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安
兩種腸造口術治療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和高位直腸癌60例的臨床觀察
王龍安
目的分析兩種腸造口術治療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與高位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60例術后診斷為乙狀結腸癌或高位直腸癌患者, 按照不同術式分為結腸造口術組與回腸袢式造口組, 各30例。對兩組患者Ⅰ期、Ⅱ期手術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后禁食時間及并發(fā)癥等進行分析。結果 Ⅰ期手術, 回腸袢式造口組禁食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期手術, 回腸袢式造口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腸袢式造口組術后低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結腸造口術,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和高位直腸癌患者采取回腸袢式造口術治療, 優(yōu)勢明顯,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結腸造口術;直腸癌;乙狀結腸癌; 回腸袢式造口術
在我國, 直腸癌、結腸癌是較為常見惡性腫瘤, 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2]。老年患者通常為腫瘤晚期出現腸梗阻后來院就診, 且存在較多慢性基礎病, 重要臟器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 具有較高死亡率。梗阻性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受到腸管擴張水腫影響, 會干擾腸壁血循環(huán), 結腸腸管具有較高細菌含量, 采取Ⅰ期縫合以后, 容易出現腹膜炎與吻合口瘺。所以, 采取分期手術方法。本文主要分析兩種腸造口術治療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與高位直腸癌臨床療效, 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術后診斷為乙狀結腸癌或高位直腸癌患者, 按照不同術式分為結腸造口術組與回腸袢式造口組, 各30例?;颊呔阅c腔完全梗阻為主要表現, 通過手術病理確診?;啬c袢式造口組患者中, 女10例, 男20例, 年齡62~78歲, 平均年齡(66.35±5.45)歲;直腸癌19例, 乙狀結腸癌11例,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6例, 糖尿病4例, 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5例。結腸造口術組中, 女12例, 男18例, 年齡63~79歲, 平均年齡(67.57±5.45)歲;直腸癌18例, 乙狀結腸癌12例, 合并心腦血管疾病5例, 糖尿病6例, 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腸袢式造口組患者按照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根治術相關要求, 腫瘤I期切除, 配合全結腸灌洗, 降結腸直腸端端吻合, 并且在與回盲部距離20 cm位置, 采取預防性回腸袢式造口術。于3個月后, 采?、蚱诨啬c造口閉合術。結腸造口術組患者在腫瘤Ⅰ期切除, 關閉直腸或者是遠端結腸, 對于近端結腸, 在左下腹采取單腔造口術。于3個月后,采?、蚱诮Y腸造口閉合術。Ⅰ期術后,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補液、胃腸減壓等, 術后恢復腸蠕動以后, 食用流質食物。術后3個月, 將腫瘤復發(fā)與手術禁忌排除, 采?、蚱谀c造口閉合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Ⅰ期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情況(腸造口脫垂、腸造口回縮、腸造瘺口壞死);觀察Ⅱ期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情況(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術后低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Ⅰ期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回腸袢式造口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78±0.51)h、(2.52±0.57)d、(8.46±1.52)d;結腸造口術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65±0.57)h、(4.53±0.75)d、(8.93±1.67)d,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60、0.931, P>0.05);回腸袢式造口組禁食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542, P<0.05)?;啬c袢式造口組無并發(fā)癥, 結腸造口術組中1例腸造瘺口壞死(3.3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7, P>0.05)。
2.2 兩組患者Ⅱ期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回腸袢式造口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24±0.36)h、(2.89± 0.60)d、(6.43±1.34)d;結腸造口術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43±0.33)h、(4.79±0.45)d、(8.87±1.87)d,回腸袢式造口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897、11.329、4.743, P<0.05)?;啬c袢式造口組中, 1例術后低鉀(3.33%);結腸造口術, 6例術后低鉀(20.00%), 1例切口感染(3.33%), 1例吻合口瘺(3.33%)。兩組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7, P>0.05);回腸袢式造口組術后低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結腸造口術,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 P<0.05)。
傳統(tǒng)分期手術認為, 左半結腸癌并發(fā)梗阻采取Ⅰ期切除吻合后, 容易出現吻合口瘺, 尤其是高齡患者, 一旦發(fā)生吻合口瘺就會具有較高死亡率。相關研究顯示, 預防性造口能使術后吻合口瘺發(fā)生得到有效減少[3]。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與高位直腸癌患者, 通常合并基礎疾病, 營養(yǎng)情況較差,手術切口愈合慢, 對于有明顯腸壁水腫、病程長、脫水、貧血以及腸腔堆積糞便的老年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應采取分期手術。對于乙狀結腸癌與高位直腸癌患者來說, 其Ⅰ期手術常用術式為結腸造口術與回腸袢式造口術, 但對于兩種術式選擇仍然存在一定爭議?;啬c袢式造口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 操作方便, 得到臨床醫(yī)生認可。同時在還納以后,明顯降低切口疝發(fā)生率與傷口感染率, 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尤其是降低膿毒癥與造口脫垂發(fā)生幾率。
本組主要采取分期手術, 結果顯示Ⅰ期手術, 回腸袢式造口組禁食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P<0.05)。可能是因為小腸腸蠕動恢復快, 有利于術后患者腸內營養(yǎng)恢復。回腸袢式造口組無并發(fā)癥, 結腸造口術組中1例腸造瘺口壞死(3.3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回腸袢式造口術不會使手術風險增加, 對患者恢復無影響, 符合馬紅滔等[4]報道內容。Ⅱ期手術, 回腸袢式造口組手術時間、禁食時間、住院時間短于結腸造口術組(P<0.05);回腸袢式造口組術后低鉀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結腸造口術(P<0.05)。這是因為回腸袢式造口術單純于造口附近將同腹壁粘連小腸分離, 端口吻合便可完成手術, 結腸造口術再次手術難度較大, 需將脾曲分離, 難以確定結腸遠端, 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 延長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回腸袢式造口術, 術中對于患者腹腔腸管所造成的干擾比較小, 有助于術后恢復腸蠕動, 禁食時間短, 不易發(fā)生低血鉀癥。
綜上所述, 對于老年梗阻性乙狀結腸癌和高位直腸癌患者采取回腸袢式造口術治療, 優(yōu)勢明顯,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徐福祥, 陳文軍, 胡海濤.乙狀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42例治療體會.江蘇醫(yī)藥, 2010, 36(20):123-126.
[2] 王越, 葛春林, 沈春健, 等.結腸癌根治術的遠期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 2010, 20(16):145-148.
[3] 莊彪, 倪熊, 瞿惠龍, 等.高齡結腸癌并發(fā)急性腸梗阻的外科治療體會.上海醫(yī)學, 2012, 35(11):67-69.
[4] 馬紅滔, 梁思重.108例老年結腸癌合并腸梗阻的手術治療體會.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 2012, 22(20):87-8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034
2015-04-29]
222300 江蘇省東??h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