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代司法的理念、制度與冤獄成因

        2015-01-29 22:33:34徐忠明
        中國法律評論 2015年2期
        關鍵詞:律例司法案件

        徐忠明

        清代司法的理念、制度與冤獄成因

        徐忠明*

        作為傳統(tǒng)中國司法理念的“哀矜”、“慎刑”和“中罰”,起源于先秦時代,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不但內容更加豐富,而且論述日趨精致。在清代中國,還發(fā)展出了相當完備的司法制度,包括程序管理、司法責任、裁判依據、疑案程序、冤獄平反等。這些司法的理念與制度對于消減和避免冤獄,本應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清代州縣衙門的組織結構與科舉取士造成的外行司法,使司法官員難以勝任繁重復雜的司法任務,影響了司法質量;又因為司法腐敗、偵破案件和司法檢驗的技術手段落后、輕信證言、刑訊逼供等原因,從而導致冤獄層出不窮。

        清代 司法 理念 制度 冤獄

        引言

        翻閱中外法律史的相關論著,我們總能讀到一些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冤獄。從某種角度來看,人類的司法制度史與司法實踐史,即是一部逐步消減和克服冤案發(fā)生的努力史。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如何在程序制度上切實保障原被兩造,特別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筆者按:下文對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再進行表述上的區(qū)別)的權利,怎樣配置國家司法機構的權力,如何設計合理有效的司法組織的框架結構以及司法程序的運作機制,等等,也就成了中外司法制度史與司法實踐史上的核心問題??梢赃@么說,把冤獄降到最低限度,乃是考量司法制度與司法實踐的人道化和文明化的一項關鍵指標。為此,就必須找到導致冤獄發(fā)生的原因;惟有找到了原因,才能制定出消減和避免冤案的司法制度。

        由于人性的弱點、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司法技術(現(xiàn)場勘驗和尸傷檢驗等)的制約,要想完全避免冤獄的產生,既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可以說,冤獄的產生具有內生性和不可避免性。然而,設計合理有效的司法制度,識拔德性高潔而又法律素養(yǎng)精湛的司法官員,以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寬容和賦予嫌犯權利的環(huán)境,無疑會有助于消減冤獄的產生概率。

        歷史是一面鏡子,既可以自鑒,亦可以鑒人。所謂“自鑒”,我想用以指稱,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司法制度及其實踐,來探究歷史自身的獨特性和優(yōu)缺點;所謂“鑒人”,是指經由這種研究得出的結論,來照亮當下中國的司法制度及其實踐的問題和困擾。與此同時,還想通過這樣的途徑或方式,來建立一種歷史與當下進行對話的可能和機制。

        倘若以這樣的眼光和思路來觀察和評估清代中國的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官員素養(yǎng)以及司法實踐,那么我們將會看到怎樣的司法圖景呢?這是本文將要考察的核心問題。

        一、清代司法的基本理念

        就清代中國的司法理念而言,基本上延續(xù)了之前的傳統(tǒng),僅有微妙的變化或者說精致化的演進。在中國法律史上,人們早就認識到了實現(xiàn)司法正義和司法公正的價值之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所謂“官逼民反”,并不只是因為苛捐雜稅所致,它與司法窳敗亦有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根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導致陳勝、吳廣造反的直接誘因,乃是“失期,法皆斬。”緊接著司馬遷又說:“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逼渲械摹笆?,法皆斬”一言,足資證明,秦律的嚴苛與司法實踐的形式主義,不惟有悖人性,抑且罔顧情勢,從而成為陳勝、吳廣舉旗造反的一個直接誘因。在《水滸傳》中,我們同樣可以讀到宋代的司法腐敗,成為好漢“逼上梁山”的一個關鍵原因。1參見(明)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雖然《水滸傳》描寫的造反故事,出自小說家的虛構,但是它也頗能說明司法良窳與政治統(tǒng)治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實際上,在政治、行政與司法一體化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司法制度本身就鑲嵌在政治與行政之間,成為它們中的一環(huán),難以從中剝離出來,故爾一旦出現(xiàn)司法腐敗以致民怨蔓延,勢必危及國家統(tǒng)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當官僚不能有效地實現(xiàn)“王法”,當皇帝不能及時地彰顯“天下公道”,那么民怨就會越積越深,社會影響也會越來越廣;在這種情勢下,為尋求公道而舉旗造反——所謂“替天行道”,實乃必然之勢。一部中國政治史或皇朝嬗變史中,這樣的劇目曾經反復上演,成為人類政治史上的一大特點??梢赃@么說,司法實踐之良窳,乃是考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2引據《荀子·王制》。的民本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其背后的深層基礎,則是中國上古時代“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3《尚書·泰誓》。的終極根源。這一思想不絕如縷,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例如乾隆五年《御制大清律例序》所謂“揆諸天理,準諸人情”4引據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頁。八字,即充分表達了這樣的法律理念。這一思想的最終落腳之處,乃是儒家一貫倡導的“仁道”思想。具體而言,便是康熙十八年《圣祖仁皇帝上諭》闡述的“欽恤民命之意”。5前揭《大清律例》,第2頁。

