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建林
論中文出版物外國人名翻譯中字母后的標點使用
——兼與《〈標點符號〉解讀》商榷
□文│曾建林
有關外國人名漢譯中出現(xiàn)外文字母與中文并用時,外文字母之后究竟是用下腳點還是用間隔號的爭論由來已久,2012年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的《〈標點符號用法〉解讀》雖然采用了使用下腳點的觀點,但卻沒有說明理由。本文從國家相關法規(guī)精神、外國人名書寫文化以及國內(nèi)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指出在中文出版物中,外國人名譯名中的字母之后應使用間隔號,這對完善中文標點符號系統(tǒng)具有重要意義。
外國人名 間隔號 下腳點
關于中文出版物外國人名譯名中出現(xiàn)外文字母與中文并用時,外文字母后應使用何種標點,在《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1995和GB/T15834-2011中均未作明確規(guī)定,且無相應示例。而學界對此問題長期以來議論不一,焦點主要集中在究竟是該用間隔號還是用下腳點。如劉平(2007)[1]、尹世超(2008)[2]等認為應該使用間隔號,而馮濡墨(2010)[3]等認為應該使用下腳點。由于這些爭論基本上圍繞以是否美觀、省力等個體經(jīng)驗為依據(jù),主觀性太強,說服力不足,而難成共識。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的2012年版《〈標點符號用法〉解讀》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認為,在此種情況下,“外文縮寫字母后面不用中文間隔號,應用下腳點(齊線小圓點)”[4]。這一解讀在出版業(yè)內(nèi)一般被視為權威解釋。但這種“不用中文間隔號”而使用非中文標點符號“下腳點(齊線小圓點)”的做法,其實一經(jīng)細究就惹人生疑。本文擬就此問題做一梳理并展開商榷。
依現(xiàn)有的相關法規(guī),在中文出版物中,原則上是不允許將中文與外文夾雜使用的。如在1998年頒布的《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guī)定(修正)》第八條就有“不得在同一廣告語句中夾雜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規(guī)定。[5]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6]第十一條亦規(guī)定“漢語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應當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釋”。 2010年,原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7]亦將“在漢語言中”“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等”行為斥為是“濫用語言文字的問題”,且“嚴重損害了漢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和純潔性”。
因此從規(guī)范上來說,如果在外國人名的姓、名均有全稱的情況下,則在中文出版物中應當對外國人名采取全部漢譯的形式。即使按照外國人名“重姓輕名”的使用習慣,作者和編者也不宜直接對外國人名進行縮寫,更不應在漢譯中擅自將其全名縮寫成字母和下腳點的形式,以避免出現(xiàn)中外文夾雜使用的現(xiàn)象。
但法規(guī)的規(guī)定往往具有原則性,難以涵蓋所有情況,如果由此而一概地以為應當將所有外文中出現(xiàn)的外國人名全部予以漢譯,[8]則是不現(xiàn)實的。實際上,隨著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范圍的不斷擴大,外文中的外國人名出現(xiàn)得越來越多,有些外文中的外國人名由于本身就是以縮寫形式書寫,在翻譯實踐中,“人名眾多,由于各種原因,雖經(jīng)努力,有的人名縮寫未能查到全稱,或一時難以查到,這種情況并不少見”。[9]在查找不便或找不到相應全名的情況下,如果貿(mào)然對縮寫字母進行漢譯,不僅難以統(tǒng)一(即使同一個字母也會因理解不同而出現(xiàn)多種譯法),而且存在極大的誤譯和錯譯風險。因此,在此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照錄外文原文中的人名縮寫字母,如實地呈現(xiàn)給讀者,由讀者辨別使用,或待日后再補充修訂。
每種文化皆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系統(tǒng)?,F(xiàn)有的漢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點符號規(guī)范、拼音規(guī)范等是一套行之有效、自成體系的中文規(guī)范系統(tǒng)。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符號,應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中文出版物中,對外國人名中的縮寫字母采用字母與下腳點的書寫形式,實際上只注意到要尊重外文的規(guī)范,而忽視了更應重視的中文本身的規(guī)范。
