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高考政策的倫理解讀

        2015-01-30 21:13:57王榮
        中國考試 2015年5期
        關鍵詞:公共性公共政策公平

        王榮

        公共政策規(guī)范和指導著行政機關的行政過程,是行政機關實施政治決策和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重要手段,其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效果。公共政策要有效制定和實施,需要在共同價值基礎之上建立倫理規(guī)范和規(guī)范性道德標準。雖然有許多技術上的因素影響著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制定和實施,但倫理仍然對之有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倫理對公共政策行為的影響越來越顯著。[1]21世紀以來,隨著人才競爭國際化,經濟、科技、信息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社會流動頻率的不斷上升,職業(yè)準入、競爭上崗、擇優(yōu)錄用等用人政策普遍推行,考試已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伴隨著每個公民的一生,貫穿于每個公民的學習、工作的全過程。其已成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直接關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2]因此,保障每個公民的考試權利,尤其是上關國家穩(wěn)定、民族復興,下系個人命運、家族衰興的高考權利就成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也是公民追求生存與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基于此,對我國高考政策的相關倫理問題進行探討就顯得尤為必要。

        1 公共政策視野的高考

        制定、執(zhí)行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公共政策是現(xiàn)代政府的基本職能。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3],顯然,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與權威性的雙重屬性。美國政治學學者戴維·伊斯頓認為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有權威的分配。詹姆斯·安德森認為“公共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下,個人、團體或政府有計劃的活動,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時機、克服障礙,以實現(xiàn)某個既定的目標,或達到某一既定的目的?!盵4]哈羅德·拉斯韋爾與亞伯拉罕·卡普蘭認為“公共政策是一種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盵5]國內學者張金馬則認為“公共政策作為政府行為的表現(xiàn),它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過程,而這種目標旨在處理和解決正在發(fā)生的各種社會問題?!盵6]而寧騷卻認為“公共政策是各個權力機關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到公共目標、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的方案?!盵7]從中外學者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強調了公共政策的價值性和目的性,而國內學者幾乎不涉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比較強調國家(政府)的權威性。也許國內學者認為“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屬性”[8],無須強調罷了。如果說市場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效率價值的基本載體,那么作為具有公共性和權威性的公共政策,則必然擔負著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基本倫理價值。[9]

        作為公共政策的高考應該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xiàn)公共政策的價值內涵,實現(xiàn)社會公平,而不應脫離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價值性。只有這樣的公平,才是正義的公平。也就是說,作為公共政策的高考應該體現(xiàn)出公共性的特征,凸顯個人權利的重要性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義。公共政策的核心價值是基于個人權利之上,實質是體現(xiàn)其公平正義的政治價值。[9]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全體公民及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其政府自身。對政府進行倫理制約也一直為西方現(xiàn)代政治價值及其價值理念所強調。公共政策的價值就在于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體現(xiàn)公平公正的價值追求。盡管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但如果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倫理價值與現(xiàn)代政治價值相左或背離,則其存在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公共政策如果離開了其最基本的現(xiàn)代政治價值,則其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就無從談起?,F(xiàn)行高考政策,尤其是高考分省命題考試政策使各省區(qū)的錄取分數(shù)線不再具備可比性,掩蓋了各地錄取標準的實際不平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從倫理的角度審視我國高考政策,其對公平公正價值的偏離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國內外學者關于“公共政策”的界定有助于我們把握高考政策內涵。我們認為:高考政策是政府考試機構(或政府授權的考試機構)為了高考的發(fā)展,或為了解決高考可能出現(xiàn)的或已經存在問題,實現(xiàn)高考的預期目的,根據現(xiàn)實情況和歷史經驗制訂的有關高考的方針、規(guī)劃、規(guī)定、辦法、措施或方案等。其實質是通過研究、解決當今高考可能出現(xiàn)或已經存在的問題,通過制定高考政策,調整、實現(xiàn)與高考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并進行權威性分配。也就是說,高考政策要實現(xiàn)對高考當事人權利的有效保護,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2 倫理視角的高考政策變遷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首先要訴諸的是一些典型的現(xiàn)代政治價值。高考作為一項公共政策,無論從公共政策的價值層面,還是從倫理層面,都會體現(xiàn)出自身的政治價值。

