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司法鑒定焦點問題探討
        --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視角為出發(fā)點

        2015-01-30 02:09:18張欽廷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63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200032
        中國司法鑒定 2015年6期
        關鍵詞:能力

        張欽廷(1.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 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63; 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200032)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司法鑒定焦點問題探討
        --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視角為出發(fā)點

        張欽廷1,2
        (1.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 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63; 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200032)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經常介入到社會上不時出現的熱點案件的處置中,鑒定意見經常成為社會焦點。當前,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各種質疑意見較多,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存在被妖魔化的趨勢。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為視角,從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法理基礎、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標準演變以及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處置四個焦點問題出發(fā),分析中國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現狀及存在問題,指出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是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專家,在訴訟中處于中立地位,科學、客觀、獨立、公正地進行鑒定,負有保密的義務;當前社會對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存在諸多誤解,相當部分的原因在于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法理基礎闡述不盡全面和對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處置缺陷;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應當應對此種社會輿情,并決定是否作出以及如何作出應對,而不應由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面對此種困境。

        司法精神病學;刑事責任能力;自由意志;強制醫(yī)療

        2015年10月9日,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新聞發(fā)布會透露,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到429.7萬例[1],96.9%的患者病情穩(wěn)定或基本穩(wěn)定,精神分裂癥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一方面,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暴力危險性一直是研究重點和熱點,由精神疾病所致的兇殺行為中2/3系精神分裂癥病人所為。20世紀80年代,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不會增加患者的危險性[2];但經過三十多年大樣本研究,認為暴力攻擊行為與精神分裂癥之間有較強相關性,Fazel等[3]系統(tǒng)綜述經過甄別納入20個關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相關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發(fā)生率高于普通人群,OR值男性為1~7、女性為4~29。另一方面,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經常介入到社會上不時出現的熱點案件,如2004年云南“馬加爵故意殺人案”、2009年上海“楊佳故意殺人案”、2015年南京“寶馬”案。尤其是2015年南京“寶馬”案中,“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鑒定意見更是瞬間引爆媒體眼球,再一次使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尤其是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司法鑒定成為社會焦點。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各種質疑意見充斥在媒體的字里行間,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存在被妖魔化的趨勢,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承擔了本不該有的巨大社會壓力。

        本文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視角,從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法理基礎、精神病司法鑒定人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標準演變以及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處置四個焦點問題出發(fā),分析中國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現狀及存在問題,以期增強司法精神病學界、刑法學界及廣大民眾對精神病人造成嚴重危害行時其刑事責任能力評定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司法精神病學的健康發(fā)展。

        1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法理基礎

        當前得到確證的關于中國古代精神病人從寬或免于處罰的最早法律是《隋書·刑法志》中提到的北齊律[4],其中有“合贖者,老小閹癡并過失之屬”的規(guī)定;其中的“癡”是指精神病人,當時規(guī)定對于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以贖代刑。此后,對精神病人的處罰體現出人道和文明是中國古代刑法發(fā)展的軌跡之一,但過程有反復。北齊之后,各朝刑法都規(guī)定對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寬處罰,但在明清時期,對精神病人的處罰比唐代更為嚴厲[5]。1979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第十五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新《刑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后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重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對當代中國刑事責任能力受到精神病影響,進而影響精神病人刑事責任的法理基礎,高銘暄等[6]認為這是以中國刑法關于定罪和刑罰適用兩個方面的要求為其根據的。先從定罪方面看,雖然存在不同學說,但順應主流學說,《刑法》要求定罪必須具備主客觀要件相統(tǒng)一的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主體要件即行為人作為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乃是犯罪的故意或過失及主觀要件賴以存在的前提,從而也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具體犯罪構成得以成立的基礎。《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所規(guī)定的實施危害行為的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病理機制的作用,在實施危害行為時喪失了辨認或控制該行為的能力,這樣行為人就不符合犯罪主體的條件,因而行為當然不符合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犯罪構成,從而不能認定其危害行為構成犯罪,不能令行為人對其行為負刑事責任。從刑罰適用角度出發(fā),《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所規(guī)定的實施危害行為的精神病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不具備責任能力和主觀罪過,因而即便對其適用刑罰,行為人也不能理解對其判刑的愿意和意義,將來在精神病理的作用下行為人仍會毫無顧忌地實施危害行為。但上述權威解釋過于概括、相對原則,未能充分闡明精神障礙對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產生影響進而導致不負或減輕承擔刑事責任的法理基礎,一旦精神病人發(fā)生嚴重危害社會行為,必然引發(fā)社會嘩然。

