球的60%,每年至少有6000萬人受到自殺因素的困惑和影響。②Beautrais AL.Suicide in Asia.Crisis,2006(27)。這些人承受著正常人難以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后果,帶來了沉重的健康和社會負擔。
在1990年代以前,我國一直被認為是低自殺率的國家,由于文化忌諱等原因,對自殺的報道和研究也極為缺乏。③張玉琦等:《自殺行為的精神生物學研究進展》,《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5年第32期。199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學者的推動,我國自殺流行病學的特點被逐漸描述出來。中國的自殺現(xiàn)象從三個方面挑戰(zhàn)了西方理論:第一,中國城市化的發(fā)展并沒有帶來城市自殺高于農村自殺這樣類似于西方的現(xiàn)象;第二,在西方自殺者中精神疾病的患者高達90%以上,精神疾病總的自殺率為51/10萬,較一般人口高6—12倍。④翟書濤:《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224頁。而我國自殺死亡者和自殺未遂者中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分別為63%和40%,明顯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⑤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衛(wèi)生部/WHO預防自殺講習班的會議報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年第14期。第三,已有調查顯示,農村已婚年輕女性的自殺率高于男性,但老年人群的自殺率又回到了女性低于男性的西方模式。這些現(xiàn)象還不能用西方的自殺理論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
我國農村的高自殺率在總體上拉高了國家的自殺率,對往年數(shù)據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自殺率的下降得益于農村自殺率的降低。①景軍、吳學雅、張杰:《農村女性的遷移與中國自殺率的下降》,《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對農村自殺問題的研究是理解我國自殺現(xiàn)象的關鍵。本文試圖在研讀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北方地區(qū)一個農業(yè)縣自殺問題的經驗調查,將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與流行病學的統(tǒng)計方法結合起來,采取“理論——經驗驗證——理論”的研究思路,建立一個融社會性別、家庭關系、社會文化和自殺問題于一體的研究框架,分析農村的自殺狀況、自殺類型及其影響因素,討論個人自殺行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聯(lián),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為各級政府有效降低自殺率的干預策略提供理論支持。
(一)分析框架
1.理解社會學的研究思路
馬克斯·韋伯是理解社會學的創(chuàng)建者,他認為社會學是致力于解釋性理解社會行動,并通過這種理解對社會行動的過程和影響作出因果說明的科學。②[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40頁。社會行動總是受行動者的感情、欲望、意志、動機等因素的左右和支配,社會行動的本質不在于外顯的過程,而在于其內在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這個過程只能通過“理解”來說明。他把理解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對主觀意義的直觀觀察理解,即通過對社會行動的直接觀察就能理解其意義;第二類是解釋性理解,即根據行動來把握行動者賦予行動的意義。解釋性理解是對動機的理性理解,它把社會行動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內在的意義背景之中。直接觀察理解是知道社會行動“是什么”或“干什么”,解釋性理解是要尋求社會行動的“為什么”。
為了保證社會學研究的客觀有效性,韋伯提出了“價值中立”和“理想類型”的方法論原則。認為做到“價值中立”和建構出合適的“理想類型”就可以確保社會學研究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價值中立”不是取消價值關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學研究中嚴格確定經驗事實與價值評價判斷的界限,并區(qū)分清楚事實領域和價值領域、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袄硐腩愋汀笔且环N理想化的、抽象化的典型,是一種人為的主觀思維的構建,它不是一個歷史的實在,并不存在于客觀現(xiàn)實中,“它不是‘假設’,但它為假設的構造提供指導;它不是對現(xiàn)實的描述,但它旨在為這種描述提供明確的表達手段”。③[德]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186頁。他運用“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將人類行為分為工具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傳統(tǒng)行動四種“理想類型”。