1.采取縮寫字母與下腳點的書寫形式有違相關法規(guī)精神
正如上文所列,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還是部門層面的規(guī)章制度《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guī)定(修正)》《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均要求保持漢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性和純潔性,以保證自身語言文化系統(tǒng)的相對穩(wěn)定和有序發(fā)展,特別強調要嚴格中外文夾雜使用行為。
據(jù)已有的文獻來看,支持在外國人名中直接使用外文縮寫字母和下腳點書寫形式的主要依據(jù)就是強調外文字母縮寫形式(字母加下腳點)的重要性,認為“個人名的外文縮寫形式”應“帶有下圓點”,[10]強調“縮寫的部分不是翻譯,只是縮寫,因此不能按漢譯的人名來使用中文標號”“應該點隨主人,使用下腳點”。[11]因此,在漢譯過程中,往往把外文人名中的縮寫字母與下腳點連在一起,照搬使用,以期通過這種形式的照搬,向讀者傳達該縮寫字母與一般字母的區(qū)別。這種用心良苦的做法,其實不僅效果讓人存疑(見下文),而且也有違國家有關漢語言文字使用的法規(guī)精神。按以上這種在外國人名譯名中照搬縮寫字母與下腳點的做法,無疑即為中外文并用現(xiàn)象,這顯然是與上述的法規(guī)精神相違背的。
2.應將外國人名中的縮寫字母按拼音首字母格式看待
在既要使用字母又要符合相關法規(guī)精神的前提下,筆者認為應該借用中文作者在外文出版物的署名方式,將外國人名中的縮寫字母作為拼音首字母看待,且不使用下腳點。如此,既符合中文的規(guī)范,又忠實地傳達了外文原意,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從尊重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并不違背外國人名的書寫和使用習慣。以英美為代表的英語國家為例,其人名的一般組成結構為教名(First Name)+中間名(Middle Name)+姓氏(Last Name),但由于西方文化習慣上認為一個人的姓氏比名更重要,加上有些西方人名非常長,因此在日常的使用和書寫中,西方人常將中間名和教名省略或縮寫[12],而在文章中書姓不書名亦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13]。
考察國外出版物,亦認可直接使用人名首字母而不用下腳點的做法。如,根據(jù)秦昕等《外國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識別與規(guī)范表達》一文對10種國內(nèi)外英文期刊的統(tǒng)計,“在目次表中和署名時,西方出版物和中日出版的英文期刊均按西方語言習慣,一律采用‘名前姓后’的順序。外國人名一般姓氏是全稱,名字可全稱也可縮寫”“著者索引中的人名,查閱的10種期刊的著者索引均為‘姓前名后’順序,姓氏全拼,名字縮寫為首字母。常在姓氏后面加上一個逗號”。[14]實際上除了人名,在組織名稱上,直接使用縮寫字母而不用下腳點是非常普遍的做法,眾人熟悉的諸多國際著名大公司,如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其英文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但不論中英文出版物均習慣簡寫為IBM。
從中外文互譯的角度看,音譯法被公認為是最合適的人名譯法。在外文出版物中,中文姓名一般以漢語拼音形式書寫(即使由于歷史原因,個別中文姓名的拼音拼寫偏離了現(xiàn)有的普通話拼音規(guī)則,但究其根源仍是按發(fā)音規(guī)則來拼寫的),且拼音書寫的姓名原則上也必須遵守外文的使用習慣,甚至包括對人名的縮寫。因此,在中文出版物中,將外國人名的縮寫字母視作拼音字母且遵守中文標點用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歷史地看,在中文出版物中的外國人名縮寫字母后引入下腳點,是中外文互譯過程中的臨時性應對措施。隨著我們對外國人名文化認識的逐漸深入以及中文標點符號系統(tǒng)的不斷發(fā)展完善,應及時地摒棄下腳點而統(tǒng)一使用中文標點符號間隔號。
1.在中文標點符號系統(tǒng)中使用下腳點難以自圓其說
在中文出版物中,外國人名縮寫字母與中文并用的現(xiàn)象是隨著文化交流的擴大與密切而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如1987年的《歐美人名的漢譯問題》一文在提到這種形式時,特意在注6中說明,“在我國報刊上,這種漢譯名(指中文與字母并用的外國人名)尚無統(tǒng)一書寫形式”。[15]隨著這一現(xiàn)象在中外文翻譯實踐中的不斷出現(xiàn),字母之后應用何種標點符號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引起關注。
