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芬
在初中的基礎教育中,使學生養(yǎng)成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語言運用能力是學習英語的首要目標,有效利用綜合語言就應以語言技能、知識、學習態(tài)度、文化意識等為基礎,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在運用語言上更加準確、得體。由此可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僅僅只傳授語言知識,還需要適當?shù)叵驅(qū)W生滲透本國以及英語國家的文化。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使學生在語言的正確理解及得體的運用上得到幫助。每種語言都有其獨到的文化魅力,語言無法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所以,學習語言就應該首先了解其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是人類主要的交流方式,但因地域不同,往往受到文化背景的限制,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還是需提高其的社會文化能力。對于國內(nèi)的學生而言,集體主義價值觀是從小培養(yǎng)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而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恰恰相反,是以個人主義為主的價值觀。因此,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程度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并使英語很好地應用于生活的關鍵。在中國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無法實現(xiàn)感受天然的外國文化環(huán)境,這就使得英語教學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中更加重要。
在初中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是學習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對學生文化滲透的主要途徑。現(xiàn)階段實施的新課標中,要求教材多樣化,以提高學生興趣,對于初中的英語教材來說,就要要求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同時需提及本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外國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如飲食起居、傳統(tǒng)習慣、風土人情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來教學,通過放映圖像、情景對話或電影,來讓知識生動起來,改變傳統(tǒng)教師講課,學生單純聽課的枯燥教學環(huán)境,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使課堂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學習互動。同時要求教師采用的英語教材必須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中文文化差異,還應使教學過程中更容易對學生滲透文化知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并在課外時間,找到有代表性的國內(nèi)外節(jié)日對比,模擬并創(chuàng)造中外文化環(huán)境,使學生更易于了解文化差異,從而對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加強。
若想高效的學習英語及深入的了解其文化,僅僅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充分利用課外的學習資源。利用網(wǎng)絡及課外書籍、小說、報紙等渠道來總結中外文化差異,從而加深對其文化的了解。此外,學校也可組織些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等的表演,讓學生親身體驗外國人的生活習慣及表達情感的方式,并鼓勵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討論,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中外文化差異,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比較,培養(yǎng)學生獨到的見解,提高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中,雙向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學習外語時切身體會外國文化的精湛之處,取其精華;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不忘弘揚本國優(yōu)秀文化。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傳承及自豪感。另外,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應提交中外語言的習慣也有所不同,例如外國人在談話中比較注重向年齡,工資收入等隱私問題的保護,而在我國對此問題較為開放,應注意交流習慣的不同。
在現(xiàn)有的初中英語教育模式中,不僅僅需要教授學生單詞、語法等基礎性的語言,與此同時,也應注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滲透,使語言技能與對文化的了解同步進行,在了解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知識的同時,弘揚并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應新課改要求,將教授英語知識與學習外國文化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利用網(wǎng)絡資源搜集更多的外國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新信息,以使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及文化交流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讓學生能夠運用英語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最終使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