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洋
(遼寧大學 歷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
王曰高《槐軒集》探微
張洋洋
(遼寧大學 歷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王曰高歷任順治、康熙兩朝。為官從政二十余年,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直言敢諫,備受康熙帝的贊賞。王曰高所著《槐軒集》是其平生經(jīng)歷、為官、交游的真實展現(xiàn),從中能折射出他所具有的恬淡悠然的性情、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
王曰高;《槐軒集》;內容;價值
山東歷史名人王曰高,于清世祖順治朝時中進士,入翰林院。清圣祖康熙朝時,歷任工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禮科掌印、直至官居四品京卿,被皇帝封為中憲大夫。王曰高居官二十年,廉潔奉公,以致家無余金。所著《槐軒集》十卷是其平生經(jīng)歷、為官的真實展現(xiàn),后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本文首先對王曰高的生平進行梳理;其次對王曰高所著《槐軒集》內容進行分類簡介;第三部分通過對《槐軒集》的價值分析,進而看出王曰高的性情、交游、政治思想等內容。鑒于學術界對此未做過相關的論述,筆者通過對《槐軒集》史料的整理,對其簡要的論述。
王曰高(1628—1679年),字登儒,號北山,茌平縣北八里村人。茌平乃齊魯之古縣,位居魯西,所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民風淳樸,為鐘靈毓秀之所。由此該地出現(xiàn)了許多奇?zhèn)プ吭街耍宄跬踉桓弑闶瞧渲幸晃弧?/p>
王曰高其祖上本河南巨族,具體所隸屬于何籍,未能詳細查出。據(jù)《王氏族譜》所記載:“其始祖仲文公,元朝時中進士,由河南遷于平陰,歷仕茌平管民官”[1](P13)。王曰高其父王翼,字翀翔。性倜儻,尚氣節(jié)。晚年“潛心性命之學,著良知、解格物致知諸說”[2](P29),后入鄉(xiāng)賢祠。淵源的家世、濃厚的書香氛圍,對王曰高步入仕途,后成為一位忠孝賢良、為國為民、清正廉潔的士大夫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王曰高自幼聰敏,鄉(xiāng)里人稱他有神童之目:“襁褓識方名書數(shù),五歲讀經(jīng)書輒曉大義,七歲屬文能為一家言”[3](P3)。在童子科試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補博士弟子成為縣學生員。順治八年(1651),王曰高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順治十二年(1655),參加會試,成貢士。三年后,入殿對策,擢二甲,授內弘文院庶吉士。順治十八年(1661年),晉升仕郎,授予給事中用:“戊戌、己亥兩科,修撰、編修、庶吉士等教習已久,今加考試,應分別授職,……王曰高等八人,俱著以給事中用”。[4](P29)
康熙元年(1662),王曰高轉為工科右給事中。康熙二年(1663),皇帝命其典試江南:“以內國史院編修王勖,為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工科給事中王曰高為副考官?!盵5]( P151)王曰高慧眼識才,秉公謹慎,得人稱著。此次選撥出的人才中,后成名者甚多:“登鼎甲者則有周君弘、歸君允肅,相國則有張公英,冢宰則有吳公一蜚,不肖如頊齡(王頊齡)?!盵6]( P59)康熙三年(1664),轉為兵科左給事中。后因母親病重,隨即請假回家省親,“奉母五年,丁母艱,勺水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7](P133),守喪期滿除服后,官復原職,任兵科左給事中。
康熙七年(1668)夏,“燕齊江淮地震、畿輔旱災,請捐稅賑之”[8](P4),王曰高及時上書,希望以此來應對天災,減輕受災百姓的負擔??滴跏?1674),皇帝御試諸臣,王曰高上疏《慎選舉疏》《河工議》,擢第一,遷禮科掌印,并主持武場考試,所錄榜首皆被軍界器重??滴跏?1677),他連疏請恤死事,條條中肯,備受皇帝贊賞?!八鞎x承德郎加一級,內升正四品京堂官京卿,誥授中憲大夫”[3](P3),回籍待補。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冬,王曰高奉命巡視山陵,寒氣侵入膝絡,久治未愈。此次回鄉(xiāng)途中舟車勞頓,進而引發(fā)舊疾,以至不能屈伸,故于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十五日卒于家中,享年51歲。王曰高居官二十年,廉潔奉公,家無余金。他在家鄉(xiāng)的聲望亦甚高,以致死后,鄉(xiāng)里人吁請為他建專祠:“邑人之請,就先生之祖基隙地,創(chuàng)祠三楹,享堂三楹,以及門壁墻垣又祭田二十余畝”[9](P471),奏旨后得以許可。
