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寬
(晉城市消防支隊,山西 晉城 048000)
談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王 寬
(晉城市消防支隊,山西 晉城 048000)
通過分析晉濟高速公路山西晉城段巖后隧道“3·1”特別重大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燃爆事故燃燒、蔓延、造成人員傷亡的致災因素,從消防安全設計、消防設施設置、運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隧道消防安全水平的措施。
公路隧道;消防安全;運營管理
交通隧道是與社會生活、人類活動關系最為緊密、不可或缺的一類隧道,主要用于汽車、船舶、火車、人員等通行,按照其使用功能分為公路隧道、城市道路隧道、鐵路隧道、城市地下鐵路隧道、航運隧道和人行隧道等。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交通隧道建成數量和總長度,已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隧道最多、最復雜、發(fā)展最快的國家。隧道具有改善交通路線線形,減小縱坡,克服高程或者平面障礙等優(yōu)點。隧道建設給人民生活、社會經濟帶來了快捷與便利,而隧道火災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經濟建設、生活質量和社會穩(wěn)定,需要在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中予以高度重視。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消防監(jiān)督和滅火指揮工作經驗,通過分析晉濟高速公路山西晉城段巖后隧道“3·1”特別重大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燃爆事故致災因素,探討公路隧道消防安全措施,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一)巖后隧道事故概述
巖后隧道,位于晉濟高速公路K9+574.125-K10+361處,為左右分離式隧道。2014年3月1日14時45分許,在巖后隧道右洞,兩輛運輸甲醇的鉸接列車追尾相撞,前車甲醇泄漏起火燃燒,隧道內滯留的另外兩輛危險化學品運輸車和31輛煤炭運輸車等車輛被引燃引爆,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傷和42輛車燒毀,直接經濟損失8 197萬元。
(二)巖后隧道事故致災因素分析
1.燃燒蔓延迅猛
一是隧道地勢因素。巖后隧道右洞,長786.875 m,隧道縱坡為2.2%,南高北低。經現場勘驗,北入口處地面呈東高西低。入口處東側為追尾的兩輛運輸甲醇的鉸接列車,西側為一輛運煤車,事故發(fā)生后,泄漏的甲醇沿地勢高差向右后方(西北側)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引燃西側運煤車輛及周邊護坡上的灌木、草坪,形成穩(wěn)定燃燒的火源。二是可燃物因素。可燃物主要是滯留汽車及其運輸貨物。在滯留的42輛汽車中,包括4輛危險化學品運輸車和31輛煤炭運輸車。其他可燃物還包括燃料、輪胎、篷布、內外裝飾物等。事故車輛追尾后,大量甲醇泄漏,迅速在地上擴散揮發(fā)并發(fā)生燃燒,提供了一個連續(xù)燃燒的供應鏈??扇嘉锶紵a生的熱量和煙沿隧道迅速蔓延。三是汽車移動因素。事故發(fā)生前,隧道南出口擁堵造成隧道內滯留車輛多。發(fā)生事故的兩輛車在剛剛駛入隧道北口處發(fā)生追尾交通事故,導致甲醇泄漏并燃燒。前方滯留車輛無法對后方事故作出及時反應,仍然因擁堵緩慢行駛。事故車輛駕乘人員在逃生的過程中沿途向隧道內滯留車輛人員發(fā)出警示信息,其他車輛駕乘人員迅速駕駛車輛向南行駛逃生,加大了隧道內熱煙氣及火焰的流動速度,短時間內引燃前方車輛。四是燃燒爆炸因素。事故發(fā)生后,距隧道南口約100 m處停放的二甲醚罐車,罐體受熱溫度升高,罐內大量二甲醚蒸發(fā)噴出并發(fā)生燃燒,罐體局部受到高溫烘烤,造成鼓脹變薄,出現裂口,罐內氣液平衡被破壞,發(fā)生爆炸。爆炸產生的熱浪及火焰迅速擴散,加速了燃燒。
2.逃生疏散不及時