理解社會學的研究思路實質上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所謂質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④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這種研究方法強調對研究對象行動意義及情境的理解,因而在解釋上更加深入。本文對自殺問題的研究,就是沿著理解社會學的研究思路,采取“理想類型”分析和情境分析,對資料中反復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分類、概括和定義,并將資料置于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情境中,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對有關事件和人物進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釋性說明。
2.社會行動理論
自殺,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行動是“社會的個別成員的有意向或有目的的活動而不是本能的或反應的行為,同時也是指社會其他成員(或許是文化理論家)將一種意義賦予一個行動使之成為有意義的和貫通的而不是無意義的和隨機的實踐活動”。⑤蕭俊明:《文化與社會行動——韋伯文化思想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韋伯認為個人的主觀行動動機和賦予行動的社會意義是社會行動不可缺少的兩個必要條件,以個人主觀經驗和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直接控制著個人的行動。韋伯把社會行動引入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打破了以孔德、涂爾干等人對社會現(xiàn)象只能進行實證研究的論斷。
隨后的社會學家帕森斯、科爾曼、舒茨承接韋伯的研究路徑,從不同的角度繼承和發(fā)展了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和文化分析方法。帕森斯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中提出一種社會行動的“手段——目的”分析框架,認為行動諸要素中的規(guī)范和共有價值觀構成社會秩序的基礎,支配著個人的社會行動??茽柭鼘⑸鐣袆涌醋魇抢硇赃x擇的結果,認為“任何行動者都具有一定的利益偏好,是理性的有目的行為個體,因而分析人們的社會行為時必須考慮價值因素及其對個體偏好的影響”。①李中原、徐春麗:《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及其局限》,《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行動者掌握的資源與社會制度是選擇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社會制度在客觀方面規(guī)定著行動者行動的過程與結果。舒茨認為行動的真實意義存在于行動者和理解者之間,要想全面理解社會行動的真實意義,既要理解活動者“目的性動機”,還應去領會自己“原因性動機”,即深人到社會情景中去,考察自己主觀意識活動的規(guī)律,把理解他人與理解自我結合起來,強調社會行動主體和客觀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②李南海:《賦予行動以意義:韋伯與舒茨行動理論的比較研究》,《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第3期。
在社會行動理論看來,社會行動在根本上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既包括行動者的主體意識,又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有行動最終都受控于“手段——目的”的框架,文化通過具體的價值觀限定人們的所思所慮并結合具體的社會情境塑造人的社會行動。自殺行為作為一種典型的社會行動,由主觀動機和客觀情境構成,受到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雙重影響,而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又統(tǒng)一為文化,因而自殺行為是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結合具體的情境規(guī)范作出的行為選擇,受區(qū)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二)調查地點和方法