        那么,如何在律例與司法實踐中貫徹“仁道”或“欽恤民命”的基本精神呢?我們可以用三個概念來概括:“哀矜”、“慎刑”與“中罰”。所謂“哀矜折獄”,即是曾子所說“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6《論語·子張》。的教誨。意謂,司法官員即使獲得了待決案件的事實真相,亦不要沾沾自喜。相反,他們應該本著“哀矜”或“同情”之心,悉心體察罪犯為何犯罪?認真考量什么懲罰才算恰當?而非在自鳴得意的心境下匆忙作出裁決。這意味著,在“德治”思想的引領下,司法官員必須審慎斟酌案件事實、準確適用律例,從而與“慎刑”結合了起來;最終,實現(xiàn)“中罰”的司法理想。所謂“中罰”,不外乎是要求司法官員本著“哀矜”和“慎刑”的司法理念,力求罪罰得中,平衡罪罰輕重,即在罪罰之間形成適當的比例關系。7在古希臘,人們同樣也將“比例”與“適當”作為正義觀的核心內涵,參見[法]韋爾南:《希臘思想的起源》,秦海鷹譯,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82頁。這是司法正義的體現(xiàn)。后世的歷代皇朝,皆繼承了上述司法理念,清代亦不例外。譬如,順治三年《世祖章皇帝御制大清律原序》即要求司法官員“勿得任意低昂”8前揭《大清律例》,第1頁。罪刑。實際上,中國古人之所以將“律”釋作“銓”,無疑是為了彰顯“律”的銓量輕重的功能。

        對于上述司法理念,清人徐宏先《修律自愧文》和姚文然《律意律心說》作出了非常精辟的闡述。徐宏先寫道:“至難者,修律之事;而尤難者,讀律之人。何則?律文至細,律義至深,有一句一意者,有一句數意者,有一字一意者,有一字數意者??偸且黄я鎼赔蛑?,不欲輕致民于死之意也。”9收入(清)賀長齡、魏源輯:《清經世文編》卷九十一,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246頁。姚文然寫得更加詳盡:“凡講論律令,須明律意,兼體作律者之心。律意者,其定律時斟酌其應輕應重之宜也。如秤錘然,有物一斤在此,置之十五兩九錢,則錘昂;置之十六兩一錢,則錘沈;置之適當,則不昂不沈,錘適居其中央,故曰刑罰中。中者,中也,不輕不重之謂也。此律意也。何謂律心?書曰:‘罪疑惟輕;’‘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釉唬骸绲闷淝?,則哀矜而勿喜?!寺尚囊?。譬如一秤錘也,存心寬恕者,則用錘平,且寧于其出也,微失之昂;于其入也,寧失之沈。若存心刻核者,則其用錘也,出必欲其沈,入必欲其昂,此非錘之不平也,用錘者之心不平也。故,用律者亦然?!?0前揭《清經世文編》卷九十一,第2244頁。不煩細說,他們已將“哀矜”、“慎刑”與“中罰”之間的關系闡釋得非常清楚??梢哉f,即使律例制定適當,而其運用之妙,仍需司法官員秉承“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不欲輕致民于死之意”的司法理念,方能作出“上稽天理,下揆人情”并且稽合律例的裁決。11參見徐忠明:《讀律與哀矜:清代中國聽審的核心概念——以“官箴書”為素材》,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惟有如此裁決,才能實現(xiàn)“天下無冤民”或“民自以不冤”12參見 (漢)班固:《漢書·于定國傳》。的司法理想。