1991年《語文建設》雜志為貫徹施行國家語委和原新聞出版署修訂發(fā)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特別刊發(fā)了《標點符號用法》修訂組的答問文章?!丁礃它c符號用法〉問題解答(六)》專門就漢譯中的外國人名中文與字母并用的標點符號用法問題做了解釋,認為“外國人名的縮寫字母和中文翻譯并用時,縮寫字母后的間隔號是下腳點。例如:①H.穆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②D.H.勞倫斯如今已被列為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有的外國人名里,外文縮寫字母和音譯漢字交替使用,這時,下腳點的間隔號和中間點的間隔號都會用到。例如:③A.羅伯特·李;④埃德蒙·S.卡彭特”。[16]根據(jù)該段解釋我們可以得知,一是修訂組認可了外國人名漢譯中的中文與字母并用這一書寫形式,二是修訂組提出了將下腳點“.”增加作為中文間隔號的另一種書寫形式的解決思路。該文顯然認識到,直接將下腳點“.”解釋為縮寫點是不符合中文規(guī)范的,因而試圖采取將其命名為間隔號的方法,以將下腳點直接納入中文標點符號系統(tǒng),這也算是一種變通的解決辦法。
但采取這種在國家標準之外進行專家解釋的做法,只能看作是一種試探和嘗試。事實上,在1995版《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中并沒有將下腳點納入間隔號,而2011版《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更是將下腳點(小圓點)完全踢出了中文標點符號用法系統(tǒng)。如,《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在有關句號的定義中曾將下腳點列為句號的“還有一種形式,即一個小圓點‘.’”。而到了2011版的《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卻不再將下腳小點“.”定義為句號的一種形式,明確句號的形式只有“?!薄6以?012年的《〈標點符號用法〉解讀》中,也改變了1991年問題解答中的說法,“當外國人名里外文縮寫字母與中文譯名并用時,外文縮寫字母后面不用中文間隔號,應用下腳點(齊線小圓點)”??梢?,2012年的解讀已不再賦予下腳點為間隔號的身份。讓人困惑的是,解讀中雖然提出外文縮寫字母后不用中文間隔號而用下腳點,但“下腳點(齊線小圓點)”究竟是否為新的標點符號或到底是何方神圣亦無任何說明。以權威身份而作如此權宜之解釋,不免讓人覺得尷尬,亦可見引進下腳點的做法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
2.在中文出版物中的外國人名字母與中文并用時,字母之后應使用中文間隔號
實際上,在中文出版物中的外國人名縮寫字母之后不用下腳點,不僅不影響中文讀者對外國人名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在字母之后使用中文間隔號更加符合中文書寫規(guī)范和閱讀習慣。在《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7714-2005)中即規(guī)定“歐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縮寫字母,縮寫名后省略縮寫點”,[17]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shù)據(jù)規(guī)范》(1998、2006)亦明確規(guī)定主要著作責任者一項“不得出現(xiàn)縮寫點”。由此可見,外國人名的縮寫名后不用下腳點不僅不會構成中文閱讀障礙或引起誤解,而且已然在學術出版領域成為一種共識。
實際上,2012年《〈標點符號用法〉解讀》提出的外國人名里外文縮寫字母與中文譯名并用時外文縮寫字母后面“不用中文間隔號”的說法,本身就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無論是《標點符號用法》(GB/ T15834-1995)有關“外國人和某些少數(shù)民族人名內(nèi)各部分的分界,用間隔號標示”的規(guī)定,還是《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有關間隔號用于“標示某些相關聯(lián)成分之間的分界……標示外國人名或少數(shù)民族人名內(nèi)部的分界”的規(guī)定,都明確指出,為避免外國人名漢譯后出現(xiàn)名、姓不分的局面,需要在外國人名漢譯中使用間隔號標示分界。我們知道,“西文標點中沒有間隔號,人名各部分的分界,通過留空的方式表示”,[18]但中文顯然不可能通過留空的方式來界定人名之間的關系。而按照2012年解讀的說法,如果在縮寫字母后不用中文間隔號,則該字母與其前后文字顯然就會因為缺乏有效分界標示而有混亂之虞。