        2.1 我國高考政策的變革歷程

        1977年秋,被廢止了十余年卻仍長存于全國人民希望之中的高考,終因我國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熱切呼喚而得以恢復。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高考便緊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于改革中發(fā)展,于改革中完善。回顧我國高考政策的歷程,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2.1.1 我國高考政策“改革醞釀”階段(1978—1984年)

        1977年高考恢復后,有關部門由于時間倉促,來不及作更多的考慮和研究,基本上沿用了“文革”前文理二類的科目設置,即文理二類都考語文、數(shù)學、政治三科,在此基礎上文科再考外語和歷史,理科再考物理和化學。1978年增考外語,但成績不計入總分,只作為錄取參考。1979年外語開始按考試分數(shù)的10%計入總分,以后其比例逐年提高,直至1983年外語成績全部計入總分。同時,從1980年開始,報考醫(yī)療、生物等專業(yè)的加試生物,1982年理工農醫(yī)類考生都要考生物,至此,文史類(包括外語)考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外語;理工農醫(yī)類考政治、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我們稱為“六七模式”。這一階段高考政策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學科知識?!犊荚囌f明》將考查內容與試卷結構提前向社會公布,教師根據《考試說明》將要考查的知識編制成一張張模擬試卷,讓學生反復地練習,以此來提高升學率。這種做法違背了考試的初衷,加大了學生的負擔,助長了應試教育之風。按理說,這項高考政策較為公平,但我國地域遼闊,東西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大,全國萬人一卷確有不合理之處,用相差懸殊的不同分數(shù)線錄取,被視作“中國教育最大的不公”。[10]

        2.1.2 我國高考政策“改革試驗”階段(1985—1990年)

        為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1985年,國家教委批準上海市進行“會考+高考”試驗,并于1987年實行自行命題,試行“3+1”方案。1991年,國家教委又在湖南、海南與云南三省科目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3+2”高考科目設置方案。這些方案減少了高考科目,對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推動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受到了社會的歡迎。與此同時,1986年,總結標準化考試試驗的經驗,除繼續(xù)進行英語、數(shù)學兩科的高考標準化試驗外,還增加了物理科的試驗,數(shù)學科的試驗仍在廣東省進行。英語科的試驗則進一步擴大。1987年標準化考試試驗學科繼續(xù)擴大,除英語、數(shù)學、物理三科外,又增加了語文、化學科的試驗,英語科的試驗范圍繼續(xù)擴大到7省(區(qū))約40萬考生參加。物理科擴大到廣東、山東兩省共約20萬考生參加,其余三科則在廣東進行。[11]標準化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減少了人情分、關系分、誤差分。而會考制度的建立,將水平考試與選拔考試分開,減少了高考的開考科目,遏止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2.1.3 我國高考政策“改革推廣”階段(1991—1998年)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普通高等學校統(tǒng)一招生,在高中畢業(yè)會考的基礎上,只考與所學專業(yè)密切相關的少數(shù)科目,并相應調整了錄取等辦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等學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科目設置及有關招生辦法的一項重大改革試點。[12]1993年,原國家教委對海南、湖南和云南“3+1”模式進行了調整,開始在部分省、區(qū)、市試行“3+2”模式。1994年,除上海以外,高考科目改革的“3+2”模式正式推行于全國,即文理兩類都考語文、數(shù)學、外語,在此基礎上,文科再考政治、歷史,理科再考物理、化學?!?+2”模式在選拔人才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高度集中化、統(tǒng)一化的考試制度,使學生缺少實際動手能力,不能夠發(fā)現(xiàn)特殊才能的學生;同時,由于地區(qū)差異導致錄取分數(shù)線不同,也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現(xiàn)象。1997年高校招生實現(xiàn)并軌。高校招生的并軌使教育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更加符合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則。1998年天津、廣西與部分高校試驗網上錄取的方式網上錄取具有公正、高效、省時、省力的優(yōu)勢,增強了招生過程中的透明度,使“擇優(yōu)、公正、公開”的原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有力地抵御了不正之風的干擾。[13]