        值得稍作解釋的是,第一,傳統(tǒng)中國律例的一個突出特點,乃是具體地、準確地刻畫各種犯法行為的罪與罰,建構罪與罰之間一一對應的邏輯關聯(lián),并且追求“一成不變”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但是,律例的這種剛性化和細則化的特點,使其難以有效回應層出不窮的落在律例規(guī)范之外的犯罪行為與特殊情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妥善解決律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與特殊情節(jié),這就要求司法官員必須以“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來斟酌具體案件之中的細微差異,以免囚犯蒙受不白之冤。足見,律例的剛性化和細則化,必須由“哀矜”來平衡,方能拓展它們的適用范圍,從而滿足裁決新案件、新情節(jié)的需要。而這,也使清代中國的司法實踐獲得了動態(tài)靈活性與道德正當性。第二,作為“情理”表達與“王法”象征的律例,之所以形成了這種剛性化和細則化的特點,是因為,出于控制司法官員的意圖,皇帝必須嚴格限制他們的自由裁量;否則,將會出現(xiàn)“侵蝕”皇權的可能。但問題是,清代乃是一個超巨型國家,幅員之遼闊,人口之眾多,每時每刻發(fā)生的案件數量也相當可觀,皇帝想要全面掌控落在律例規(guī)范之外的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案件,實屬勢所難能。為此,皇帝只能根據“抓大放小”的原則,由州縣牧令來裁量笞杖案件,由自己來定奪命盜案件。與此同時,皇帝又本著“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來作出平衡案情的裁決,冀以實現(xiàn)個案正義。在這一過程中,不但皇帝仁慈圣明的德性得到了彰顯,而且生殺予奪的權力也得到了實現(xiàn)。

        此前,外界已經將ofo正在進行破產重組的消息傳得有板有眼,被曝光的一份ofo負債表顯示,半年前ofo的整體負債就已經高達64.96億元,其中,挪用用戶押金36.5億元,供應鏈欠款10.2億元。這一年來,ofo一直在回應著各種破產“謠言”,前后十幾次發(fā)布澄清公告。

        總之,由于律例蘊含了“哀矜”的道德情感,這是司法官員必須悉心體認的、深刻領會的律例精神。在司法實踐中,一旦出現(xiàn)了落在律例規(guī)范之外的具體案件與特殊情節(jié),那么承審官員同樣必須本著“哀矜”的道德情感來審斷案件,以期實現(xiàn)“慎刑”與“中罰”的司法理想。進一步說,如果某些命盜案件超出了司法官員的權限,那就必須將其上報皇帝,由他本著“哀矜”的道德情感來作出裁決。這些皇帝親自作出的具有終局意義的裁決,很有可能被編撰成“通行”或條例,作為將來裁決同類案件的法源。這樣一來,新一輪的“哀矜”與律例之間的循環(huán)過程就開始了;與此同時,在皇權推動下的法律發(fā)展機制就形成了。

        可以這么說,“哀矜”既是律例的內在精神,也是司法的基本理念;律例既體現(xiàn)了“哀矜”的仁道精神,同時也構成了司法實踐的裁判依據。如果“慎刑”屬于司法態(tài)度的話,那么“中罰”便是司法實踐追求的目標,即讓每一個案件皆得到“罪罰比例相當”的裁決,這也是司法正義的終極目標。而皇帝,則是聚合四者的道德基礎與權力來源。