《槐軒集》是清初政治家、學者王曰高的個人文集,基本上是對他一生性情、懷抱的真實寫照,后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
現(xiàn)存四庫存目本《槐軒集》,共十卷,有詩4卷,文6卷。據(jù)粗略統(tǒng)計,詩歌470余首。其中卷一為五言古詩(80首)、七言古詩(190首),占詩歌半數(shù)以上。卷二為五言律詩(20首),卷三七言律詩(100首),卷四七言絕句(80首)、賦,卷五、卷六為記、傳、贊,卷七、八為墓志銘、誄,卷九為策問、奏疏,卷十為雜著(包括隨筆等),可謂諸體皆備。
(一) 記類
這類文章或記人敘事,或繪景物,抒發(fā)胸臆,頗具情趣。王曰高的記類文章主要收錄在《槐軒集》卷五、卷六中,此類文章較多,可大致分為游記、建筑記兩種分別敘述。
游記,主要是記述自己游山玩水的文章,以敘事行情為主。在《初游西山記》《四游西山記》《六游西山記》《十游西山記》中,記述了王曰高每次與不同的友人游覽西山時,所見到的不同的美景與別樣的心境;在《豐臺看芍藥記》《重游摩訶庵杏園記》中描繪了“紅黃絢彩如珊瑚,數(shù)百株可為大觀”[10](P707)繁茂的景象;《岱岳游記》記述了王曰高登臨東岳泰山的經(jīng)過;《游焦山記》《初游西湖記》《再游湖山記》《吳興峴山記》中記載了王曰高移步換景,游歷江南時面對別樣的湖光山色、別致的勝地神貌油然而生的乘興雀躍之感;另外還有《游牛首記》《清明紅橋游記》《游金山記》《游孤山記》等等。從中可看出,王曰高的足跡可謂遍布大江南北,這些游記對深入了解王曰高提供了材料。并且每次游歷王曰高常與好友結伴同行,其結交的文人雅士亦十分廣泛。
建筑記,主要記述某建筑的修建時間、經(jīng)過、參與修建的人員等內容。在《重修茌平縣學記》一文中,王曰高記述了家鄉(xiāng)學宮的重修。它歷時十余年,始于順治八年(1651年),落成于康熙四年(1665年)。其格局為“堂殿五楹,廡東西各七楹,戟門三楹,各宦鄉(xiāng)祠各三楹,欞星門三楹,啟圣堂三楹,明倫堂三楹,官司有舍”[10](P694),最后對參與修建學宮的人員也加以詳細的記載。在《信平鄉(xiāng)王氏族譜碑記》中,記述了王氏家族的源流、始祖的情況,為理清王曰高家世提供了可信的材料。
(二) 哀祭類
哀祭類文章多為生者抒發(fā)哀悼之情,向死去的親朋好友所作的文章。墓志銘、祭文、行狀等文體都屬于這一類型。王曰高的這類文章主要收錄在《槐軒集》卷七、卷八中,多是為長輩及去世的親友所作。
墓志銘是一種悼念性的文體,通常由序文和銘兩部分組成。序文,記敘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等。銘,多用韻文概括全篇,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贊頌?!痘避幖分惺珍浲踉桓咚鞯哪怪俱懯嗥嗍撬麨榧亦l(xiāng)稍有名望的人所作。其中一類是王曰高專門為個人所作,如:《博平太學潁伯傅公墓志銘》《茌平文學微垣張公墓志銘》《友人邑文學薛鉅公墓志銘》等等;《茌平文學蓬瀾董公墓志銘》是王曰高受董公兒子的請求為其所作的墓志銘;另一類是王曰高為個人及妻妾合葬所作的墓志銘,如:《茌平文學修裕王公暨元配張氏副室董氏合祔墓志銘》《舞陽縣邑侯張公獻彤暨配呂孺人合葬墓志銘》《博平太學劉公晶白暨元配李孺人繼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銘》等等。王曰高所作的墓志銘敘事真切而動人,每篇都用較長的篇幅抒發(fā)自己對已故親友的別離傷感之情。
祭文,也是哀祭類文章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祭奠死者時表示哀悼的文章?!痘避幖分惺珍浲踉桓咚骷牢膬善?,在《祭慈園呂年兄文》中回憶了自己與友人同窗讀書時的點點滴滴,從“兄之視我如手足,我之待兄如同氣”[11](P785)可看出二人深厚的兄弟之情,字里行間也流露了傷感之情。《祭鄒吁士年兄文》對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進行追憶,抒發(fā)了哀思之情。