1.調查縣概況
本次調查所選擇的縣(簡稱Z縣)是中國華北地區(qū)的一個農業(yè)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山東半島和京津唐兩大區(qū)域的聯(lián)結地帶;Z縣總面積2214.57平方公里,轄地包括七鎮(zhèn)兩鄉(xiāng)、兩個街道辦事處、一個漁港辦事處、兩個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443個行政村,總人口39.08萬。Z縣地處黃河流域下游,文化傳統(tǒng)上具有農耕文化的一般特征,基本遵循“大傳統(tǒng)”文化,在倫理、習俗等方面與大多數(shù)北方農村一致。同時,由于其經濟發(fā)展、生產方式、地理條件上的區(qū)域性,Z縣在婚葬禮俗、生活習慣、文化觀念方面又具備某些特殊性。Z縣農村地域開闊,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與周邊城市的交流較多,社會變遷加快,文化斷裂現(xiàn)象比較明顯。在預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Z縣農村的自殺問題比較突出,而在已有研究中,還沒有針對Z縣自殺情況的專門研究。
2.調查方法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課題組使用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和參與觀察法。對自殺者所在地的村委會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村莊的基本情況及近幾年的自殺情況;通過精神測試量表了解自殺未遂者的精神狀態(tài);并與部分自殺未遂者、自殺死亡者家屬和相關者、村民、村干部以及婦聯(lián)、老齡辦、計生辦、防疫站、醫(yī)院等部門的負責人進行訪談,了解自殺事件的詳細經過、行為后果以及自殺發(fā)生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調查周期是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步調查,對過去15個月(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農村自殺情況進行了解。一是通過兩所公立醫(yī)院、120急救中心,獲得急救出診名單,并進行技術篩選,確定自殺者名單和基本信息。二是通過縣公安局,對過去15個月內受理的報案中屬于自殺情況的案例進行了解,獲得自殺者基本信息。三是通過利用熟人關系,通過行政渠道,對全縣行政村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過去15個月村莊居民的自殺情況和村落社會環(huán)境。這三種路徑相互補充,盡可能獲得全面真實的自殺信息。對獲得的資料按照自殺者及未遂者的姓名、年齡、居住地、自殺方式、聯(lián)系方式進行整理,作為調查對象。第二階段重點調查,選取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調查對象從初步整理的自殺名單中選取,按照年齡、性別、地域進行分類,從每一類中選擇個案進行訪談。深度訪談在獲得自殺者本人或家屬同意的前提下進行,調查對象主要分自殺未遂者本人和自殺身亡者家屬(子女、父母、配偶等)兩類。第一類以自殺未遂者為訪談對象。首先通過做精神量表測試、觀察、與其交談、向周圍的人(鄰居、家人等)了解的方式再次確定其精神狀況。如果其精神正常,則進行進一步的訪談,并與其周圍的家人、朋友、鄰居進一步交談,驗證補充調查資料;如果精神不正常,則放棄訪談。第二類以自殺死亡者的家屬(子女、父母、配偶等)為訪談對象。同樣需要對自殺死亡者自殺前一段時間的精神狀況是否正常予以確認,再開始訪談,并與死者周圍的其他人進行交談和對比確認,以確定所獲資料的真實可靠性。訪談內容主要包括自殺者的基本情況、自殺過程、自殺前三個月的情況、自殺行為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對自殺行為的態(tài)度評價以及與自殺相關的一些思想觀念等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三階段社會環(huán)境調查,側重了解自殺者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主要通過參與觀察和訪談方法進行。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當?shù)亟洕鐣l(fā)展情況進行了解;二是圍繞衛(wèi)生保健、教育、就業(yè)、婚姻、家庭等方面,從“他者”的角度再次了解自殺事件;三是了解與自殺相關的鄉(xiāng)約民俗;四是對已經采取的自殺干預措施進行調查了解。