        刑法學者、司法精神病學者從多方面試圖闡明該問題。

        關于精神病人危害行為與其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之間關系的理論,源于古典道義責任論。刑事古典學派道義責任論將刑事責任依附于道義上的非難可能性理論,該理論是以人的意思決定自由為罪責原則邏輯上的前提要件,并主張具有自由意思的人,雖然可以按其自由意思實施合法行為,但結果反導致違法行為之實現時,就有道義非難可能性。牛津法律大辭典中對意思自由的解釋為指人們在自己推理的基礎上,在不完全受各種限制的支配的基礎上,對各種事物進行選擇以及在特定情況中從事活動的力量或能力;趙秉志[7]則認為是指人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以作出決定的能力。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人類與低等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類有理性思維,因此可以理性地、自由地選擇他們的行動。精神病人由于缺乏理性思維和行為,如果造成危害后果,只應賠償由他造成的損失,不應受到其他懲罰。17世紀中期(1671年)英國大法官哈勒爵士在論述精神異常者之責任時建立一套理論,認為人類天生有兩個偉大的特征---理解力和自由意思,意思自由與否的抉擇與判斷是對事物或選擇本身有所了解為前提,一個人完全缺乏理解能力,就無所謂意思自由可言。古典道義責任論認為,刑事責任是國家對基于自由意志的決定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所作出的道義上的批評和譴責;如果犯罪人不因受到刑罰而感到痛苦,或者不能理解刑罰的意義,那么他以后仍然有可能犯罪;刑罰對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純粹的報應理論下,精神病犯罪人即使有社會危險性,亦不得有任何的社會防衛(wèi)措施加以對付。對于無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所謂的“罪責均衡”、公正的報應實無適用的余地。對于行為時有部分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如果固執(zhí)報應思想,強調罪責均衡,則只能科以輕刑,暫時達到防衛(wèi)社會之目的[8]。一般預防理論建立在心理強制的威嚇邏輯上;精神病人不具有對于刑法規(guī)范有認識的能力和有權衡利害輕重的能力,因此無從產生心理上的強制。黃麗勤認為,精神病人在實施行為的當時沒有實施其他行為的可能性,而正常人則或許有這種可能性;從報應的角度出發(fā),對于精神病人的行為一般人不會憤怒也不會產生報復心理,因為一般人都了解精神病人的行為是不自主的,沒有選擇能力;從預防的功能來看,由于缺乏辨認或控制能力,刑罰對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無法發(fā)揮教育或改造作用,對于其他精神障礙者而言,因感受不到這種威嚇,也無法發(fā)揮作用;而對正常人來說,精神病人本身遭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值得同情和保護,處罰其不人道,處罰精神病人非但不易達到預防其他人犯罪的效果,反而引起他人的反感。

        社會責任論則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否定形而上的意志自由,認為犯罪行為是由先天素質和后天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犯罪危險性性格”的外部表現,追究罪犯的刑事責任不是因為他有道德上的罪過,而是社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采取的防衛(wèi)措施。德國現代犯罪學創(chuàng)始人李斯特認為,追究刑事責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防衛(wèi),其基礎是行為人具有社會危險性或反社會性,與其自由意志無關,凡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不論其年齡、精神狀態(tài)如何,均應給予社會責罰,并給予防衛(wèi)處分。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應給予刑法處罰;對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如精神病病人、幼年人的等,也應給予相應的責罰,比如保安處分。