        2.1.4 我國高考政策“改革深化”階段(1999年至今)

        1999年,新一輪高考改革啟動。同年12月,教育部推出高考科目改革的“3+X”方案。2000年,我國推行春季高考,春季高考打破了一年一次高考的固有格局,改變了“一考定終生”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從某種意義上增加考試機會,緩解了考生的壓力。2001年,高考取消年齡婚否限制,此舉保證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同時貫徹了“終生教育”的理念。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辦法》,壓縮保送生的規(guī)模,制定明確具體的保送標準,要求保送名單在各媒體上公布,接受監(jiān)督,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2003年夏季高考時間由傳統(tǒng)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消除了炎熱天氣給考生帶來發(fā)揮失常的隱患,凸顯人文關懷,盡顯“以人為本”。同年,教育部批準22所高校進行自主招生試點,到2005年,參與自主招生的試點院校達到了42所。自主招生使高校能獨立行使錄取新生的權利,充分享有錄取新生的自主權,使招生錄取工作更富有活力與朝氣,調動了高校辦學的積極性。截止到2006年“統(tǒng)一考試,分省命題”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全國共16個省份的高考實行“分省命題”,涉及的考生占全國考生的65%左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2年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對“異地高考”做出明確規(guī)定,并原則上要求各地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隨遷子女升學考試方案,此舉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受教育權利。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jiān)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14]

        2.2 我國高考政策變革倫理問題

        綜觀我國高考政策的變革歷程,不難看出,我國高考政策經過不斷地改革發(fā)展,已基本成型,并漸具中國特色。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高考政策變革從其組織、實施、類別、到命題評分,從宏觀到微觀不斷深化;高考政策從高考內容、科目設置、錄取體制、錄取方式等改革,到高考時間、考生年齡等調整都凸顯以人為本;同時,不斷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出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科學、合理、公平的新機制。但從倫理角度審視我國高考政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高考政策,其倫理價值嚴重缺失,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如前所述,高考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應該體現(xiàn)出公共性的特征。旗幟鮮明地將“公共性”作為其核心價值,體現(xiàn)其公平正義的政治價值。高考公平是是社會公平的基石。離開公共性、公平性,高考政策就有可能變?yōu)槟承﹤€人、團體、階層謀取私利的工具。公共性之所以是高考政策的中心價值或核心價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公共性所決定的。限于篇幅,我們僅以高考分省命題政策和“異地高考”政策為例來分析我國高考政策倫理的缺失。