在田野調查中,我們獲得了Z縣較為詳盡的第一手自殺數(shù)據和資料,通過觀察、訪談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排查,最終對61個非精神因素的自殺案例(自殺未遂37人,死亡者24人)進行了深入訪談和調查。此外,還與91名自殺事件相關人或知情者(自殺未遂者本人、自殺者親屬、朋友、鄰居)、9個村子的11名村干部(包括村委主任和婦女主任)、15名村衛(wèi)生員、2名醫(yī)院負責人、6名防疫站、婦聯(lián)、老齡辦的工作人員,以及數(shù)十名村民進行了深入訪談,獲得了具體詳盡的調查資料。
(一)Z縣的自殺率
本文主要側重質性調查,但是在調查選取樣本過程中也對農村自殺率的情況進行關注,Z縣的自殺情況從所調查的樣本中仍能略窺一斑。據不完全統(tǒng)計,Z縣2011年1—12月內發(fā)生266例自殺行為,Z縣的人口是39.08萬人,自殺率達68.06/10萬,遠高于全國9.10/10萬的自殺比率。Z縣存在明顯的高危自殺群體,60歲以上老年人以及20—35歲年輕女性的年齡別自殺率分別為135.36/10萬、146.60/10萬、107.55/10萬,都在100/10萬人以上,是自殺率較高的兩大人群。年齡分布上,雖在數(shù)據上存在差距,但是整體符合全國自殺行為的年齡分布情況,即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是最主要的自殺群體,且性別差異較小;20—35歲的青年年齡組自殺率居第二位,與全國情況存在出入,但符合費立鵬對中國自殺情況的描述,尤其是年輕女性的自殺情況,與以往的數(shù)據認定相一致。在性別分布上,農村自殺行為存在較大的性別差異,各年齡組的女性自殺率都高于同組男性的自殺比率??梢姡赯縣農村女性仍是自殺的主要群體。
Z縣的自殺分布和高危群體基本上與全國農村的自殺情況相一致。雖然在數(shù)據上存在出入,這可能與Z縣本身的發(fā)展情況的區(qū)域性有關。如Z縣年輕女性自殺率遠遠高于全國情況,這就與農村女性的遷移相關,正如景軍等人的研究,農村女性外出打工這一人口遷移行為,可以規(guī)避自殺的風險,降低遷出地的自殺率。而Z縣農村女性多在當?shù)卮蚬ぞ蜆I(yè),遠離家鄉(xiāng)的打工者很少,造成了Z縣農村年輕女性自殺率仍然較高的情況。
(二)Z縣農村自殺行為的特點及類型
1.家庭事件是農村自殺行為發(fā)生的主要誘因
自殺誘因,或稱自殺情境,是指自殺事件或行為發(fā)生的直接誘發(fā)原因,自殺誘因往往是一個具體的情境事件,包括人物關系、事件沖突等。按照以往的自殺研究,自殺誘因主要包括家庭糾紛、婚戀糾紛、精神障礙、軀體疾患、人際關系不和、生活困難、畏罪、喪偶或老年孤獨等等,自殺誘因因行為者的具體環(huán)境和性格發(fā)生變化,且存在形式多種多樣,在研究調查過程中很難把握,因為我們無法囊括所有的自殺情形。自殺誘因只能作為我們研究自殺行為的一個“窗口”,我們的研究目的是透過這一窗口了解背后的深層次穩(wěn)定性的因素。Z縣農村自殺誘因也包括以上幾種情況。
家庭糾紛是最主要的自殺誘因,占到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其次是軀體疾病和生活困難。而女性的自殺誘因一般以家庭糾紛為主,家庭糾紛引發(fā)的自殺行為占女性自殺行為的68.57%;而老年人自殺誘因則主要以家庭紛爭和軀體疾病有關,分別占自殺行為的36%和44%。而在家庭紛爭中又具體可以分為代際糾紛、夫妻糾紛和與其他成員的糾紛三種,其中婆媳矛盾是農村老年女性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普通家庭事件往往是引發(fā)女性自殺行為的主要導火線。由此可見,家庭是農村自殺行為發(fā)生的主要情境。
2.服毒是農村最主要自殺的方式
自殺手段,指的是自殺者采取何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Z縣農村,農藥和安眠藥是農村自殺者采取的最主要手段,其次是自縊和跳水。在統(tǒng)計的266個自殺數(shù)據中,僅有不到10人采取非藥物性的自殺手段。通過與農村衛(wèi)生工作者的訪談,他們也肯定藥物自殺仍是農村最主要的自殺方式。這主要與農村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人力耕作的生產方式使農藥在農村十分易得且成本低,這是采取農藥自殺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農村藥物管理不嚴格,對安眠藥的出售十分任意。安眠藥的無痛苦性,也使許多自殺者選擇其作為自殺手段。
3.Z縣農村自殺行為的類型
自殺目的,指的是自殺者采取自殺行為試圖達到的效果和目標,也可以稱為自殺者選擇自殺行為的動機。自殺者的行動目的與其賦予自殺行為本身的意義有關,是影響自殺行為發(fā)生的關鍵因素。韋伯認為真正的社會行動一方面要具備行動的主觀意義,同時還要主觀意識到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自殺行為才能被看作是社會行動。而那些屬于社會行動的自殺行為,按照其行動目的的合理性,分為目的合理性的自殺行為和非理性的自殺行為兩種。