        如前所述,雖然刑法學者進行了大量理論研究,但對于精神障礙對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產生影響,甚至導致無刑事責任能力出現原因的闡述尚不能令人信服。而在司法鑒定實踐中站在刑事責任能力評定前沿,直接評定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司法鑒定人如何闡述這個問題呢?司法精神病學者能嫻熟地、令人信服的評估精神病人的癥狀表現,對其自知力作出準確的判斷,向社會闡明精神病人是否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精神異常。但精神病人對精神異常的認知不能如何轉化為對作案行為的辨認和控制的認知不能的原理闡述,司法精神病學者顯得力有不逮,多借鑒刑法學理論。認為從司法精神病學起源上看就是在對危害行為的司法化和醫(yī)學化之間形成的一種平衡手段[9],作為社會控制組成部分的精神病學從醫(yī)學的價值看,遵循的是功利主義原則,即讓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因此往往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以制止不良后果發(fā)生;從法律和司法體系的價值看,則應遵循因果報應的原則,及強調公正和正義,防止國家權力濫用,因此采取的是控制響應,制裁違法行為的手段。

        綜上,無論刑法學界、司法精神病學界,雖然都作出了大量工作,但對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精神病人的無刑事責任能力原理的闡述尚不圓滿,需要跨學科、多維度加強理論研究,發(fā)展出能令社會,尤其是危害行為的受害人更能接受的理論。

        2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在實踐中,關于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角色定位存在如下幾個爭議,抑或是誤解:(1)司法鑒定人為司法人員向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服務的,或者是協助嫌疑人被告人逃脫罪責的;(2)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是“白衣法官”、提供的鑒定意見是“證據之王”;(3)鑒定意見引發(fā)公眾關注、甚至質疑時,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應當在所謂黃金24小時內進行說明。

        根據當今中國《刑法》第十八條“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規(guī)定和中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的規(guī)定,對精神病人進行司法鑒定成為法律的當然之意。根據《司法鑒定登記管理辦法》,司法鑒定人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活專門知識對訴訟設計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應當科學、客觀、獨立、公正地從事司法鑒定活動;執(zhí)業(yè)實行回避、保密、時限和錯鑒責任追究制度;享有如下權力:了解、查閱與鑒定事項有關的情況和資料,詢問與鑒定事項有關的當事人、證人等;要求鑒定委托人無償提供鑒定所需要的鑒材、樣本;進行鑒定所必需的檢驗、檢查和模擬實驗等權力。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以鑒定人的身份成為刑事訴訟參與人。在刑事訴訟中,評定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司法鑒定人只是為法庭審判提供專家意見,憑借其在司法精神病學的科學技術專業(yè)知識,就專門性問題提供意見,協助司法機關弄清事實真相。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服務對象是司法機關,為公正執(zhí)法提供事實證據,以協助司法機關實現公平正義效力,在訴訟中處于中立地位,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進行鑒定,并不屬于控辯審任何一方,即使在當今中國幾乎所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均由司法機關委托,并且絕大多數案件的鑒定費用由司法機關支付。關于刑事責任能力的鑒定意見只供司法工作人員辦案時考量,是否采信作為辦案證據由司法機關質證后決定,鑒定意見即使得到采信,也僅僅是法定訴訟證據的一種而已。司法鑒定人在職業(yè)活動中負有保密的義務,未經委托人同意或依法律規(guī)定,不得披露所知曉的包括案件相關信息在內的所有保密信息。因此,像在南京“寶馬”案中,專家學者,甚至部分司法鑒定管理工作人員呼吁鑒定人公開鑒定過程、公布鑒定意見書,在黃金時間內召開發(fā)布會以應對輿情的要求實在是在法律框架內為難鑒定人,鑒定人只能沉默以對,無奈承擔社會的非難。在此種情況下,如果應對輿情需要,應由委托人來公開包括鑒定意見書在內相關資料,而非讓鑒定人處于泄密的尷尬處境中。