因此,在中文出版物中,外國人名里外文縮寫字母與中文譯名并用時,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在外文字母之后統(tǒng)一使用中文間隔號。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中文出版物中的外國人名,首先應盡量避免出版中文與外文共用的局面,如果不得不采用外文縮寫字母與中文譯名并用的情況,則像《〈標點符號用法〉解讀》中所示的“E.策勒爾”“D.H.勞倫斯”“羅伯特·A.洛維特”等外國人姓名,顯然采用統(tǒng)一的間隔號寫為“E·策勒爾”“D·H·勞倫斯”“羅伯特·A·洛維特”,更加合理合法。
有關中文出版物中外國人名字母與中文并用應采取間隔號的問題,看似小,實則大。隨著中外文化的進一步密切交流與融合,特別是在學術出版上涉及的人名著錄問題越來越多,我國涉及人名著錄方面的規(guī)范和標準也逐漸增多。這些標準和規(guī)范之間自然也應實現(xiàn)相互補充和融洽。在《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中規(guī)定,“(下腳點)‘.’用于題名項、析出文獻題名項、題名、其他責任者、析出文獻其他責任者、連續(xù)出版物的‘卷、期、年、月或其他標志’項、版本項、出版項、出處項、專利文獻的‘公告日期或公開日期’項、獲取和訪問路徑以及‘著者-出版年’制中的出版年前。每一條參考文獻的結尾可用‘.’號”[19]?!吨袊鴮W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shù)據(jù)規(guī)范》亦采用了相同的用法。這也是國際學術出版中的通則。因此,在外國人名的漢譯中,突破對“外文字母+下腳點”這一縮寫形式的認識障礙,在外國人名字母與中文并用的外文字母后使用中文間隔號,對于理順中文標點符號用法系統(tǒng)本身,推進《標點符號用法》與其他標準規(guī)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出版社)
注釋:
[1]劉平.淺談間隔號在外國人名翻譯中的使用[J].中國出版,2007(4)
[2]尹世超.人名譯名中字母與漢字之間標號的用法[J].修辭學習,2008(1)
[3]馮濡墨.外國人名譯名中字母與漢字之間標號選擇討論[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0(11)
[4]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標點符號用法》解讀[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86
[5]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guī)定(修正)(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86號)[EB/OL].[2014-12-12]. http://gkml.saic.gov.cn/auto3743/ auto3753/200807/t20080715_112441.htm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EB/OL].[2014-12-12].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31/content_27920.htm
[7]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Z].[2014-12-11] .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266.shtml
[8]周國強.學術著作中外國人名漢譯的若干經(jīng)驗[J].出版參考,2011(8月下)
[9]周之璆,徐元春. 試談俄文姓名縮寫的音譯[J]. 中國俄語教學,1985(1)
[10]石立堅.歐美人名的漢譯問題[J].中國翻譯,1987(1)
[11]馮濡墨.外國人名譯名中字母與漢字之間標號選擇討論[J].劍南文學(經(jīng)典閱讀),2010(11)
[12]周之璆,徐元春.試談俄文姓名縮寫的音譯[J].中國俄語教學,1985(1)
[13]梅全亮.論英文人名的構成及其編輯[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8)
[14]秦昕,時碩坤,劉仁涌.外國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識別與規(guī)范表達[J]. 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4)
[15]石立堅.歐美人名的漢譯問題[J].中國翻譯,1987(1)
[16]《標點符號用法》修訂組.《標點符號用法》問題解答(六)[J].語文建設,1991(9)
[17]黎洪波,利來友,陳勇輝. 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版):542
[18]尹世超.人名譯名中字母與漢字之間標號的用法[J].修辭學習,2008(1)
[19]黎洪波,利來友,陳勇輝. 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版):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