目的合理性的自殺行為指的是把自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自殺行為成為其擺脫困境、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最為有效的途徑。自殺者以自殺的目的、手段和結果的思考作為取向,不斷地對各種行為手段和相應的行為結果進行權衡,其精力主要集中在行為選擇上,重點在于關注行為是否能有效達到目的。這類自殺行為又分為兩種,一種直接以死亡作為最終目的,由于不滿境遇、經濟壓力、軀體疾病等原因采取的自殺行為屬于此種類型。自殺者在結束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徹底擺脫了困境和痛苦,問題也得以解決,這種自殺主要包括絕望型自殺與無奈型自殺。另外一種自殺行為的重點并不在于自殺行為本身,而在于行動之后所產生的效果。他人對自己行動的反應,自殺行為造成的影響、正義尊嚴的捍衛(wèi)等是他們自殺行為的目的。在他們看來,目的是永恒的,甚至超越了生命,這就使得他們在行動選擇的時候,選擇放棄生命。人際沖突、情感沖動、維護尊嚴和面子等原因造成的自殺行為屬于此種類型,按照具體目的的強烈程度又可分為自愿型自殺、威懾型自殺、報復型自殺、反抗型自殺和對抗型自殺五種。
非理性的自殺行為指的是把自殺作為情感或信仰的表達方式,在進行行為選擇的時候,選擇自殺僅是對類似情境的一種條件反射,自殺者行為的目的往往是一種情緒的宣泄、習慣性的動作表達,而沒有過多的考慮其行為造成的后果的嚴重性。這樣的自殺行為往往以嚇唬人為目的,而沒有真實具體的考慮到生或死的問題,本文將其歸納為習慣型自殺。
(一)生命文化對農村自殺的影響
1.單一的生命價值觀對絕望型自殺的影響
絕望型自殺是對生活失去希望從而自我結束生命的行為。這種自殺的特點在于自殺者以死為目的,認為生命已經失去意義和價值,試圖用死亡擺脫這種無意義的狀態(tài)。絕望型自殺一般發(fā)生在精神寄托破滅或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之下,因而精神寄托的內容、生命價值的界定與是否會絕望自殺直接相關。
Z縣許多絕望型自殺行為便受單一的生命價值觀影響,過于強調“傳宗接代”生命價值觀所致。Z縣的鄉(xiāng)村文化中將子女撫養(yǎng)成人、出人頭地,看做為人父母的最大價值體現(xiàn),因而當子女出現(xiàn)重大挫折或意外死亡時,父母往往喪失生命的希望,如若沒有其他子女,便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他們看來,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全部希望和價值所在,子女的失敗或死亡使其失去活著的理由,這樣的觀念在老年人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Z縣這種絕望型自殺與華中學者們的研究存在一定相通之處,陳柏峰認為華中地區(qū)農村老年人的絕望自殺是現(xiàn)代性因素的持續(xù)沖擊導致傳統(tǒng)的以“傳宗接代”為核心的祖先崇拜的人生價值系統(tǒng)被動搖所致,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從宗族生活中獲得尊重、成就和人生的意義,因而產生絕望情緒而自殺。①陳柏峰:《代際關系變動與老年人自殺——對湖北京山農村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4期。華中地區(qū)老年人的絕望型自殺歸根結底也是因為生命價值過于單一,其不同于Z縣的是他們將生命價值單一的寄托在宗族生活而非子女身上。
2.傳統(tǒng)死亡觀對自愿型自殺的影響
關于自愿型自殺的研究最初來自于華中學者關于老年人“自殺秩序”的研究。陳柏峰、楊華等人發(fā)現(xiàn)華中地區(qū)某些村莊的老年人自殺比重特別大,且成為農村一種默認的行為方式,這些老人往往采取的是一種沒有反抗的自殺,自殺僅僅是為了解脫而非報復。在Z縣,這種類似于南方農村的無反抗性自殺也不在少數(shù),可以將其稱為“自愿型自殺”,即老人自殺完全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與報復子女的自殺行為不同,這是一種利他性自殺,通常發(fā)生在身體較為健康,但又患有某些輕微疾病的老年人身上。他們之所以選擇自殺,是權衡各種條件,做出的有利于子女的選擇,這種選擇與他們的死亡價值觀密切相關。
Z縣許多農村老年人認為“老而不死”是很不道德的事情。他們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養(yǎng)兒育女,一旦子女成人,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實現(xiàn)了。如果需要子女照顧,給子女添麻煩是很不應該的事情,應該受到譴責。調查發(fā)現(xiàn),Z縣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認為“人死如燈滅”,對于死亡的方式也看得開,覺得人死是自然規(guī)律,不在方式。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影響下,許多農村老年人在失去勞動能力或者患病后,心甘情愿地選擇自殺行為。