        關于刑事責任能力評定中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的功能定位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即鑒定人應該提供怎樣的意見。長期以來,在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中,鑒定人常規(guī)對被鑒定人作案時的精神狀態(tài)及其對涉案行為的刑事責任能力給出意見。但同樣地,多年來部分法學者則強調在訴訟中關于司法鑒定的一個基本規(guī)則,即“終極問題原則”,如美國《聯邦證據規(guī)則》704(b)規(guī)定[10]:在刑事案件中,專家證人不得就被告是否具有構成被指控犯罪因素或者辯護因素的精神狀態(tài)或者狀況陳述意見,國外專家也認為鑒定人不得就案件中事實或法律的最終結論發(fā)表意見,專家意見僅是法律事實確認中龐大證據的一部分[11];據此認為,被鑒定人刑事責任能力是法律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鑒定人應當是輔助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作出客觀判斷,對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意見包含刑事責任能力提出異議[12],認為鑒定只應解決專門技術問題,不能越俎代庖解決法律問題。

        相應地,少數司法精神病機構作出響應,如深圳康寧醫(yī)院變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為辨認和控制能力評定,但該變更并不能消除反對者的疑慮,因為辨認和控制能力也被認為是終極問題,應由司法人員確認;更有極少數研究人員在全國司法精神病學術大會上極端地宣稱鑒定人對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系“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但多數中國司法精神病學專家并不認為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是越權之舉,認為在該類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不僅是指被鑒定人作案時的精神狀態(tài),更包含通過分析精神癥狀對作案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的影響而給出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態(tài)的意見,這是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當然之意。綜合分析當前中國法律關于鑒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對損傷程度、傷殘程度、因果關系等其他所謂“終極問題”在中國的鑒定實踐,筆者認可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對被鑒定人刑事責任能力進行評定的做法。

        事實上,多年來司法實務界也同樣認可鑒定提供關于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意見的做法,且在《刑事訴訟法》等相關的法律的修改中通過“鑒定結論”向“鑒定意見”的轉化回應了上述爭議。

        3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標準

        談及刑事責任能力評定,不得不提法醫(yī)精神病鑒定的原則---醫(yī)學要件和法學要件(又稱生物學要件和心理學要件)相結合的原則,即首先必須明確被鑒定人在作案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存在精神障礙,然后確定分析精神癥狀對被鑒定人作案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的影響,進而給出其刑事責任能力狀況的意見。

        在精神障礙的診斷方面,雖然仍有一些不同意見,但無論法學界還是司法精神病學界,主流認識為由具有精神病學知識的鑒定人根據現行有效的診斷標準,如《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或《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CCMD-3)》明確被鑒定人的醫(yī)學要件。爭議的焦點在于如何進行規(guī)范的精神檢查,如何準確識別精神癥狀,這一方面司法精神病學研究人員需要投入更大的經歷,就診斷思維、診斷方法、材料的采納與識別等問題開展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提升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在精神障礙診斷方面的含金量。

        而法學要件的評價則要復雜得多,最初僅有一些原則性共識,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甚至出現一些等位狀態(tài),即將某些精神障礙或狀態(tài)直接與刑事責任能力狀態(tài)掛鉤而不進行深入的分析[13]。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作用和后果,并能夠根據這種認識而自覺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即對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辨認和控制能力;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對自己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作用以及后果的分辨認識能力;辨認能力喪失是指行為人在精神癥狀的影響下不能辨認行為的物種屬性或者雖能辨認行為的物種屬性,但由于精神病理的原因,不能辨認本人行為在道義上是錯誤的,且這種錯誤行為已達到足以危害社會的程度,為法律所禁止;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選擇自己實施或不實施為刑法所禁止的行為的能力,即具備決定自己是否實施觸犯刑法行為的能力。原則性的規(guī)定必然導致評定一致性不高,引發(fā)垢病。為此,中國司法精神病學者從對國外標準化工具的引入到原創(chuàng),進行了大量的工作[14-17],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指南》,不僅規(guī)范了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程序,還從多角度、多方面提出了評定項目,由司法部2011年3月頒布施行。該指南及其配套標準化評定工具的運用有效地提高了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一致性,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標準的修訂過程中是否納入法官、檢察官、偵查員及律師人員,最終提出接受層面更廣的技術規(guī)范值得思考。