        2.2.1 高考分省命題政策倫理問題

        高考分省命題政策作為高考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85年教育部批準上海實施自主命題至今已有二十年時間,有條件、有能力命題的16個省份均獲得了自主命題權,各自主命題省份都形成了一套比較規(guī)范和完善的命題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按理說,應該能夠確保其高考的命題質量,但現(xiàn)實情況不容樂觀。例如,華中師范大學魯子問教授將2005年全國卷作文試題與14省市的15道高考英語作文試題(北京2題,情景作文、開放作文各1題)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2005年分省命題的作文試題無論是在語用背景、寫作對象,還是在語用內容、語用目的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現(xiàn)象,與全國卷作文試題相比,其命題質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明顯低于全國卷的命題質量。又如某省2008年的高考有一道語用題,要求考生閱讀圖表寫一條宣傳標語。結果題干與圖表并無內在聯(lián)系,純屬多余。這樣的命題影響了題干的簡潔性,模糊了題目的指向性,干擾考生作答。再如,2013年度浙江高考語文卷作文題中引用材料的作家國籍被指有誤,陜西高考英語B卷第36題答案選項C、D兩項重疊。實行高考分省命題政策后,諸如此類的錯誤時有發(fā)生,其命題質量明顯下降。我們知道,科學是所有考試都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而考試的科學性與公平性是統(tǒng)一的,因為只有科學的考試才是公平的,考試的科學性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保證考試的公平。[15]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所有考生隱形的不公平。顯性的不公平則表現(xiàn)在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實行高考分省命題政策后,各省錄取分數(shù)線失去可比性,掩蓋了高考錄取中區(qū)域不公、高校錄取指標分配不公的現(xiàn)實。再者,實行高考分省命題政策后,統(tǒng)一高考標準喪失,各省高校優(yōu)先向本地招生,錄取名額隨意劃分,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各地入學機會不平等。這都嚴重地阻礙了考試公平、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最后,我們從對民意的調查來看,某學者在湖北省內調查了6名高中校長,90名高中教師,80名大學新生。調查結果表明:有近78.88%的高中教師認為高考分省命題不太有利于或完全不利于考試的科學與公正,而在高中校長和大學生中,也有近六成多受訪者認為,高考分省命題不太有利于或完全不利于考試的科學與公正。[16]《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把促進公平公正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tǒng)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此舉有利于進一步確保高考的公平公正。[14]

        2.2.2 “異地高考”政策倫理問題

        讓我們再來看看“異地高考”政策。教育部等四個部門2012年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的條件有:進城務工人員在當?shù)氐暮戏ǚ€(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含租賃)、按國家規(guī)定參加社會保險年限、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shù)剡B續(xù)就學年限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產業(yè)結構布局和資源承載能力等,這么苛刻的準入條件備受公眾質疑。顯然,該項政策最后的受益者只能是農民工群體中的少數(shù)精英,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農民工則不能享受到“異地高考”新政帶來的收益。由于這一政策較為苛刻的條件限制以及“策略空間”的存在使得該項政策的象征性意義大于實質性意義。該項政策最終能否成為象征性政策,歸根結底受制于各省、各地區(qū)政府在制定“異地高考”政策辦法時是不是遵循“公共性”的理念與價值。[17]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對積分入戶的隨遷子女,即異地務工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隨遷子女參加高考的規(guī)定是“不受入戶年限、就學年限等限制,自2013年起可在我省報名參加高考,并可與入戶地戶籍考生同等錄取”[18];對隨遷子女就讀中職學校參加高考的規(guī)定是“具有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并連續(xù)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證、按國家規(guī)定在我省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其隨遷子女具有我省中職學校3年完整學籍的,自2014年起可在我省報名參加高等職業(yè)學院招收中職學校畢業(yè)生招生考試,并可與我省戶籍考生同等錄取”[18];對隨遷子女就讀普通高中在該省參加高考的規(guī)定是“具有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并連續(xù)3年以上持有我省居住證、按國家規(guī)定在我省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其隨遷子女在我省參加中考并在父母就業(yè)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的,自2016年起可在我省報名參加高考,與我省戶籍考生同等錄取”[18]。由此可見,廣東省“異地高考”并未遵循“公共性”的理念與價值,給隨遷子女在異地高考設置了較高的門檻,且其“異地高考”政策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由于大量農民工因工作臨時性強或租住本地農民的私房未簽訂租賃合同,根本無法提供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的證明。而高技能人才的隨遷子女“不受入戶年限、就學年限等限制,當年就可報名參加高考,并享受同等錄取的權利”,其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則要求“具有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并連續(xù)3年以上持有該省居住證、按國家規(guī)定在該省參加社會保險累計3年以上,其隨遷子女在該省參加中考并在父母就業(yè)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2016年才可在該省報名參加高考”則存在明顯的不公平,這進一步驗證了我國高考政策倫理價值缺失的事實。

