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地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作用。
當前文言文教學主要存在幾個弊端:
1.教法、學法僵化。許多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串講”的原則,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要么以課文講解為核心,逐段翻譯,要么以古漢語知識為線索,把課文當作一個例子,講解古漢語的相關知識。學生學習文言文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古詩文學完,學生僅僅熟讀背誦了課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點實虛詞、文言句式、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知識,長期發(fā)展下去,學生養(yǎng)成了依賴性,缺乏獲得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為考而教,為考而學”,功利重。應試教育思想仍占主導地位:劃定哪些基本篇目要掌握,哪些要背,就重點講哪些,學生就看哪里,背哪里,沒被列入范圍的就不重視。沒有文言文知識的拓展和遷移,更不用說課外閱讀文言文書籍,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了解和體會不深。
3.“重言輕文”,只著眼于字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情感和內容,將一篇古代美文分割成碎片,沒有鮮活的生活情景,沒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沒有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這樣自然就磨滅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明確提出兩條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虛詞、文言實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性。轉換文言文教學的觀念,確立“文言并重”的文言文教學理念。文言,文者,文學;言者,語言。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文言文教學要既重視教學必要的古漢語語言知識,也重視理解古文的思想內容與鑒賞古文的文學藝術。學習前代文化精英的文化精髓,通過文言文教學,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情感、智慧、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1.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要教好文言文,語文教師不僅要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學原則、高效的教學方法,掌握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更要具備較高的文言修養(yǎng)。上課時要表現(xiàn)出對課文內容的爛熟于心,對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來,旁征博引。讓學生背誦的課文,自已要先能背誦。教師這樣的表現(xiàn)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學好文言文的好處,頓生仰慕之情,這就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鼓舞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
2.誦讀成趣,不求甚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不僅強調誦讀的重要,且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師對誦讀要多加指導,讓學生讀得得法。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課堂聽朗讀——集體朗讀等固定不變的方式,在課堂中多創(chuàng)設誦讀的環(huán)節(jié)和情境??梢苑纸M讀、分角色讀、范讀等。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邊讀,一邊聽,自然就會沉浸其中,樂在其中,去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教師再加以適當?shù)狞c撥,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學生完全可以在細讀精讀的過程中解決語言方面的問題。通過涵詠誦讀文言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逐漸培養(yǎng)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體驗,思考感悟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它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閱讀者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文言文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情感的文學藝術。高中必修和選修的文言文選文多出自古代名流之手,有著豐贍的精神內涵。文言文教學的一個目標應當是引導學生體悟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尋找課文和學生現(xiàn)實感觸的共振點,把生硬的文字活化為有內涵的文化,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產(chǎn)生與作者、作品的情感共鳴。
4.以寫促練,積累創(chuàng)新
文言文重在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通過理解加強內化,然后逐步在運用的層次上體現(xiàn)出學生對古詩文積累與內化的深度與厚度。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可以啟發(fā)學生,借鑒古人的為文之道,提高寫作能力,進行改寫、擴寫、縮寫或仿寫作文;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閱讀,讓學生走進作家,走進古代社會,了解當時的社會習慣、文化體制、社會歷史。如學習《先秦諸子·莊子》,可以分組探究學習,開展一些專題的研究和討論,如:莊子“尊生”思想的特點,莊子的寓言的特色,莊子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區(qū)別等。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打破了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沉悶局面,讓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其在寬容、溝通、協(xié)作、分享的過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