        如果說醫(yī)學要件涉及更多自然科學屬性的話,那么法學要件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社會科學的屬性。雖然鑒定人在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時不應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但相關的政策制定卻不得不直面這樣的輿情。Hinkley判決在美國造成巨大影響,當時對所有醫(yī)師所為的責任能力判斷存在許多的不信任感,最極端的意見是“如果會得到這樣愚蠢的結論,就請取消所有有關責任能力的規(guī)定”。在立法運動聲浪中,許多州都對責任能力規(guī)定進行了修正[18],多數州是把他修正為:排除控制能力的要素,要知道善惡是非就可以。極端的州則是取消一切責任能力的規(guī)定,只要有過失就可以處罰。聯邦方面則有“全面犯罪控制法”的立法,不僅將精神障礙抗辯的舉證責任轉由被告負擔,而且限制精神障礙抗辯的范圍。規(guī)定“被告因嚴重精神疾病或缺陷,一致無法感知其行為的本質和特征,或其行為的錯誤性,對其行為不負責任。此外在其他情形下都不足以構精神障礙抗辯?!蔽覈⒎ㄕ呋蛘咧贫ㄕ邞旉P注近年不時出現的造成巨大社會影響的精神病人危害社會以及對行為的司法精神病鑒定所造成的社會輿情,并決定是否作出以及如何作出應對,而不應由司法鑒定人面對此種困境。

        4 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處置

        在英美國家,多年來,在作出因精神錯亂而無罪者(Not Guilty By Reason of Insanity,NGRI)判決時,法院一般會裁定該人入院接受強制治療。其間有30~60天的時間進行危險性評估,如果評定表明該人仍具有危險性,法庭將舉行聽證決定該人是否需要繼續(xù)強制治療。作出裁定前,該人可被強制治療6個月至2年。NGRI者被強制治療的期限可能超過其所涉嫌犯罪的最長刑期,甚至可能沒有期限。McGreevy等調查發(fā)現,62.5%的NGRI被認定為“危險性精神病”(dangerously mentally ill.)。一旦被認定,則在高安全性機構平均住院時間超過一年,為414.1天,然后轉入普通精神病醫(yī)院住院更長時間,平均為917.8天,目前的趨勢是住院時間更長。Linhorst研究表明,行為危害性越大,則監(jiān)護治療時間越長,對涉嫌一級重罪者,平均住院時間超過6年,為75.3個月,但過半數研究對象一直住院。Baldwin等研究表明,在決定監(jiān)護治療時間的因素中,行為危害性的作用超越了其他所有臨床因素的總合。通過英美關于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經典案例中對此類病人處置的嚴厲性可見一斑,野獸條例(Wild beast test)中的Edward Arnold后因其精神病被認為是偽裝的被認定有罪并判處絞刑,后被改判終身監(jiān)禁。妄想標準(delusion test)中的Hadfeld被判定為因精神錯亂而無罪后被送到Bethlem醫(yī)院,在該醫(yī)院Hadfeld用凳子將另外一個病人打死;幾年后從醫(yī)院逃跑到Dover,后被再次抓獲;在Bethlem醫(yī)院經歷了40年監(jiān)護治療后于1841年死亡,時年69歲。不可抗拒沖動檢驗(the irresistible impulse test)的Oxford被判因精神錯亂而無罪,后被送入Belthlem醫(yī)院,1864年轉入新開設的Broadmoor刑事精神病醫(yī)院,1867年在接受離開英國并永不返回的條件后被釋放,時年45歲,登上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船,此后再也無消息。M’Naghten規(guī)則(M’Naghten rules)中的Daniel M’Naghten被宣判無罪后被送至Bethlem精神病醫(yī)院治療,后又轉至Broadmoor精神病醫(yī)院,并在殺人20年后因結核病死在醫(yī)院,時年65歲。引發(fā)美國精神錯亂辯護改革法(Insanity Defense Reform Act,IDRA)的Hinkley被認定他作案時精神錯亂后法官宣布將其送往華盛頓市圣伊麗莎白(St.Elizabeths)精神病醫(yī)院,接受監(jiān)護治療,迄今仍處于監(jiān)護治療中,每一次關于其假釋的聽證均能引發(fā)美國民眾的極大關注[19]。