(二)家庭倫理對農村自殺的影響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曾提出,家庭生活要“不失其倫”,①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即在家庭中要講究一定的次序和等級?!伴L幼有序,教化權力”是倫理文化中的基本原則,安分守己、尊老愛幼、孝敬公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家庭倫理文化的重要內容。隨著生產的分工、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Z縣農村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目前Z縣的農村家庭主要存在代際和夫妻兩種關系,夫妻關系逐漸取代父子、婆媳關系成為家庭關系中的主軸,一些新的家庭觀念逐漸形成并發(fā)揮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仍然存在,并與新的家庭觀念產生沖突,Z縣許多自殺行為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中發(fā)生的。
1.家庭權力文化碰撞對威懾型自殺的影響
威懾型自殺指的是將自殺看作是一種手段,自殺者的真正目的在于威懾別人,獲得別人的肯定和支持。在這種自殺中,自殺本身被賦予至高無上的意義,中國文化中就有“舍身取義”的傳統(tǒng),因而自殺被視為捍衛(wèi)正義或尊嚴的最崇高的方式。中國傳統(tǒng)家庭是典型的父權教化單位,父權在家庭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對子女有著教育與教化的權力,子女對父母尤其是父親應該報以尊重和服從,反駁是不被允許的。同時,社會也對父親在家庭中的責任施加重壓,父親對子女的行為常要擔負道德和法律上的連坐責任。
但是,隨著現(xiàn)代觀念的不斷侵入和家庭規(guī)模的不斷縮小,父親在家庭親子關系中的絕對權威受到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子女受平等觀念的影響,對父親的家長權威提出挑戰(zhàn)。這就使得一些觀念較為保守、固守傳統(tǒng)父權文化的家長在心理層面無法接受,選擇用自殺方式捍衛(wèi)自己的權威地位。調查中的不少案例,用自殺表明自己意志的堅決和對子女“不服”的抗議。這種極端方式也是父母的自我保護行為。傳統(tǒng)觀念中,一個人犯了錯,社會最先譴責的是其父母。這就使得父母尤其是在傳統(tǒng)家庭中承擔主要教養(yǎng)責任的父親,在現(xiàn)代社會承受著巨大壓力,一方面社會賦予父母的責任尚未減少,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在這種困境下,父母選擇用死亡來讓子女服從自己的管教,自己也免于指責。
2.婆媳關系對無奈型自殺的影響
無奈型自殺是指由于缺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陷入困境中無法自拔,而為了擺脫煩惱和困難而選擇的自殺行為。Z縣許多老年女性的自殺行為屬于這一類型,她們的自殺往往與婆媳關系的沖突密切相關。由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男女有別”的性別觀念,婆媳關系和父子關系成為傳統(tǒng)家庭的兩條主軸。但是,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在當前的家庭關系中,夫妻取代婆媳、父子,成為主軸,兒子、媳婦在家庭中的權力地位上升,老人們一方面受父慈子孝思想的影響,渴望子女尊重自己的長者地位,另一方面,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和關系重心的轉移,使得老人在家庭權力網絡中威信下降,婆婆越來越“鎮(zhèn)”不住媳婦。如果發(fā)生正面沖突,便會強化老人的無奈感,從而滋生輕生念頭并付諸實踐。
3.現(xiàn)代思想與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矛盾對反抗型自殺的影響
反抗型自殺,是指為了抵制某種行為或者表達自己的抵觸和不合作,而采取的自殺行為。調查案例中的反抗型自殺一般與新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相關,她們快速接受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以及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使她們的“心”變大,“路子”變野,一旦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她們會采取自殺的方式表示反抗,這是接受良好教育、新婚不久的年輕女性自殺的主要原因。
4.傳統(tǒng)女性文化對習慣型自殺的影響
習慣型自殺指的是沒有深層次的自殺原因,僅僅將自殺行為作為一種宣泄情緒、表達不快的方式,其目的不涉及死亡或死亡背后的尊嚴、正義等深層次因素,只是類似情境中的條件反射。“一哭二鬧三上吊”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表示委屈、博取同情和支持、爭取權利的慣用方式,在農村生活中尤甚。其中“三上吊”就是通常所說的自殺,她們用生命要挾、宣泄自己的不滿和抱怨。而人們一般對女性的這種行為方式報以默認態(tài)度,認為是女性的特權。這就使得女性在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或與人爭吵失利的情況下,會習慣性地選擇以死威脅。在Z縣,人們會習慣地把喝農藥與女性及家庭糾紛聯(lián)系起來。這一傳統(tǒng)的女性觀念仍然對農村女性的行為產生影響,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習慣型自殺的案例。