        由此可見,我國現(xiàn)行高考政策公平價值嚴重缺失。一方面是我國公共政策價值標準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我國精英主義的公共政策價值觀大行其道。公共政策的走向取決于價值沖突與整合過程中如何樹立占主導地位的價值標準[17],可以說,確定占主導地位的價值標準是我國公共政策的一個核心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占主導地位的公共政策價值標準仍未確立,社會公平觀的缺失來源于對公共領域的輕視和對公共資源的不合理分配。[19]占主導地位公共政策價值標準的缺失導致精英①姚榮在《回歸公共性:“異地高考”新政的反思》一文中認為:“精英”并非傳統(tǒng)政治學理論體系中的“權力精英”、“政治寡頭”,而是體現(xiàn)為特定群體中占有較多資源優(yōu)勢的強勢行動者,其不僅包括掌握權力資源的少數(shù)政治精英,還包括掌握知識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關系資源以及身份資源等具有獨特資本優(yōu)勢的各類社會群體,這是相對缺乏各類資源的社會公眾乃至規(guī)模龐大的底層社會的群眾而言的。筆者認同此觀點。主義的公共政策價值觀大行其道。精英主義的政策價值觀由于其價值目標、價值實現(xiàn)方式、價值理念基礎的“精英”導向而不可避免地損害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導致公共政策喪失公平性、公益性和公共性。公共政策一旦離開公共性、公平性,就會成為某些個人、團體、階層謀取私利的工具。

        3 高考政策的倫理回歸

        公共政策的倫理缺失是指公共政策中蘊含的民主與法治、正義與公平、自由與權利、責任與服務等倫理價值在政策中未充分體現(xiàn),公共政策中的未體現(xiàn)某些倫理、道德要求,從而造成政策倫理缺位。[20]當前,公民參與高考政策制定的渠道不暢,導致精英主導的公共政策價值觀大行其道,使得高考政策的公平價值受到挑戰(zhàn)。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使高考政策回歸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確立公平價值理念

        羅爾斯認為,公平公正是一個社會合理分配權利和價值的基本原則,是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問題。由于現(xiàn)代政府手握巨大權力,享有對社會資源的支配權,在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制定公共政策時有可能恣意妄為,這就需要對這種權力進行限制,確立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使其在公共政策中得以體現(xiàn),以保證公民的正當權利和合理要求得到滿足。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感到公平公正。高考政策作為現(xiàn)代政府的一項重要公共政策,其追求的價值本應是對社會期待的適當回應,高考政策應當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同時考慮高考政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社會大眾對高考最為關注的還是公平,這也是高考政策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當前,社會公眾對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期望比以往更高。民眾對高考政策的關注,公平往往是第一位的。無論試題難度怎樣、競爭激烈與否,只要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大家便能接受。設想再好的政策,假如沒有顧及公平,人們也難以認可和接受。[21]因此,在制定有關高考政策時,應將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作為其政策的價值標準,使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體現(xiàn)在高考政策中。

        3.2 培育公共倫理精神

        公民倫理是以民主參與、平等協(xié)商與多元融合為特征的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產物,是以現(xiàn)代政治國家為背景和基礎,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的一種公共生活中的倫理規(guī)范。它是人們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22]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公共利益的外延不斷擴大,公民參與政策制定與決策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公共利益的基礎。因此,要保證和實現(xiàn)高考政策的公共性,在確立高考政策公平公正價值理念的同時,還需要使包括利益相關方的社會大眾參與到高考政策的制定與決策過程中來,有效提升高考政策制定與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參與,以保證所制定的高考政策符合民眾的期待。這不僅是培養(yǎng)公民倫理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考政策公平公正價值理念得以體現(xiàn)的根本保證。當前,我國存在公眾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參與意識不強、參與渠道不暢通、參與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作為政府,應該積極激發(fā)公眾參與的熱情,保障他們的知情權與話語權,培養(yǎng)他們的參與意識,并建立,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參與政策制定與決策的保障機制,讓公眾更加靈活、更加便捷地參與到高考政策的制定、決策、實施與評估過程中,這既是高考政策公共性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保證公眾參與高考政策制定、決策、實施與評估的現(xiàn)實需要,更是公眾參政、議政、督政的生動體現(xiàn)。