        而在中國,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處置則存在較多問題,1979年《刑法》第十五條僅規(guī)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導致現實中部分造成危害行為的精神病人一旦被認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在案件撤銷的同時被予以釋放而不給予公權力主導的強制醫(yī)療,這種情形進一步推升民眾的法醫(yī)精神病鑒定的誤解和憤怒,還多次出現該類精神病人再次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惡果。胡澤卿等[20]對四川地區(qū)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鑒定對象的隨訪調查表明,95例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中,50.52%被釋放,僅47.36%得到監(jiān)護治療。為此,1997年《刑法》第十八條對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障礙者的監(jiān)護治療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將“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修訂為“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看管和醫(y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yī)療”。方肖龍等[19]對2001年至2003年在杭州市公安局安康醫(yī)院鑒定的90例無刑事責任能力鑒定后處理隨訪研究表明,僅有68.9%接受強制治療,其中59例住公安局安康醫(yī)院,3例住普通精神病醫(yī)院,住院時間小于1月者10例,小于3月者21例,小于6月者7例,小于1年者4例,1年以上者20例。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在第五篇第四章專門規(guī)定了“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yī)療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還對此作出了具體的司法解釋。對強制醫(yī)療的適用對象、適用條件、適用主體、程序的啟動、審理、期限、救濟和監(jiān)督等方面均進行較細致規(guī)定,但研究發(fā)現在制度設計及具體實施等方面當前法律、法規(guī)仍存在一些欠完善的地方,如刑事訴訟法對強制醫(yī)療的適用對象范圍過小、“有繼續(xù)危害社會可能”認定困難、強制醫(yī)療的執(zhí)行場所不足、強制醫(yī)療申請的審查與質詢指向模糊、強制期內的診斷評估缺位等[22]。

        5 結語

        雖然面臨質疑,刑事責任能力評定仍然是當前中國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的常規(guī)項目,關于刑事責任能力的鑒定意見是否采信作為辦案證據由司法機關質證后決定,即使被采信,也僅僅是法定訴訟證據的一種。當前社會對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存在諸多誤解,相當部分的原因在于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定的法理基礎闡述不盡全面和對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處置缺陷。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應當此種社會輿情,并決定是否作出以及如何應對,而不應由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面對此種困境。

        [1]中國有429.7萬例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男多女少[EB/OL]. (2015-10-09)[2015-10-25].http://news.ifeng.com/a/20151009 /44802554_0.shtml.

        [2]Monahan J,Steadman H.Crime and mental disorder: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Tonry M,Morris N,eds.Crime and justice:an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3:26.

        [3]Fazel S,Gulati G,Linsell L,et al.Schizophrenia and violenc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Med 2009,6 (8):e1000120.

        [4]蔣鐵初.中國古代精神病人犯罪法探析[J].北方論叢,2005,2(190):152-156.

        [5]黃麗勤.精神障礙者刑事責任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1-35.

        [6]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64-701.

        [7]趙秉志.犯罪主體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8.

        [8]張麗卿.司法精神醫(yī)學 刑事法學與精神醫(yī)學之整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47-177.

        [9]賈福軍,郭光全,蔡偉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刑事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0-20.

        [10]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和證據規(guī)則[M].卞建林,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17.

