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萍
《鏈接》透過復雜的網絡科學的有色眼鏡,將現實世界重新陌生化,以網絡化思維更新人們對現實的認識方式。全書將社會理解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網絡,通過對網絡結構的研究來認識社會。在這里,網絡是一個抽象框架,它并非局限于物理層面或技術層面,而是泛指一切存在相互聯系的事物集群,從世界萬物的聯系形式,到細胞中的微觀宇宙,乃至互聯網,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聯系。網絡揭示了我們的生物學的存在、社會、經濟以及宗教傳統(tǒng)等都有極其復雜的相關性。
整個20世紀的科學研究大部分都依照簡化論進行,從整體截取部分放大細節(jié),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來認識世界,以個案的路徑來走向整體。但問題在于,誰也沒有真的見過整體,窺一斑而見全豹存在很大的方法論爭議。復雜網絡科學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慣例。網絡科學對網絡的出現、形式、演變規(guī)律進行探索,去了解基于網絡的自然、社會和商業(yè)的圖景,以網絡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網絡由節(jié)點和鏈接構成。最早的隨機網絡理論基于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假設:平等主義,完全隨機安排鏈接,因此所有的節(jié)點都有相同的機會獲得鏈接。隨機網絡的屬性是靜態(tài)和民主。而在真實世界里,網絡鏈接不是隨機的。鏈接更多的網頁更有可能得到鏈接;關系聯系緊密的演員更有可能獲得新的角色……真實網絡受兩個定律的控制,即增長和優(yōu)先情結。首先,增長意味著早先的節(jié)點比后來者有更多機會積累鏈接;其次,新節(jié)點樂于和鏈接多的節(jié)點建立鏈接,早到的鏈接多的節(jié)點會經常被選中,也會比晚到的鏈接少的節(jié)點增長得更快。所以就會導致80/20規(guī)則和富者愈富的現象。
弱關系理論探討了社會網絡的群集現象。個體周圍的社會關系網絡很像基因結構,是一個高度密集的社會結構。在朋友圈內的人相互保持親密關系,圈子通過少數的向外鏈接與外部世界連為一體,不至于處于隔絕狀態(tài)。完整的網絡通過幾個較弱的聯系,即熟人關系,將不同的朋友圈聯系起來。這種關系對于圈子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人們的交際范圍比較有限,只要其中有少數人的交往范圍比較廣,擁有遠距離的鏈接,就能使整個社會構成小世界。連接者,可以理解為社會網絡中帶有大量鏈接的節(jié)點。
《愛因斯坦的遺產》一章指出,在競爭環(huán)境的復雜網絡中,適應性高的節(jié)點鏈接就多。在某些網絡中勝者通吃,獲得所有鏈接,但勝者通吃網絡并不是無尺度的,這種網絡只有一個中心節(jié)點和多個微型節(jié)點。而無尺度網絡中,節(jié)點帶有明顯的等級分布。勝者通吃行為會破壞無尺度網絡中心節(jié)點的等級分布,使其變成星狀網絡,如微軟公司。就像公司會爭奪客戶,演員會爭奪角色,社會成員則在爭奪社會鏈接。在適者致富的網絡中,競爭會導致無尺度拓撲結構的產生。
《阿基里斯的腳踵》一章,作者比較了隨機網絡和無尺度網絡的結構性特征。隨機網絡存在一個錯誤臨界閾值,只隨機刪除幾個節(jié)點對網絡的整體性影響不大,直到超過這一閾值才會崩潰。無尺度網絡偶爾刪除一個中心節(jié)點也不會帶來致命危害,因為還有其他按等級分布的中心節(jié)點保持網絡的整體性。無尺度網絡的拓撲結構保證了其高穩(wěn)健性。但如果集中破壞少數幾個中心節(jié)點,一個無尺度網絡就能立即癱瘓。根據無尺度網絡這樣的特征,人們便可因地制宜地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比如,艾滋病病毒的傳播網絡的無尺度拓撲特征使這一病毒會不斷傳播,難以消亡。治療的中心節(jié)點越多,該傳染病的閾值越高,這一病毒消亡的可能性越高。即便是我們無法找到所有的中心節(jié)點,但只要朝偏向高連通度的節(jié)點的這個方向去做,就能降低疾病傳播的速率。黑客們只需要尋找到互聯網的中心節(jié)點,例如Facebook,進行集中攻擊。當這些互聯網巨頭倒下,互聯網自然也就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破碎的萬維網》 一章里,作者集中探討了由于鏈接的方向性帶來互聯網的碎片化。社會網絡、蛋白質網絡等大多數網絡是無向的,萬維網和食物鏈是有方向的。如此,鏈接的有向性便造成了碎片狀的互聯網。無論網絡是隨機還是無尺度,只要鏈接是有向的,就會存在四個大陸,IN大陸→中央網絡→OUT大陸,以及隔斷的孤島。大陸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由不同的觀念、愛好或習慣聯系在一起構成的網絡社群。社群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互聯網令網絡用戶的社會關系都公開化了,識別和判斷網絡社群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網絡經濟》一章則是用網絡思維重新理解這個時代的經濟。如果將全球經濟視作一個復雜網絡的話,那么網絡的節(jié)點就是公司,鏈接則是各種經濟和金融紐帶。新時代的組織網絡是卡斯特在《網絡社會的崛起》里所論述的 “豐田主義”和網絡企業(yè),導致了垂直的科層體制的土崩瓦解。經濟組織的結構從適合大規(guī)模生產的靜態(tài)、優(yōu)化的樹形結構轉變?yōu)榱藙討B(tài)的、演變的網絡結構。
為什么要選擇用網絡的框架來理解我們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答案很明確,充分理解復雜性。正是因為現實世界的豐富和人類手段的有限,我們必須以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方式去描繪社會,“我們必須跨越結構和拓撲。網絡只是復雜性的骨架,是使我們的世界運轉的公路系統(tǒng)。要想描寫這個社會,我們必須弄清楚社會網絡的鏈接的相互動態(tài)作用?!睆暮喕摽茖W走向復雜性科學,正是人們在這條道路不斷前進的結果。
鏈接
1、《鏈接:商業(yè)、科學與生活的新思維》
作者:(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7-1
網絡對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是個熟悉的名詞。但是我們或許還沒意識到,隨著復雜網絡到來的還有一個新生的與自然界一樣的生態(tài)體系。這個體系讓我們發(fā)現一個新的世界,它正支配著我們。真理不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而是我們發(fā)現的。
2、《網絡、群體與市場》
作者: (美)大衛(wèi)·伊斯利喬恩·克萊因伯格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0-1
過去十年來,現代社會中復雜的連通性向公眾展現出與日俱增的魅力。這種連通性在許多方面都有體現并發(fā)揮著強大的作用,包括互聯網的快速成長、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聞與信息(及傳染病與金融危機)以驚人的速度高強度傳播的能力。
3、《總開關》
作者:(美)吳修銘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8
時至今日,互聯網的震撼不亞于以往任何媒介,它給我們帶來了最大的信息量,最便捷的自我表達,最迅速的溝通?;ヂ摼W似乎比以往任何媒介都具有優(yōu)越性。在互聯網成為這個時代主要的媒介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須臾不可離棄、如空氣般賴以生存的網絡世界會是終極媒介形式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