一是煙氣大。事故當天,隧道內大量的煤車積聚,汽車尾氣、灑落的煤粉、隧道廢棄物等懸浮粉塵、一氧化碳、鉛等污染物加重了隧道內空氣的污染程度,影響視線。發(fā)生事故后,隧道成為煙氣擴散、蔓延的通道。隧道內無機械排煙設施,自然排煙困難,隧道內煙霧大,能見度低,視距短,車輛與逃生人員在同一通道上“借道”疏散,無法保障車輛和被困人員的安全性和疏散逃生的有效性。二是車輛多。事發(fā)當天隧道內車輛多,在隧道密閉空間內車輛發(fā)動機運行、行駛與氣流摩擦、汽車喇叭等產生的噪聲,使駕駛人員心理上產生阻斷感,加之自然采光條件差,駕駛員不能對交通路線線形、障礙物、前方車輛等準確辨識,影響疏散時的準確判斷和快速反應,是造成事故車輛追尾時駕駛人員反應時間較長的原因。三是警示差。依據公路隧道相關規(guī)范,事故隧道內并未設置事故應急廣播和聲光報警等裝置和設施。事故發(fā)生時,除事故車輛駕乘人員和部分其他人員在逃生的過程中沿途向隧道內滯留車輛人員發(fā)出口頭警示信息外,再無其他警示,錯過了最佳逃生時機。除此之外,事故隧道內的應急照明燈具和疏散指示燈具不明顯,未能發(fā)揮設計效能。四是意識差。事故發(fā)生后,滯留人員及時逃生意識差,無逃生的基本常識,對事故的嚴重性不能及時判斷,再加之部分人員心存僥幸,沒有及時采取逃生措施。
3.應急處置困難
一是距離較遠。巖后隧道距晉城市市區(qū)約12 km,事故發(fā)生后,高速公路管理部門、轄區(qū)高速交警及時對事發(fā)路段實施了封閉禁行、疏導道路,待公安消防救援力量趕到現場時,隧道北入口處燃燒已達到猛烈階段,且偵察人員反饋現場已有爆炸危險,第一到場力量無法實施內攻,客觀上錯過了滅火戰(zhàn)斗和人員搜救的黃金時間。二是空間局限。隧道狹長、封閉、空間有限,導致現場車輛安全疏散路線與滅火救援路線交叉,影響安全疏散效率,限制滅火救援展開。隧道地處山區(qū),周邊沒有明顯的、可以緩沖的滅火救援場地,沒有足夠的車輛停靠、運行、設備操作和消防車回車空間,大大限制了大型消防車輛、裝備的功能發(fā)揮和操作使用,增加了隧道滅火救援難度。事故現場與滅火救援場地之間沒有任何保護屏障,隧道內二甲醚、水煤氣、LNG氣體隨時可能產生的爆炸對在場救援人員和救援設施設備造成致命而直接的威脅,這也是嚴重影響施救的因素。三是水源缺乏。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J-026-90)1 km以下隧道不考慮設置滅火設施的規(guī)定,巖后隧道未設置消水栓,且地處山區(qū),周邊無可供消防車取水的河流、水井等天然消防水源,在現場實際滅火救援中,消防用水的供給主要靠大噸位消防供水車、園林灑水車和其他載水車輛的接力供水。供水車輛需要往返于事故現場與市區(qū)消防取水點之間,影響滅火救援的連續(xù)性,延遲滅火戰(zhàn)斗速度。四是內攻困難。救援力量到達現場后,隧道出入口燃燒猛烈,指揮員根據情況判斷“隨時有爆炸危險,不具備作戰(zhàn)條件”,無法進入隧道實施內攻。據環(huán)保部門監(jiān)測顯示,隧道內溫度高,煙霧濃,一氧化碳指標超標嚴重,現場無法確認是否還有其他危險化學品爆炸的可能。直至經實地測試確認無爆炸危險后,救援力量才進入隧道內攻。
(一)加強對車輛與駕乘人員的管理
為了保證公路隧道的運營安全,首先應當加強對駕駛員與車輛的管理。在公路隧道入口處全面設置各種限行規(guī)定以及各種注意事項。隧道內以及隧道出口進口的1 km范圍內,車輛行駛速度應當保持在65 km·h-1以內;隧道口以及隧道內部禁止停車,由于交通事故不得不停車時需要設置警示牌;一些運輸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的車輛必須在車頭車尾安裝紅色警示燈、反光標志以及霧天警示燈等;車輛在隧道內行駛時需要保持合理間距,在隧道內部安置警告燈以及50、100和200 m標志牌,為駕駛員提供參考。
(二)優(yōu)化公路隧道消防安全設計
1.提高隧道建筑耐火性能
為減少隧道內建筑本身火災荷載,隧道襯砌、附屬構筑物、車行及人員逃生通道的建筑材料及其裝修材料均應采用不燃燒材料,使用的裝修、裝飾材料應能達到耐高溫且在高溫時不釋放有毒氣體的要求。公路長隧道、特長隧道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阻燃性瀝青。通風系統的風管及其保溫材料應采用不燃材料,柔性接頭可采用難燃燒材料。隧道內的燈具、緊急電話箱(亭)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制成。隧道內的電纜等線路,需選用耐火、阻燃電纜或礦物絕緣電纜,固定用的橋架需選用不燃燒材料。隧道結構防火隔熱措施采用噴涂防火涂料或者防火材料、在襯砌中添加聚丙烯纖維或者安裝防火板等[1]。
2.完善疏散設施
一是應設置人員、車輛專用疏散避難通道,在疏散通道內應設置獨立的防煙、排煙系統,配置滅火器、防毒面具、緊急電話、應急廣播和應急照明等設施。隧道內應設置準確指示疏散聯絡道以及疏散通道位置的燈光指示標志,指示標志應采用內部照明、雙面顯示的應急燈光標志,宜為白底綠色圖案、文字提示,連續(xù)供電時間不應少于30 min[1]。二是隧道出入口廣場、橫洞外、專用避難疏散通道前室外、隧道內附屬用房疏散通道上應設置聲光報警揚聲器。安裝位置應考慮通行大型車輛時不被遮擋視線。當環(huán)境噪聲大于60 dB時,火災警報裝置和揚聲器的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 dB。未設置火災應急廣播的隧道,為達到報警要求,每隔100~150 m處,需設置發(fā)光警報裝置。相應隧道入口處應設置可變信息情報板,應能顯示火災信息、禁止通行以及為配合車輛疏散和滅火救援確定的相應交通控制措施等信息。在隧道入口外100~150 m處,需設置火災等突發(fā)事故情況下提示車輛禁入隧道的報警信號裝置。