        二、清代司法的制度結構

        從清代中國的常規(guī)司法制度來看,防止冤案發(fā)生的制度安排,約有如下數端。

        其一,命盜案件的程序管理。凡是命盜案件,皆須通過審轉程序的層層覆核,日本著名的中國法律史學家滋賀秀三教授將其稱為“必要的覆審制”,13參見[日]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收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范愉、王亞新、陳少峰譯,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頁。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自動的上訴制”。意謂,命盜案件必須經由以下繁復的司法程序:先經州縣→州府→道司→督撫各級地方衙門的審理,再由中央的刑部→三法司→九卿→皇帝的反復推敲,才能作出裁決。具體而言,與人命無關的徒刑案件,督撫可以審結;流刑案件,刑部可以批結;與人命有關的徒流以上案件,最終必須經由皇帝裁奪。14參見《清史稿·刑法三》,收入《歷代刑法志》,群眾出版社1988年版,第583頁;另見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155頁。設計這樣一種嚴密繁復的司法程序,除了實現(xiàn)控制司法官員裁量權力的意圖,尚有實現(xiàn)“慎刑”的意圖,冀以防止或減少冤獄的產生。這樣一種制度安排,既將君主集權制與官僚科層制結合了起來,又使“抓大放小”的組織原則落到了實處;與此同時,還實現(xiàn)了司法效率與控制官僚的雙重目的。

        其二,承審官員的司法責任。在清代律例中,對于承審官員的司法責任作出了堪稱詳盡嚴密甚至過于繁瑣的規(guī)定。這里,難以引述。15參見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但是,清代著名循吏汪輝祖的以下言說,足見一斑。在《學治臆說》中,汪輝祖說:“語有之,州縣官如琉璃屏,觸手便碎。誠哉,是言也。一部吏部處分則例,自罰俸以至革職,各有專條,然如失察,如遲延,皆為公罪,雖奉職無狀,大率猶可起用,若以計避之,則事出有心,身敗名裂矣。故遇有公罪案件,斷斷不宜回護幸免?!?6引據(清)汪輝祖:《學治臆說》(下),收入《為政忠告·為政善報事類·佐治藥言·學治臆說》,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雖然此言并非專指司法責任,但是道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從汪輝祖的告誡中,我們仍能讀出這樣的信息:規(guī)避司法責任,實乃當時官場的普遍現(xiàn)象。這意味著,過于嚴苛的法律責任,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官員產生規(guī)避責任的動機和行為。這也說明,任何制度的設計,既要考慮被管理者的利益,又要符合人之常情。

        其三,常規(guī)案件的裁判依據。清律規(guī)定,在審斷案件時,司法官員必須征引律例。17前揭《大清律例》,第595頁。這條律文,被法國學者鞏濤贊譽為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罪刑法定”的精神。18參見[法]鞏濤:《中國法傳統(tǒng)中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法律規(guī)則》,收入《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罪與罰:中歐法制史研究的對話》(《法國漢學》第十六輯),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31—152頁。我覺得,它與近代歐洲的“罪刑法定主義”尚有一箭之隔?;旧?,起源于近代歐洲的“罪刑法定”原則,旨在保障嫌犯的權益;有所不同的是,清代中國“斷罪引律令”的規(guī)定,意在控制司法官員可能出現(xiàn)的司法濫權,確?!巴醴ā钡膶崿F(xiàn),保障囚犯權益乃是意圖之外的反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地方社會頻繁發(fā)生的州縣自理案件,牧令基本上不受律例的硬性約束。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律例具有“一事一例”的特點,故爾其所調整的范圍非常有限。換言之,落在律例規(guī)范之外的具體案件和特殊情節(jié)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就會插手干預,司法裁判的法治主義,就會受到人治主義的干擾。可見,律例與“情理”這樣的抽象規(guī)范,乃至與“哀矜”這樣的道德情感之間,會產生某種緊張;最終,只能托賴高高在上的皇帝,憑籍政治權威和道德權威,作出具有終局意義(但并不意味著不可更改)的裁判。

