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珺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青海 西寧)
淺議博物館文物防震對策
楊 珺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青海 西寧)
【摘要】博物館是收藏展示人類文化遺存的重要場所,文物在博物館中的安全受博物館建筑防震措施、展覽制作形式和布展方法以及安全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影響,其中地震對文物的損害是致命的。博物館防震重在預防,除做好建筑、庫房和展廳的防震外,還要重視文物本身的防震。本文通過對博物館文物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文物防震的主要問題,并對博物館建筑和文物的有效防震措施以及先進的防震手段和技術(shù)進行了介紹和歸納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博物館 ;文物;防震;對策
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展示、傳播人類文明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文物在博物館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查閱有關(guān)博物館發(fā)展歷史可以看出,我國自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戰(zhàn)爭。一大批珍貴文物損毀和流失海外,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新中國成立后,由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損毀原因主要是地震、展覽保存措施不當和丟失偷盜,其中地震的危害最大,其次為展覽保存環(huán)境不當和安全防范管理措施疏忽造成的丟失和盜掘。
(一)博物館及文物的地震危害性
地震震級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級,而烈度是指地面和人工建筑物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強度。根據(jù)破壞烈度,地震被評定為12個等級,其中2.5—4.7級為有感地震,4.7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6級(含6級)以上屬于強震,
7級(含7級)以上為大地震,8級(含8級)以上稱為特大地震。4.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可導致房屋大量倒塌和人員傷亡,甚至會引起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河道堰塞等地貌形態(tài)的改觀,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一般來說,4級以上地震就會對博物館藏文物造成危害。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我國四川汶川、北川發(fā)生里氏8.0級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地震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巨大損失,也使許多珍貴文化遺產(chǎn)受到嚴重損毀。經(jīng)國家文物局抗震救災工作組實地察看災區(qū)文物損毀情況初步統(tǒng)計,此次地震波及四川、重慶、陜西、甘肅4個?。ㄊ校?15個市縣(區(qū)),受損文物涉及世界文化遺產(chǎn)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2處,館藏文物2764件(組),其中珍貴文物254件(組)。一些民間文物收藏者更是損失慘重。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fā)生里氏7.1級地震,全州6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處于災害范圍內(nèi)。新寨嘉那嘛呢①、貝大日如來佛石窟寺②、藏娘佛塔③及桑周寺④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于極重災區(qū),新寨嘉那嘛呢佛塔全部受損,40%完全倒塌,60%瀕臨倒塌;貝大日如來佛石窟寺主佛殿墻體有裂縫,地基走形,金頂頂部金幢傾斜跌落,主佛殿上方有巖石松動,對主佛殿構(gòu)成威脅,石刻文物局部表層脫落,外圍墻體局部有裂縫;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塔剎(十三天)第十層斷裂,腹體(寶瓶)與塔剎(十三天)之間開裂,腹體(寶瓶)內(nèi)回廊壁畫損毀嚴重,局部開裂脫落,地震前加固的木柱倒塌,塔體出現(xiàn)多處裂縫,塔體與通天河之間的檫檫堆出現(xiàn)大的裂縫,局部坍塌,對塔基造成威脅,如果佛塔倒塌,留存1000多年的壁畫將毀于一旦,給國家和民族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桑周寺大經(jīng)堂、護法殿、曲登拉宮、僧舍等多處出現(xiàn)墻體裂縫,木構(gòu)走閃和地基沉降等險情。