3.優(yōu)化防排煙設計
應根據不同隧道特點,不同火災危險性特征,選擇適用性強、便于維護的通風方式進行隧道防煙排煙。雖然目前隧道行業(yè)標準中,對于隧道排煙有規(guī)定,但隧道內采取射流風機排煙的效果不明顯,建議采取設置專用排煙管道,外置風機的排煙方式。
4.合理進行隧道平面設計
隧道設計盡量采用曲線形或者直線形平面設計方式,縱面設計盡量采用大于0.3%的小縱坡,中隧道縱坡不宜大于3%,特長隧道縱坡不宜大于2%或更小。公路隧道入口及出口100 m以內的范圍平面線形與縱面線形應當保持一致,盡量減少曲折,保證隧道內外線形連續(xù)性與順暢性。公路隧道口不可設置凹面,避免雨天積水或嚴寒結冰為車輛行駛帶來不安全因素,同時避免危險事故發(fā)生時流動性易燃物質的聚集與蔓延[2]。
5.設置消防給水系統
隧道設計應考慮消防給水系統的增加與優(yōu)化,可結合國內實際,參照現行消防標準規(guī)范中消防給水設施,增加高速公路特別是環(huán)隧道的消防給水管網設計,加強高速公路管理部門的消防滅火藥劑的應急儲備。
(三)加強公路隧道運營管理
1.加強制度建設
公路運營方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的要求做好應急預案編制修訂和管理落實工作,并根據公路特別是隧道實際情況制訂和完善相應的應急預案,明確各類突發(fā)事件的響應等級及處置程序。同時,當地政府應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各專業(yè)的預案體系,完善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銜接工作。在編制預案時注重增強預案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當地政府及公路運營方應按照各自職責分別建立和完善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責任制度、領導干部應急管理工作責任制度和應急管理績效評估制度,將應急管理工作情況納入干部和工作考核內容[3]。
2.加強組織機構建設
一是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機構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公路運營方的消防安全組織機構,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各層級消防安全組織機構要明確各層級的安全生產責任,并明確專(兼)職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等職能,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發(fā)揮運轉樞紐作用。二是要完善突發(fā)事件應急機制。加強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高速職能部門的協調聯動,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應急管理聯系工作機制,研究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加快突發(fā)事件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及調查評估等機制建設,建立工作例行報告制度[4]。
3.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應急平臺建設。當地政府及高速公路運營方要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和專業(yè)系統資源,構建綜合應急平臺體系,注重互通互聯,滿足應急值守、信息匯總、指揮協調等功能。二是強化突發(fā)事件的信息報告及預警工作。高速公路運營方要建立和完善突發(fā)事件信息報告工作制度,當地政府應急聯動機構要確保對上報的重大突發(fā)事件及時準確處理和妥善處置。三是要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高速公路運營方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條例》《交通運輸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規(guī)定》的規(guī)定建立充實應急救援隊伍,定期進行應急救援演練演習,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4.加強宣傳能力建設
