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卿
普職1∶1政策的“退場”應該緩行
□梁 卿
根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規(guī)定,源于1980年代的高中階段普職招生規(guī)模大體相當的規(guī)定將延續(xù)至2020年。但在現實層面,一些人認為這一政策應該“退場”,理由在于,這一政策不僅沒有充分依據,而且造成了許多負面效應,同時也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那么,在新的背景下,普職招生1∶1的政策真的不需要堅守嗎?
先看看質疑性觀點。在理想的情況下,一項政策的出臺應經過充分論證,有充分可靠依據。普職1∶1的政策也應如此。但從公開信息看,這一政策的依據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強調決策科學化的條件下,普職1∶1政策在理論上是可疑的。然而,強調任何一項政策都應有可靠且充分依據是一種理性主義的邏輯。政策制定并不遵循這一邏輯。從這個角度看,人們不能因為普職1∶1政策沒有可靠依據就否定或懷疑它。有人認為,這一政策導致了一些負面后果。例如,剝奪了一些學生攻讀普通高中的機會、造成地方數據造假等。其實,這些“負面后果”并不能歸罪于普職1∶1政策。原因在于,決定學生能否在普通高中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地方在中職招生數據上“被迫”造假主要是因為職業(yè)教育沒有得到家長和學生的認可。總之,不良后果的罪魁禍首并非普職1∶1政策。有人認為,形勢的巨大變化要求廢除普職1∶1政策。這種變化的形勢包括但不限于:許多職業(yè)開始要求從業(yè)人員是高職學歷起點、中職教育開始以升學為主、資源配置開始以市場起決定作用等。事實上,在這當中,“中職開始教育以升學為主”是對形勢的誤判。許多職業(yè)雖要求從業(yè)人員是高職學歷起點,但這不能證明普職1∶1不再必要。因為高職兼招普高畢業(yè)生和中職畢業(yè)生。如果有人認為普高生源上比中職生源質量好,那只能說是傳統的分數思維在作怪。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這點而言,許多人認為,既然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職業(yè)教育的招生就應交給市場而不是政府。因此應廢除普職1∶1的政策??此朴欣韺崉t不然。第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基本精神是,在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中,市場應起決定作用,而不是說在所有領域的資源配置上,市場都應起決定作用。第二,即使市場在職教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政府也應進行調控。政府部門對普職招生比進行限定,可以視為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對職教領域資源配置進行的調控。總之,人們提出的質疑普職1∶1政策的理由站不住腳。
竊以為,對普職1∶1政策存廢問題的討論,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比例上,而應聚焦于其實質。從歷史的角度看,國家出臺這一政策是為了大力發(fā)展中職教育。因此高中階段普職招生1∶1政策存廢之爭的實質是:在新形勢下,是否還應大力發(fā)展中職教育?很多人認為,在“四化”聯動背景下,產業(yè)結構將會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中職層次人才的需求將會萎縮。因此,應取消高中階段普職招生1∶1的規(guī)定。這種觀點在“中國制造2025”、“工業(yè)4.0”等概念逐步普及的條件下,越發(fā)顯得有道理。但也僅僅是“顯得”有道理而已。原因在于:第一,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雖然對人才素質有更高要求,但這種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目前,我們只是邁出了一小步而已。第二,產業(yè)結構的轉型升級的確需要素質更高的技術技能人才。對此,國家開出的藥方是,建立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yǎng)。什么叫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yǎng)?從形式上講,中職畢業(yè)后接受高職教育算得上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培養(yǎng),而普通高中畢業(yè)后接受高職教育則不是。這意味著,在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的條件下,仍需大力發(fā)展中職教育。
從政策角度講,一項政策是否該退出,除了要看新形勢,還要對政策的實際效應進行評估。只有當一項政策的負面效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應廢除這一政策。普職招生1∶1政策也不例外。就目前情況看,能夠確定的是,在職業(yè)教育飽受歧視的背景下,這一政策確保了中職教育規(guī)模,為中職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至于這一政策是否導致了其他正面或者負面效應,目前并不明朗。
綜上所述,主張普職1∶1政策退出的理由不能成立,產業(yè)轉型升級仍然需要大力發(fā)展中職教育,普職1∶1政策的實際效應尚不清楚。在這樣的條件下,普職1∶1政策的“退場”應該緩行。(作者系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職業(yè)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