行述,即行狀,是敘述死者世系、生卒年月、籍貫、生平事跡的文章,常由死者的親友撰寫,為留作撰寫墓志提供依據(jù)。《槐軒集》共收錄王曰高所作行述兩篇,分別是《先考贈徵仕郎府君行述》和《敕封太孺人先母季氏行述》。在《先考贈徵仕郎府君行述》中,王曰高對其父親一生“重孝義、性倜儻、為人廉、尚德義,晚年好道,講良知、格物致知諸說”[11](P757),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記載?!峨贩馓嫒讼饶讣臼闲惺觥分校踉桓哂浭鲎约菏畾q喪父后,母親艱辛撫養(yǎng)兩子成人,并在自己求學為官過程中,給予莫大的支持與教誨,從中可以感受到王曰高真情實感的流露。
(三)奏疏類
王曰高歷任順治、康熙兩朝。在朝為政達二十年,尤在康熙朝任職較久,敢言直諫多次向皇帝奏疏,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痘避幖返诰啪硎珍浟送踉桓吒矣陉惤?jīng)國之大事的策問、奏疏、議等具體內容,這部分可分為:
一是政事類?!墩埮e經(jīng)筵疏》是針年幼的康熙帝剛登基,經(jīng)筵制度一度中斷。王曰高首疏皇帝舉經(jīng)筵之典,加強自身教育與教化:“君心為萬事之本,皇極乃首善之原,主德隆于上,則軍國庶務之大舉。”[12](P801)《請頒經(jīng)書疏》是王曰高典試江南時,看到當時考試題雖取自四書五經(jīng),但所用之書并非官版,存在較多錯誤。因此,奏疏“請乞敕部估值紙價、工價,動用該部項下錢糧,多印幾十部,分頒各省、布政司存貯。每書兩部以備殘缺,遇科場時用以出題,則字無錯訛”。[12](P805)《慎選舉疏》是王曰高在有關人才的選舉與任用上,奏疏皇帝需注重慎與嚴,方能得真才。《表忠疏》是鑒于三藩叛亂以來,地方文武官員堅志不屈,從容就義者較多。王曰高奏疏皇上,“應查照死節(jié)緣由,酌其時勢之難易、輕重,擇其忠節(jié)之尤著者,賜以特謚”[12](P809),以此來告慰貞魂,昭示于后世。
二是蠲免賦稅類。《請寬遷海逋賦疏》是針對清初下令讓沿海居民奉旨遷移,王曰高認為被遷居民已失去故土家園,田地房屋荒廢,應寬免他們所拖欠的賦稅。《恤災疏》是看到康熙帝下詔對順天、保定等受災地區(qū)減免賦稅的決策后,王曰高認為江淮、山東青兗、浙江、溫臺等其他地區(qū)的百姓同樣深受災害之苦。因此,奏請蠲免受災百姓的賦稅:“敕部于該督撫,親勘被災,分數(shù)報到,日即酌量輕重,速為蠲免”。[12](P801)《預籌賑災疏》是鑒于淮揚所處地理位置關系重大,兩郡之民又遭受異常嚴重的水患災害,百姓流離失所,因此他奏疏急需采取賑災之策。
三是治河類。黃河一旦決堤,對沿岸百姓造成莫大的災難。因此,所最急者與所最難者莫過于治河。王曰高也將自己有關治河的觀點奏疏于上。第一,他建議下流應當用疏浚之法,反對填塞?!佰臻]海口,水失其故道,以至泛濫而無所歸”[12](P810)。第二,他建議黃、淮應當合流,以淮之猛抵黃之強,兩相濟而相為用。第三,他建議治河的同時也應關注漕運,需因勢而利導之。第四,他建議應委派專人管理,使其同心協(xié)力,隨時酌宜,不時奏聞一切,“宜許其便宜行事,地方官不得制肘”[12](P810)??梢姡踉桓咴谟嘘P治河中的奏疏,提出了真知灼見的看法,備受康熙帝的重視。
王曰高是清初著名的詩人、學者、政治家,但目前學界對他的研究不夠深入。王曰高生平所著《槐軒集》能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性情、社會交往以及政治思想提供重要的一手資料。
(一)了解王曰高的性情
從《槐軒集》中一些文章的記載,可看出王曰高所具有的恬淡悠然的性情。在卷五《閑園記》中,王曰高記述了自幼就在這所名曰“槐軒”的小園內讀書,園內有槐樹十余株,夏天綠葉成蔭,可使人忘暑;花黃之時,璀璨奪目。他對這所小園有著深厚的感情,這大概也是《槐軒集》命名的緣由所在。王曰高認為自己的居所雖不足十余畝,但與“淵明所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仿佛似之”[10](P703),此處將自己與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相比擬,可看出他所具有的平和自然、清逸深靜的風格,以及恬淡悠然的性情。
在卷七《小像自贊》中,道出了自己隨遇而安的心境,更喜歡隱居在自己的小園中,園內環(huán)境清幽:“林木蔚然,有池有臺,或方或圓,文杏舊槐”[13](P755),甘愿在此終老一生。進而又在《石丈贊》中寫道:文杏花下有塊突兀而起的石頭,看起來像位老者。其形態(tài):“鶴頂駝背,傲睨春風,米顛坡仙知”[3](P755),將其擬人化,從最后一句“我兩公讀騷、飲酒,樂在其中”[13](P755),更能看出王曰高怡然自得的性情。
(二)了解王曰高的交游