一是積極開展應急管理培訓。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方要將應急管理培訓納入系統內教育培訓體系,制訂編制應急管理的培訓規(guī)劃和培訓大綱,完善培訓內容、標準和方式。加強干部職工和應急救援隊伍安全知識、處置技能和操作規(guī)程的培訓。公安、消防、高速交警等職能部門要根據法律規(guī)定認真履職,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管理培訓、宣傳工作。二是要加大宣傳普及應急常識力度。高速公路運營方要充分運用高速公路的廣告牌、LED顯示屏、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種現代傳播手段,開展有關應急防護知識教育,深入宣傳各類應急預案,開展現場宣傳等活動,全面普及高速公路特別是隧道的安全知識宣傳。三是做好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工作。高速公路運營方、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突發(fā)事件的信息發(fā)布、輿論引導和輿情分析工作,為積極穩(wěn)妥地處置突發(fā)事件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要堅持及時準確、主動引導的原則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
公路隧道是公路設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公路交通網絡的完整性與安全性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優(yōu)化完善公路隧道設計并進行公路隧道運營期間的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程。公路隧道消防設計施工與管理單位首先應當注重隧道消防設計的安全性與科學性,公路隧道管理相關部門應強化消防法律法規(guī)意識,制定科學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另外,還需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加強駕駛員的消防安全培訓,避免各種運輸期間對公路隧道帶來的安全隱患,運營管理人員應當提高安全監(jiān)督管理水平,建立各種科學的安全運營管理措施,保證公路隧道安全運營。
[1] 公安部消防局.中國消防手冊(第五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
[2] 羅鵑.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安全運營管理對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3] 張清枝.優(yōu)化公路隧道安全設計及運營管理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4,40(33):248-249.
[4] 陳桂福.福建山區(qū)高速公路隧道行車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責任編輯 李 蕾)
On the Fire Safety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a Highway Tunnel
WANG Kuan
(JinchengMunicipalFireBrigade,ShanxiProvince048000,China)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sastrous factors of burning, spreading, causing casualties about the serious road traffic accident of “3·1” in Jincheng Tunnel. This paper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s of highway tunnel fire control safety designs, fire control facilities and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highway tunnel; fire safety; operation management
2015-03-06
王寬(1969— ),男,山西運城人,工程師。
TU998.12
A
1008-2077(2015)08-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