        其四,疑難案件的程序控制。司法官員一旦遇到沒有相應律例的案件,即屬疑案,必須遵循逐級上報的程序,以使通過各級官員集思廣益的方式,斟酌案情和衡量律例,最終由皇帝來拍板定讞。這種疑案上報的司法程序,除了發(fā)揮“集思廣益”和“慎刑”的作用,無疑還有形成“官場共識”的作用,使裁決更具權威性與說服力,起到使被告“心服”的作用。而其背后的運作機制,無疑在于,從低級官員到高級官員,在司法權力逐級攀升的過程中,推動司法運作(復審案件)的道德權威,也在漸次提高,最終匯聚到權力金字塔頂端和道德制高點的皇帝那里;標榜“奉天承運”的皇帝,則以圣人的姿態(tài)“君臨天下”,既是最高道德權威的象征,也是天意民情的體現(xiàn);他所作出的裁決,不僅是“天下公道”的彰顯,而且是最高權威的一錘定音。在司法制度的設計理念上,對于這種法律權威和道德權威的落實,還可以從罪犯的視角來觀察。在清律“獄囚取服辯”中,即有“服者,心服;辯者,辯理。不當則辯,當則服”19前揭《大清律例》,第596頁。的解釋。這就是說,最終可以執(zhí)行的裁決,不但體現(xiàn)了律例蘊含的天理人情,并且反映了官場集體認同的天下公道,進而獲得了獄囚的認同。毋庸置疑,“服辯”的制度設計,就是意欲表達國家不會“冤枉無辜”的價值理念;實際上,它與沒有口供就不能夠定讞的證據法則亦有內在關聯(lián)??梢哉f,司法官員作出裁決之前被告的“口供”與裁決之后被告的“服辯”,構成了裁決的正當性基礎;意思是說,司法官員并沒有將裁決強加于被告,而是得到了被告的事先供述與事后確認。據此,所謂國家不會“冤枉無辜”的司法理念,通過“口供”與“服辯”的制度安排,就實現(xiàn)了邏輯上的自洽。

        照該,在上述司法理念與司法制度的約束下,冤假錯案是很難產生的,或者是可以避免的。但問題是,在清代中國的司法場域,冤案仍然層出不窮,原因值得探討。

        三、清代冤獄的宏觀背景

        從“萬事胚胎始于州縣”22引自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頁。可知,一座座小小的州縣衙門,構成了帝國治理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州縣衙門誠如郭建教授所謂的“帝國縮影”。23郭建:《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的衙門》,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另據《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軍民詞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4前揭《大清律例》,第473頁。這意味著,州縣衙門亦是訴訟程序開始的起點。故爾,從州縣牧令的司法實踐來考察清代中國冤獄發(fā)生的原因,可以說是最佳的視角。

        瞿同祖先生將州縣視作“一人政府”,25參見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頁。系指牧令必須負責轄區(qū)的所有事務;因此,賀衛(wèi)方教授稱之為“全能衙門”。26參見賀衛(wèi)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頁。如果我們以乾隆時期為例來稍作考察,即能發(fā)現(xiàn),當時全國的人口約有三億之譜,州縣約有1500之數。這意味著,每個牧令必須管理20萬人,并且全權負責轄區(qū)的一應庶務,包括征收賦稅錢糧,負責地方治安、學校教育、鄉(xiāng)村教化、災害賑濟、公共工程,以及控制胥吏、衙役,審理訴訟案件,等等。這就難怪,牧令每每分身乏術,力不從心。換言之,它們構成了對于州縣牧令的行政能力和司法能力的嚴峻挑戰(zhàn)。實際上,這還不僅僅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所謂“分身乏術”,顯然還包括了時間和精力。

        問題在于,既然清代中國的人口產生了急劇增長,社會也變得足夠復雜,在治理技術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為什么不通過增加州縣官員的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呢?關鍵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遵奉道德主義“榜樣”治理的政治信念,即“身正,不令而行”27前揭《論語·子路》。的訓誡;二是尊奉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儒家同樣認同這樣的主張;三是尊奉儒家“薄賦輕徭”的財政思想,采取低稅制和定額制的賦稅政策。三者合在一起,共同制約了擴張官員人數的可能性。當然,如果官員人數得到擴張,也會帶來怎么有效控制他們的問題。