王曰高一生交游廣泛,主要有同窗好友、門人弟子、家鄉(xiāng)友人,這在《槐軒集》中,王曰高以詩賦、游記、墓志銘、祭文等不同的體裁,分別加以記述,均在前文或多或少被提及。同時,王曰高作為清初歷史上的一位詩人、學者,與當時地位崇高的名家亦有交往,這主要體現(xiàn)在《槐軒集》的序跋中。古代學者在著書完成之時,大都會向自己的好友索序,稱之為他序。他序常常要對作者、作品加以介紹和評論,或對書中的觀點作引申和發(fā)揮?!靶颉?一般寫在書的前面,而“跋”或“后序”,則列于書的后面?,F(xiàn)存四庫本《槐軒集》有數(shù)篇序跋,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王曰高與當時諸家交游甚廣。
《槐軒集》開篇之序是由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chuàng)者吳偉業(yè)所作。吳偉業(yè)在序中評價王曰高:“其詩淡蕩清遠,有阮亭之風,而其為文,匠心稱意,不假雕飾?!盵14](P593)熊賜履在康熙朝時,曾擔任經(jīng)筵講官??滴跏哪?,又“充纂修太宗文皇帝實錄總裁官”[4](P702),是清初著名的理學名臣。但他與王曰高同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他也為《槐軒集》寫序,并提到:順治十五年(1658年),與王曰高一起“讀書館中”[14](P602),可見熊賜履與王曰高有著同窗之誼。此外,還有些當世聞人,如:曹爾堪、吳國對、周亮工、鄒詆謨、賀宿等也都為《槐軒集》作序。王曰高的好友:陶耿道、張貞生、張翕、傅予潤等都為《槐軒集》作跋。這些序、跋的作者既有詩壇名家、清初名臣,又有同窗好友,從中可體現(xiàn)出王曰高交游廣泛。
(三)了解王曰高的政治思想
王曰高作為清初歷史上一位步入仕途的知識分子,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并止直敢言,深受康熙的賞識。從《槐軒集》的相關內容中,可看出它具有儒家仁者愛人、提倡忠孝節(jié)烈的政治思想。
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要求具有泛愛眾的仁愛之心,不僅愛自己的父母、親人,而且還要關愛社會上沒有血緣關系的其他人。王曰高所具有的仁者愛人、體恤百姓的思想在《槐軒集》卷九奏疏類中能充分體現(xiàn)。《請寬遷海逋賦疏》是王曰高針對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省沿海的居民,失去故土家園,生活十分困苦的情況。而上疏康熙帝,請求寬免所拖欠的賦稅:“請將沿海棄田地與未完額賦,亟催造報。請冊其司、道、州、縣,各官考成,姑緩其所議,速將完欠清目逐一報明,果係遷民失業(yè)者,量與豁免”。[12](P804)《預籌賑災疏》是王曰高針對江淮兩郡居民遭受嚴重的水患災害,房屋被淹沒,田地荒蕪,流離失所的情況,于康熙十五(1676年),將自己的賑災之策奏疏于上:“河漕兩臣悉心籌劃,詳具賑救事宜,或勸民出粟益以常平;或各方煮粥,使饑民散處就食,視被災輕重實圖舉行;或當照陜西軍前輸納米豆之例。如果臣言可采,伏祈睿愍施行”。[12](P808)王曰高作為一名封建官吏,多次請求朝廷蠲免受災百姓賦稅,這些百姓并未與自己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但他能做到體察百姓疾苦,敢于為民請命,進而體現(xiàn)出他具有儒家泛愛眾、仁者愛人的思想。
王曰高提倡儒家忠孝節(jié)烈的思想,這在他的《表忠疏》中有體現(xiàn)。針對三藩叛亂以來,從容就義的忠勇之士,王曰高奏疏康熙帝:應當贈其謚號,為其建祠,才能達到鼓舞人心、伸張正氣之效。對于封疆大臣、節(jié)烈顯赫的人,“更宜敕所在地方建祠褒揚,以傳示千古,而郡縣長吏亦得入其本地之名宦、鄉(xiāng)賢祠,從祀學宮”。[12](P809)對于死于兵革中的節(jié)婦烈女,“各省督撫,體訪其死節(jié)最烈者,予以旌表,以為風化之勸”[12](P810),此種表揚忠勇節(jié)烈的建議,大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同時,在《槐軒集》卷七的《旌表貞節(jié)楊氏傳》中,記述了楊氏乃茌平庠生崔唯之妻,十九歲喪夫且無子嗣,但矢志不嫁,侍奉雙親至終老。在崔唯弟及妻相繼死后,“遺孤五兒,皆弱露未成立。楊氏恩勤撫育,一如己出”[13](P752)。王曰高親自為楊氏寫傳,并建議將其寫入縣志之中,可看出王曰高所提倡儒家節(jié)烈的思想。
綜上所述,《槐軒集》保存了大量王曰高生前所作的詩歌、文章,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文章中有反映王曰高記物、交游、寫景的傳記,為去世的親朋好友寫的祭文,也保留有為官時所上奏疏、議等。這使得《槐軒集》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也為深入研究王曰高提供了可信的資料。從《槐軒集》中的內容,可看出王曰高所具有的恬淡悠然的性情、愛國憂民的博人情懷和正直敢言、不圖虛名的為官之道,進而對了解清初各方面的歷史也大有裨益。