格薩爾三十大將軍靈塔及達那寺受災較輕,但達那寺經(jīng)堂多處也出現(xiàn)了裂縫,帕木珠巴靈塔佛塔倒塌,其余建筑部分倒塌,塔體開裂,木構(gòu)走閃,南窟、北窟格薩爾三十大將靈塔部分開裂,禪古寺、結(jié)古寺和原江南縣政府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全部損毀。此次地震共涉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一般文物保護點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一般文物保護點60處,數(shù)據(jù)觸目驚心,由此可見,地震本身對文物的損毀是致命的,也是破壞性最強的。
(二)地震次生災害對博物館文物的危害
地震的次生災害是指在強烈地震以后,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其他災害,包括水淹災害和火災危害。如因地下輸水管道破裂及電線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信受阻;煤氣和有毒氣體泄漏導致的火災和毒物污染;由于斷水斷電而無法維持恒溫恒濕,進而在短期內(nèi)引發(fā)的文物蟲災和霉變,因消防噴淋系統(tǒng)失靈或空調(diào)冷凝水倒灌而遭受水淹等。對于文物而言,地震次生災害還包括地震時由于墻體、樓板發(fā)生震動、晃動甚至較大的位移,而引起博物館庫房和展廳內(nèi)的文物架、展柜和展臺的移動、搖晃、傾覆和翻到,而使得一些文物自身翻倒或墜落摔碎,甚至一些可移動展柜因地面搖動而移動撞到墻、柱或其他展柜,造成文物翻落損壞,甚至飛出的現(xiàn)象;展柜玻璃破碎落下,造成文物損壞尤其是書畫等紙張或紡織品文物劃傷等現(xiàn)象對文物而言都可算作地震次生災害。
我國的文物防震保護研究,過去多針對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抗震加固技術(shù)等方面,對博物館內(nèi)收藏文物的保護研究則較少。
博物館建筑在地震中對文物的危害,不僅涉及建筑物的工程抗震,即博物館建筑的抗震能力,還涉及建筑物內(nèi)裝飾,如天花吊頂、照明燈具、展柜玻璃等非結(jié)構(gòu)構(gòu)件和附屬設(shè)施的抗震;停電、停水、水淹、火災等地震次生災害的防御等,我們必須提高對地震次生災害損害文物的認識。地震可使博物館建筑墻體開裂、梁柱斷裂甚至房屋倒塌,使整個博物館遭受毀滅性的破壞,而次生災害也可使所有的展(藏)品遭到全毀或半毀的損害。
(一)全面提高防震安全防范意識
安全是博物館的永恒話題,隨著防范意識的不斷加強,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普遍加強了防火、防盜等安全防范措施,從制度建設(shè)、設(shè)備投入到人員的培訓都在逐步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但防震研究主要還是針對博物館建筑本身的防震和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抗震加固技術(shù)等方面,對博物館內(nèi)收藏文物防震對策的研究則較少。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文物防震措施方面積累了較多的經(jīng)驗。我國是文明古國,現(xiàn)存大量的國寶和重要文物,加強博物館文物防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必須樹立“哪怕千日無震,也要每日防震”的長期防震觀念;要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及危機管理體制,同時加強對員工的防震教育,每年應組織員工進行至少兩次地震演練,做到一旦發(fā)生地震不慌不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演練內(nèi)容應包括在最短時間內(nèi)疏導觀眾轉(zhuǎn)移到室外安全地方,及時關(guān)閉電源,走樓梯而不是乘電梯;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將文物按貴重程度迅速轉(zhuǎn)移到安全地方,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避難出口的通道要保證隨時暢通;配備手電筒、安全頭盔、口罩、醫(yī)藥品及手套等物品;建立全館的電話聯(lián)系網(wǎng),如果是在閉館時發(fā)生地震,保證全館人員電話暢通,及時取得聯(lián)系。
(二)博物館建筑防震
根據(jù)1998年開始實施的《防震減災法》和《建筑法》,要求我國的博物館建設(shè)必須采取抗震設(shè)防或加固措施,達到抗震設(shè)防的要求。建筑的抗震能力,應當根據(jù)《建筑抗震設(shè)計規(guī)范》GBJ11-89等國家標準,按照當?shù)匾?guī)定的抗震震級設(shè)計,抗震設(shè)防等級符合我國《地震裂度區(qū)劃圖(1990)》的規(guī)定,以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一般在地震多發(fā)區(qū),博物館建筑抗震措施設(shè)防裂度應達到9度,抗震設(shè)計按基本裂度9度計算,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博物館建筑必須具備耐震、制震和免震功能:
耐震是指建筑物耐得住地震的搖動,不會倒塌;制震是指在建筑時使用特殊的建筑部件,如液壓、支架、拉桿和拉簧等,能將地震的能量吸收,減輕對建筑物的損害;免震是將建筑物與地面分割開,能避免地震帶來的力量直接傳到建筑物上,使其“緩緩地”搖動,減少建筑物本身的搖晃幅度,不僅能防止建筑本身受損,而且防止展柜、展架翻倒,避免次生災害的發(fā)生。一般免震的種類有三種:一是基礎(chǔ)免震即建筑物整體;二是地面免震,指特定樓層、場所;三是結(jié)構(gòu)免震,包含展柜、展架(臺)和藏品架,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一層是耐震構(gòu)造,二層以上是免震構(gòu)造,在一層和二層之間,柱和梁下都安裝了大型免震裝置,博物館的心臟部分如展廳、庫房、研究室、科學保護修復中心及事務(wù)所都設(shè)在二樓。針對建筑物較為合理的三種免震配置是:1.層疊橡膠免震裝置,由橡膠(柔軟物)和鋼板(堅硬物)交替重疊起來,依靠鋼板的堅固性,穩(wěn)定地支撐沉重的建筑物,可以在地震時向水平方向緩慢搖晃,使地震的晃動盡量不影響建筑物;2.鋼棒減震器,由特殊鋼材制成的像彈簧一樣的裝置,它不能承擔支撐建筑物的作用,但能抑制地震造成的左右另特別是上下的震動;3.彈性滑動支撐,它一方面承受建筑物重量,一方面在地震時滑動,發(fā)生小幅度搖晃時,和層疊橡膠隔離免震裝置發(fā)揮同樣的防震作用,如遇大地震造成的劇烈搖晃時,下面的板狀物能夠左右滑動,阻止地震力上傳至建筑物。一般來說,層疊橡膠免震裝置安裝數(shù)量較多,鋼棒減震器和彈性滑動支撐數(shù)量較少,層疊橡膠免震裝置是其他兩種的三倍左右。目前,我國博物館的防震手段主要是增建和加固防震墻和防震柱等。
(三)文物防震
博物館文物按放置位置分為庫房文物和展陳文物。
1.庫房文物防震
首先要針對每一件文物制作合適的囊匣:體積大、質(zhì)量重的藏品用干燥和經(jīng)過殺菌處理的樟木板制作囊匣,普通文物的囊匣采用干燥和經(jīng)過殺菌處理的環(huán)保型中纖板,匣內(nèi)緩沖保護材料采用殺菌處理的棉布或棉布包裹脫脂棉作為保護性襯墊。使用這種木質(zhì)囊匣藏品容納量大,安全可靠,便于小件藏品按類按組集中保管,經(jīng)濟實惠,保護效果好。由于技術(shù)的進步,目前,一些發(fā)達國家博物館開始使用一種紙質(zhì)收納容器,但保護器用紙的紙漿必須是不含導致變色的木質(zhì)素的化學紙漿,木質(zhì)切片經(jīng)化學處理成漿后,含有的雜質(zhì)較少,是不含酸性物(硫酸鋁),pH值呈中性到弱堿性(碳酸鈣含量約2%)的紙,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密閉性。在制作紙質(zhì)容器時,不能使用對文物會造成傷害的金屬件和固定物,同時還要避免容器凸起或不平整,組裝應輕松簡單。紙質(zhì)容器尤其適宜保存紙質(zhì)文物。
其次就是藏品柜架,庫房的文物大多都儲藏在藏品柜里或架上,選擇藏品柜架的基本原則就是牢固、耐用,使用要長久。從防震考慮,封閉式鐵質(zhì)文物密集柜應該是首選,因為在地震中,封閉式鐵質(zhì)文物密集柜柜體不易傾斜、翻倒,可有效防止藏品文物滑落摔壞。封閉式鐵質(zhì)文物密集柜可以幾組排成一列,也可以組組相連、列列相扣,有的裝有固定的卡扣,有的可以安置在滑動軌道上,當?shù)卣鸢l(fā)生時,排列緊密的密集柜形成了一個整體,可有效抵御地震引發(fā)的晃動,而安置在軌道上的密集柜以滑動和位移來抵消地震的水平搖晃,進而阻止地震對文物造成傷害。如果使用的是木質(zhì)柜架,則要求柜子不要過高或過窄,如果太窄會增加整體成本,所放置的藏品亦會受到限制,切記柜門必須加鎖,以防止地震時柜門自動打開,造成文物掉落損毀。放置柜子時,可以將幾個柜子連接在一起,并同屋內(nèi)的柱或墻壁栓接,以增加安全性,這樣就可以基本避免地震時櫥柜傾倒,同時,中間的櫥柜要背對背放置,以擴大地面的接觸面積,使重心下降。
除了藏品柜,一般博物館庫房多使用藏品架來儲藏藏品。藏品架在建筑條件比較差的庫房,具有方便安全提取、便于回退藏品和清點管理等優(yōu)點,還可以收納較多數(shù)量的藏品,并且通風良好,有利于藏品的保護。沒有門的藏品架,應該添加欄板或防護網(wǎng),避免文物受震時落下?lián)p壞,周圍要用金屬制框架固定且連接為一個整體,架子的隔板選擇橫向排列的條狀木板,因為橫向排列的條狀木板增加了摩擦力,會減少擺放文物的滑動。
庫房文物防震必須使文物收納在囊匣里保存,將裝入文物的囊匣擺放在藏品柜或藏品架上,堆疊的文物,每件之間加入墊板,并用軟紙或棉花包裹,文物上的蓋子、環(huán)鏈等也要用軟紙或軟布襯墊進行捆、扎和塞等固定,防止受震碰撞損壞。“5·12”汶川地震后,周圍市縣文管所的文物無序裸放在庫房地面或文物架上的文物大多被損壞。
2.展陳文物防震
展陳文物防震應包括展廳、展柜的防震和文物本身的防震兩方面。
展廳的天花板、墻壁、照明燈具及展柜的說明牌和照明燈具等,應選擇結(jié)實材質(zhì),安裝牢固,防止在地震時墜落;展廳內(nèi)的展柜與展柜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最少應為展柜高度的1.5倍,防止地震引發(fā)的展柜移動或傾倒波及其他展柜;展柜內(nèi)盡可能不再設(shè)展架,如設(shè)展架,最好與展柜基座固定,避免地震時晃動傾倒;展臺和展柜臺面要選擇有一定摩擦力的材料制作,防止文物因地震搖晃而滑落。有條件的博物館,最好選擇免震展柜和免震臺④。