        雖然州縣衙門通常還有三五個官員分任庶務,并有幕友襄助,但是,作為“親民官”或“父母官”的牧令,畢竟責無旁貸。另外,由于牧令的任期偏短,法定三年,可實際上只有一年多些,再加回避制度的約束,甚至連語言都不通,也就不太可能真正了解轄區(qū)之內的風土人情、治安良窳,更不可能推行“移風易俗”的教化政策;即使是制度化的鄉(xiāng)約活動,他們也只能虛應故事,擺擺樣子而已。在這種情況下,要使風俗淳厚以至詞訟稀少,治安良好以至犯罪匿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州縣牧令只能在賦稅錢糧與訴訟案件上稍盡心力,聊以塞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錢糧、訟案與牧令的“考成”息息相關??墒牵绻菘h官放棄了“移風易俗”這種具有治本意義的工作,而僅僅滿足于賦稅錢糧和審理案件這種僅有治標意義的工作,那么要想圓滿完成這樣的工作,也就變得不太可能。

        就常規(guī)制度而言,州縣牧令大致是由科舉選拔而來;對于初登仕版的牧令來說,基本上是官場中的“菜鳥”,既沒有法律的訓練,亦沒有行政和司法的歷練。一旦膺任民社,面對紛至沓來的行政事務與蜂擁而至的訴訟案件,不免茫無所措。即便久慣官場,精明能干,老于案牘的牧令,面對每年成千上萬的詞狀、數以百計的真實案件,再加十數起、數十起命盜案件,要想勝任愉快或不出差錯,無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與明代州縣衙門很不一樣的一個特點,乃是清代州縣牧令普遍都聘請了幕友,用以辦理庶務、審理案件以及控制胥吏和衙役;同時,據以提高辦事能力與辦事效果,以免出現(xiàn)差錯。

        一般認為,府道以上官員的基本職責,是“馭官”,即統(tǒng)轄屬員;對于具體事務,往往受成牧令的處理結果,至多也是稍稍審核罷了。與此不同,處于官僚機構底層、作為“親民官”或“父母官”的州縣牧令的基本職責,則是“理事”,亦即治理庶務。這意味著,州縣牧令必須事事親力親為,難以借手旁人。此外,牧令還要“治人”,亦即監(jiān)管數十百計的胥吏和衙役。他們不但是本地人,而且是出身低賤、父子相承、品德敗壞的盤踞衙門的為非作歹者。因此,顧炎武曾有“官無封建,吏有封建”28參見(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頁。之感嘆。試想,一個外來的牧令,想要控制一批本地的胥役,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誠所謂“強龍斗不過地頭蛇”或“清官難逃猾吏手”者是矣。

        當然,讀書人青燈黃卷,寒窗十年,好不容易博得一官半職,不至于無視法律知識,忽略司法經驗,拿烏紗帽和身家性命作賭注。因為一旦作出“刑名錯違”的裁判,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故爾,或出仕之前,或為官之后,牧令皆會花些時間和精力,研讀律例、行政指南與判牘匯編,以期勝任司法工作,避免冤假錯案。也因此,清代涌現(xiàn)出了數量眾多、流播廣泛的被稱為“官箴書”的吏學指南。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州縣衙門的行政和司法的工作指南,用以滿足牧令處理日常工作的需要。另外,有些牧令亦很重視聽訟折獄。例如汪輝祖就說:“月三旬,旬十日,以七日聽訟,以二日手辦詳稿,校賦之日亦兼聽訟。聽訟,官固不敢怠也。”29梁文生、李雅旺校注:《病榻夢痕錄·雙節(jié)堂庸訓·吳中判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頁。足見,司法工作占用了牧令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果真如此,那么牧令實際上就成了“專職”的司法官員,其他庶務反而成了余事??蓡栴}是,究竟又有多少牧令能夠勤于司法實踐呢?就不得而知了。從筆者寓目的清代史料來看,這不可能是常態(tài)。就學術角度而言,目前尚未見到關于這一方面的具有實證意義的充分研究,惟有留待將來再作檢討。

        綜上所述,就宏觀的制度語境而言,除了少數精明能干,勤于聽訟,老于案牘的州縣牧令之外,在通常情況下,牧令要想消減和克服冤獄的產生,恐怕是比較困難的。這意味著,司法機構的專門化,司法官員的專業(yè)化,可以說是消減冤獄的一個條件。