        3.3加強制度倫理建設

        所謂制度倫理,是指在制度中蘊含的民主與法制、正義與公平、自由與權利、責任與服務等倫理理念在制度安排中的充分體現(xiàn),并使這些制度倫理規(guī)范、道德要求服務于政策體系。[23]制度的倫理性就是制度的合理性、公正性。概言之,制度的合理性就是制度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程度。[24]現(xiàn)實中高考政策的價值目標應當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即在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稀缺,高考競爭異常激烈時,高考政策應以公平公正為價值導向,能夠考慮到全體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誠信體系健全,法律法規(guī)比較完善,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充裕,高考競爭不太激烈時,高考政策應向積極效率目標回歸,以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個人素質的發(fā)展。因此,在建立高考政策動態(tài)調整機制時,須統(tǒng)籌考慮公平與效率雙重價值。

        總之,高考政策作為現(xiàn)代政府的一項重要公共政策,應當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高考政策不僅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更應該著眼于我國社會的發(fā)展,我們要以高考政策為契機,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

        [1] 梁平,馮馳.公共政策中的倫理考量[J].理論探討,2005(1):101.

        [2] 李余華,盧懷科.考試權的法理透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8.

        [3] 許淑萍.公共政策倫理評價標準的演進及當代探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4):30.

        [4] Carl.J.Fredric,Man and His Government.New York:McGraw-Hill,1963:79.

        [5] H.D.Lass 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71.

        [6] 張金馬.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

        [7] 寧騷.公共政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5.

        [8] 黃維民.淺析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公共性的涵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14.

        [9] 楊延冰.社會公平:我國城市住房政策走向的倫理解讀[J].開放研究,2012(5):71.

        [10] 志文.中國教育最大的不公[N].中國青年報,2000-8-16.

        [11][12] 楊學為,著.高考文獻(1977—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7,482.

        [13] 姚金琢.淺議高校招生網上錄取與亟待解決的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49.

        [14]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9/174543.html.

        [15][16] 楊繼龍.高考分省命題考試政策效度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8:29,34.

        [17] 姚榮.回歸公共性:“異地高考”新政的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9.

        [18] 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fā)省教育廳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我省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EB/OL].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301/t20130106_362025.html.

        [19] 關信平.社會公平價值觀的缺失及其重建[J].人民論壇,2011(7):22.

        [20][23] 楊延冰.社會公平:我國城市住房政策走向的倫理解讀[J].開放研究,2012(5):73,74.

        [21] 劉海峰.高考改革:公平為首還是效率優(yōu)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4.

        [22] 廖申白.論公民倫理——兼談梁啟超的“公德”、“私德”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83-88.

        [24] 晏輝.制度倫理及其實現(xiàn)方式[J].齊魯學刊,2003(4):106.

        猜你喜歡
        公共性公共政策公平
        不公平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xiāng)土公共性重建
        公平對抗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怎樣才公平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新聞傳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性研究述評
        城市設計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為選擇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20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勢利
        公平比較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精品女同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国产午夜福利100集发布|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中文字幕制服中文|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乱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加勒比av在线一区二区|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性导航app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偷拍 | 亚洲黄色天堂网站在线观看禁18 | 91成人国产九色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乱沈阳女人高潮乱叫老|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另类专区欧美在线亚洲免费| 国语自产啪在线观看对白| 熟女体下毛荫荫黑森林|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二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少妇呻吟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aⅴ在线| 魔鬼身材极品女神在线| 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 日本嗯啊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三区三区在线观看|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