[1]王公科.翰林王曰高[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
[2]趙祥星.山東通志·人物(卷29)[Z].清康熙41年(1702年)刻本.
[3](桐城)張英.給諫王先生傳[A].王世臣.茌平縣志·藝文(卷5)[Z].康熙49年(1710年)刻本.
[4]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2)[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5]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9)[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6]王頊齡.王曰高墓表[A].周之禎(纂).茌平縣志·藝文志(卷12)[Z].濟南:濟南五三美術印刷社承印,民國24年(1935年).
[7]牛占誠(督修).民國茌平縣志·人物志·鄉(xiāng)賢(卷3)[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8]楊士驤.山東通志·人物·民國東昌府(卷174)[Z].濟南:山東通志刊印局,民國4-7年(1915-1918年)鉛印本.
[9](淮安門人)劉謙吉.王北先生祠堂記[A].牛占誠(督修).民國茌平縣志·藝文志(卷12)[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10](清)王曰高.槐軒集[Z].《四庫存目書輯刊》集部230(卷5),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八年自刻本.
[11](清)王曰高.槐軒集[Z].《四庫存目書輯刊》集部230(卷8),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八年自刻本.
[12](清)王曰高.槐軒集[Z].《四庫存目書輯刊》集部230(卷9),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八年自刻本.
[13](清)王曰高.槐軒集[Z].《四庫存目書輯刊》集部230(卷7),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八年自刻本.
[14](清)王曰高.槐軒集[Z].《四庫存目書輯刊》集部230(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八年自刻本.
[15]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卷54)[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
(責任編輯:黃加成)
Wang Yuegao was an official for about two decades from the Emperor Shun Zhi to the Emperor Kang Xi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or his incorruptible, sympathetic and honest characteristics, the Emperor Kang Xi showed great admiration to him. Wang Yuegao’sHuaiXuanAnthologyis a true reflection of his life experiences, official experience,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ch displays his detached temperaments,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and people, and benevolent thoughts.
Wang Yuegao;HuaiXuanAnthology; content; values
2015-09-24
張洋洋(1989-),女,山東茌平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13級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K23
A
(2015)04-0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