        四、清代冤獄的微觀原因

        從清代冤案發(fā)生的具體情況來看,以下原因同樣值得關注:

        其一,因被告本人不愿意吐露真相而導致冤案。清末著名的“春阿氏誤殺親夫案”,即是一例。丈夫春英半夜在睡夢中被殺,當時只有妻子春阿氏在現(xiàn)場,并且還有“投缸”自殺的奇怪舉動。因此,春阿氏就成了嫌疑犯。在本案審理過程中,春阿氏為了保護青梅竹馬的情人聶玉吉,自始至終不愿意吐露真情。司法官員不得已而根據律例將本案當作疑案,以待抓捕兇犯之后“質訊”結案。結果卻很不幸,春阿氏在待質期間瘐斃了。雖然“待質候審”乃是清代律例之規(guī)定,春阿氏之瘐斃也屬意外;不過最終還是難逃一死,可謂死得冤枉。30參見徐忠明:《辦成疑案:對春阿氏殺夫案的新文化史分析》,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3期。實際上,流傳廣泛的、家喻戶曉的竇娥之冤死,亦屬這種情形。具體來說,如果竇娥能夠如實供出蔡婆婆與張驢兒意欲結親的關系,那么,對于本案的審理或許就會出現(xiàn)轉機,這起冤獄或許可以避免。31參見蘇力:《竇娥的悲劇——傳統(tǒng)司法中的證據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不過,這將影響關漢卿寫作《竇娥冤》的意圖。當然,讀者可能要說,被告寧肯領受冤獄之苦情,而不愿意吐露案件之真情,恐怕沒有普遍意義。信然!但是,在理解冤獄發(fā)生的原因時,我們也不能完全無視這種非常鮮見,可謂特殊的導致冤獄的原因。如果從清代中國律例維護的身份倫理與“容隱”制度的特殊語境來考察,那么,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推論:為了保護被容隱者的特殊利益,嫌疑犯或容隱者就完全有可能在即使蒙受冤獄的情況下,也不愿意吐露案件事實真相的情形,就并非是鮮見的導致冤獄的原因。

        其二,因輕信證人證言而釀成冤獄。光緒年間的“江寧三牌樓案”,可謂例證。由于承審官員營務處洪汝奎輕信了候補緝捕委員胡金傳和小販方小庚的證言,遂將僧人紹宗、火夫張克友、屠戶曲學如當作疑犯,最終冤殺了紹宗與曲學如,從而制造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冤獄。32參見杜金:《冤獄與平反:清末江寧三牌樓案鉤沉》,載(臺灣)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編:《法制史研究》2013年第24期。實際上,在這種“輕信證人證言”的背后,尚有邀功心切的利益驅動。再如,在宋代著名的話本小說《錯斬崔寧》中,承審官員同樣被指責為輕信證人,因未能悉心聽審而導致冤獄。33參見徐忠明:《從話本〈錯斬崔寧〉看中國古代司法》,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2期。與現(xiàn)代司法實踐相比,在清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由于偵破案件的技術手段的制約而特別依賴證人提供的線索來偵破案件、獲取證據,并且作出裁決的概率顯然要高得多。

        其三,因尸傷檢驗技術落后、仵作草率馬虎而造成冤獄。轟動朝野的晚清“楊乃武小白菜案”,即是著名的例證。關于小白菜的丈夫葛品連的死因,在檢驗尸體時,由于仵作草率馬虎,從而將葛品連認定為砒霜中毒致死。這起冤案,與尸體檢驗技術的相對落后有著莫大關系。34參見[美]Alford,WilliamP.“OfArsenicandOldLaws:LookingAnewatCriminalJusticeinLateImperialChina.”CaliforniaLawReview,1984,72(6),1180-1256。王策來:《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真情披露》,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鄭定、楊昂:《不可能的任務:晚清冤獄之淵藪》,載《法學家》2005年第2期;徐忠明、杜金:《楊乃武冤案的平反背后:社會文化考察》,收入氏著《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4—86頁;陸永棣:《1877帝國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獄中的楊乃武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又如,乾隆年間的“許氏殺夫案”,同樣是因為仵作在檢驗砒霜中毒致死時不能作出明確的判斷,刑部在審核致死原因時也未能給出明確的結論,從而只能以“疑案”來了結案件的例證。35徐忠明、杜金:《超越合理懷疑:一起清代命案的司法理想》,收入前揭《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第1—43頁。按照清律,許氏應該凌遲處死,但是,由于證據存在疑點而被判斬刑。再如,小說《錯斬崔寧》和戲曲《十五貫》描寫的冤案,同樣與司法檢驗技術落后有關。