        [11]Simon.RI,Gold.LH.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 Book of Forensic Psychiatry[M].Virginia,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Inc,2004:33.

        [12]李學軍.意見證據規(guī)則要義——以美國為視角[J].證據科學,2012,(5):517-533.

        [13]李叢培.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的實踐與理論-附各類鑒定案例97例討論分析[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50-53. [14]胡澤卿,劉協和.羅杰斯刑事責任評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1):11-13.

        [15]謝斌,鄭瞻培,王士清,等.暴力作案刑事責任能力的量化評定: I.量表的編制[J].上海精神醫(yī)學雜志,2002,14(3):135-137.

        [16]蔡偉雄,鄭瞻培,邵 陽,等.限定刑事責任能力評定量表的編制[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4,11(4):302-304.

        [17]張欽廷,蔡偉雄,邵陽,等.精神病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評定量表的擴展運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l5(6):321-323.

        [18]黃丁全.刑事責任能力的構造與判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9-142.

        [19]張欽廷,湯濤.從經典判例之行為人處置看強制監(jiān)護治療[J].中國司法鑒定,2009,(5):89-91.

        [20]胡澤卿,劉協和.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后的處理情況[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1998,5(2):61-63.

        [21]方肖龍,齊詠華,馮稚強.90例無責任能力精神病違法者鑒定后處理的隨訪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6,18(5):273-274.

        [22]魏江輝,蔡偉雄.不負刑事責任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鑒定,2015,(3):102-104.

        (本文編輯:蔡偉雄)

        The Focus in the Assessment of CriminaI ResponsibiIity of MentaI Disorder Patien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Forensic Psychiatric Practitioner

        ZHANG Qin-ting1,2
        (1.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Medicine,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Ministry of Justice,P.R.China,Shanghai 200063,China;2.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Shanghai Jiaotong Ur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2)

        Forensic psychiatry expertise is often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xtreme violence in our society,and the expert opinion on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spicious or defendant often becomes the focus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However,at present,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osing their trust in forensic opinions,and sometimes forensic psychiatry is even regarded as pseudoscience.In this paper,as an forensic psychiatric practitioner,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mong forensic psychiatric expertise in China from four perspectives:the legal basis of the assessment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 patients,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forensic practitioners,the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 patients who are sentenced as Not Guilty By Reason of Insanity (NGRI).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forensic practitioners are the academic experts appearing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They should hold the scientific,objective,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 attitude in the assessment and the procedure,and the obligation of maintaining confidentiality should be abided by.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appearance of forensic psychiatry during the criminal procedure partly resultes from the defects of legal basis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as well as the unsatisfactory attitude toward the disposition of the NGRIs.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t is the law-maker or policy-maker,instead of the forensic psychiatry practitioner,who should face and solve the misunderstanding or anger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in our society.

        forensic psychiatry;criminal responsibility;free will;compulsory treatment

        DF795.3

        A

        10.3969/j.issn.1671-2072.2015.06.007

        1671-2072-(2015)06-0044-07

        2015-10-12

        社會公益專項項目(GY2014 G-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FX054);上海市法醫(yī)學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14DZ2270800)

        張欽廷(1975-),男,主任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精神病學研究。E-mail:zhangqinting@126.com。

        猜你喜歡
        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能力起航
        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幽默是一種能力
        加強品讀與表達,提升聽說讀寫能力
        培養(yǎng)觀察能力
        會“吵架”也是一種能力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能力提升篇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青青自拍视频成人免费观看|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女人机机里| 少妇装睡让我滑了进去|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av| 日韩色久悠悠婷婷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av|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熟女| 插入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掩无码h成人av动漫|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av|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拍av| 真实夫妻露脸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爱在线观看| 人妻风韵犹存av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国产乱人对白|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青青在线精品2022国产|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av天堂手机在线免费| 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干成人网|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欧美老肥妇做爰bbww| 欧美内射深喉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手机AV片在线| 精品中文字幕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