(三)社會道義文化對農村自殺的影響
道義是用來維系和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準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正義與秩序,為維護正義和秩序而“舍生”是高尚的行為,社會輿論也傾向于“舍生”的一方,這就使得“自殺”成為人們處理人際關系時維護自身“正義性”、打壓報復別人的手段。
1.傳統(tǒng)死亡想象對報復型自殺的影響
報復型自殺,指的是用自殺的方式、生命的代價達到報復別人的目的,對自己死亡之后情境的預期是其自殺報復別人的前提。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Z縣有這樣的風俗,即在女性死者辦喪事時,其娘家人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女性死亡后要第一時間通知娘家,娘家立即派人過來,參與喪失的操辦。如果娘家人不滿意、不同意,就不能下葬,即使同意下葬,也要象征性的鬧一鬧。而且在出殯時,有拜祭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祭是頂陵祭,由娘家人拜;如果娘家人不配合,喪事就不能進行,即使強行辦完,也不合禮儀,娘家有鬧的理由,甚至可以拆墳。直到今天,娘家人在喪事舉辦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仍然沒有改變。如果女性非正常死亡,娘家完全有理由大鬧一場,甚至可以要求其丈夫或公婆披麻戴孝。這樣婆家在就會顏面盡失,聲譽掃地。這樣的風俗習慣,使得許多女性能夠想象自己自殺后的情境,會以死來報復丈夫或公婆。這與湖北地區(qū)“打人命”①劉燕舞、王曉慧:《農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殺現(xiàn)象研究(1980—2000)》,《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的風俗十分相似,有的女性會通過“死亡想象”預見自己死后的情境,進而通過自殺報復他人。
這樣的情況在以前的Z縣多有發(fā)生,但是,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婆媳觀念的變化,已經很少有人為了報復別人而自殺。因為以前往往是婆婆對媳婦不好,媳婦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反抗,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才選擇“玉碎瓦不全”的極端行為。而現(xiàn)在婆婆居于從屬地位,自殺后達不到報復的效果。娘家人會選擇內部責怪,不會鬧到明臉上。只有涉及到丈夫或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時,才有可能達到用自殺來報復的目的。
2.傳統(tǒng)正義觀對對抗型自殺的影響
對抗型自殺指的是將自殺作為抗衡的方式,從而抵制沖突方對自己的傷害或污蔑,這種類型的自殺通常發(fā)生在公共領域的沖突事件中。在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有了重大的冤屈,往往會采取自我傷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正義,自殺是其中最為極端的一種方式。在公共事件沖突中,用自殺的方式來對抗的例子尤多。農民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可資利用的社會資源很少,在遭遇“冤屈”或者感到自己的“正義”受到威脅時,只能用生命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和正義。在傳統(tǒng)觀念中,生命的代價等同于公平正義。假如個人可以為某種“公平”事務付出生命,就會得到輿論的無條件支持,尤其是在“一對多”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自殺行為更能獲得輿論的廣泛支持,證明自己的正當性。
(責任編輯:陸影)
C912.6
A
1003-4145[2015]11-0085-07
2015-08-20
李善峰(1963—),男,山東社會科學院省情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張璐(1987—),女,濱州學院經濟管理系助教。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農村兩類高危人群自殺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社會干預研究”(項目編號:09BSH04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