展陳文物是用于展覽觀賞的文物,不能和庫房文物一樣擺放收納,既要考慮文物安全,還要保證觀瞻效果。所以展陳文物的防震工作比庫房文物還要細致周到,文物的固定顯得尤為重要,這里重點介紹三種固定法:1.絲線栓綁固定法:用尼龍絲線或魚線(細且結(jié)實)將文物捆扎后與展柜墊板(臺座)或展示臺相連。此方法是最傳統(tǒng)也是最常用的,通常是在梅瓶、陶俑等文物的頸部或腰部系上魚線,再固定在臺座上;2.支架固定法:用木質(zhì)、鐵質(zhì)、有機玻璃或亞克力制作支架,固定展陳的石像、陶器和陶俑等;3、卡子固定法:用有機玻璃、亞克力或金屬等制成卡子,卡子的式樣視文物的器型而定,將卡子的一端卡住或套住文物,另一端與木板或臺座固定,使文物不發(fā)生滑移或傾覆,卡文物的部位有頸部、邊沿、足和口沿等,這種方法也是比較常用的防震加固方法,但要遵循展示美觀和不損害文物的原則,適用于多種文物,例如玉器、石像、瓷器和銅器等。以上三種方法可根據(jù)展陳文物的質(zhì)地、器型等靈活運用,在展陳中必須做到每一件文物都有固定預防措施。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一點是,博物館防震重在預防,除做好建筑、庫房和展廳的防震,還要重視文物本身的防震,在不斷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防震經(jīng)驗和做法的同時,努力提高我們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努力,以達到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chǎn)的目的。
注釋:
①新寨嘉那嘛呢石堆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高4米,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由近25億塊瑪尼石組成。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jié)古鎮(zhèn)新寨村,海拔3600余米,相傳由藏傳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多德松卻帕旺創(chuàng)建。
②又稱文成公主廟,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巴塘鄉(xiāng)貝達社境內(nèi),當年由文成公主選址唐蕃工匠于唐貞觀16年(公元642年)左右開鑿,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
③又稱佐娘佛塔,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仲達鄉(xiāng)通天河南岸藏娘村,為土、石、木結(jié)構(gòu)。該佛塔由印度著名學者彌底于公元1030年到玉樹弘揚佛法時所建,距今已有979年的歷史,與尼泊爾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并稱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傳佛教佛塔。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④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仲達鄉(xiāng)通天河南岸,前身為一座苯教古剎,名為“仁真敖賽寺”。
⑤免震臺:側(cè)面看是兩塊平板拼成的一個臺子,內(nèi)部有免震裝置,兩塊平板之間裝有萬向滑輪,下面的板固定在展柜里,上面的板可隨著地震的晃動前后左右滑動,從而使得擺放的文物不滑落。下面的板是中間低、四邊高,所以上面的板滑動到邊緣后會自動滑回到中間部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2009年5月1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2011年7月1日.
[3]《秦俑抗震研究報告》(資料),西北工業(yè)大學,1991.陳培生等.
[4]《博物館文物的防震保護研究二、三》,“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14(增刊),吳來明.
[5]《博物館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加瑞.湯姆森著(英)
[6]《藏品保管與陳列中的防震措施》,收藏,2008.188,牟煒,杜文。
[7]《從“5·12”汶川大地震看文物中心庫房的防震措施》,四川文物,2008.4,綿陽市文物管理局。
[8]《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后文化遺產(chǎn)搶救保護工作總結(jié)》,2012年5月,青海省文物管理局。
[9]《日本博物館的防震對策》,收藏,2008.188,唐啟山。
作者簡介:楊珺(1971-),女,本科學歷,現(xiàn)任青海省馨廬文物管理所(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保護、古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