        其四,因衙役胥吏受賄腐敗、教唆串供而制造冤案。檢閱清代史料,關于胥吏、衙役貪污腐敗、敲詐勒索、欺壓百姓的惡行,可謂不勝枚舉。原因在于,這些在衙門處理文書、奔走勞作的胥役,魚龍混雜、品格低下,或以父子相承,或以銀子頂缺,抑且薪資菲薄,甚至“枵腹從公”,是以,他們在介入司法活動時往往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光緒年間河南省鎮(zhèn)平縣的“王樹汶臨刑呼冤案”,乃是例證。衙役劉學汰兄弟拘捕劫犯胡體洝之后,因收受賄賂而最終釋放了案犯;為了找人頂缸,就拿王樹汶來充數。其間,尚有串供和竄改卷宗之類的暗箱操作,衙役、胥吏、幕友和知縣馬翥皆參與了作弊,冀以坐實王樹汶的死罪。36參見徐忠明:《晚清河南王樹汶案的黑幕與平反》,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年第2期。

        其五,因刑訊逼供而釀成冤獄。前述三牌樓案、楊乃武案、王樹汶案,均有刑訊逼供的記載。在清代律例中,盡管刑訊屬于合法的審訊手段,但是一旦運用過當,勢必釀成冤抑枉濫。西諺“嚴刑之下,能忍痛者不吐實,而不能忍痛者吐不實。”37引據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3頁。這意味著,刑訊逼供乃是導致冤獄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外皆然。面對花樣百出的刑訊,為了擺脫眼前的肉體痛苦和精神折磨,被告惟有“招了再說”。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即“屈打成招”之謂也。深究起來,刑訊逼供或許不能被說成是冤獄產生的深層(真正)原因。這是因為,導致司法官員采取刑訊手段逼取被告口供的乃是其他理由,諸如因收受賄賂、官場請托而偏袒舞弊,因審限壓力而急于定讞,因承審官員性情急躁殘暴而不能耐心聽審,等等。更具普遍意義的原因,則無疑是“口供主義”的證據制度。38前揭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收入前揭《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第10—11頁。在清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倘若沒有被告的口供,即便其他證據已經充分確鑿,承審官員也往往不能定讞;故爾,為了獲取口供,那就必須采取刑訊逼供的手段。就此而言,刑訊逼供只不過是導致冤獄產生的一種手段而已。

        實際上,在清代中國的司法場域,導致冤獄的原因遠不止這一些。例如,(1)過于繁瑣嚴苛的司法責任,也有可能促使司法官員明知案件有錯、被告蒙冤,卻不愿意及時改正,反而將錯就錯,一意孤行,把冤假錯案坐實坐死,以成鐵案,冀以規(guī)避司法責任。(2)刻意強調“獄貴初情”的司法操作經驗,同樣會使上級官員過于依賴州縣牧令的初審供詞,而不愿意費心審理,并且隨時糾正錯案。這樣一來,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牧令就會采取“固執(zhí)己見”的態(tài)度;而其結果,則使審轉程序的形式化、文牘化與空洞化,遂致這一程序喪失對于牧令聽訟折獄的監(jiān)控功能。(3)清代官場中盛行的網絡關系與庇護關系,也會導致冤案的產生,王樹汶案和楊乃武案,皆有這樣的情形。(4)嚴格的司法程限,固然具有提高司法效率上的合理考量,但是,過于機械的程限管理和逾限責任,將會迫使司法官員急于求成,以致草率定讞,造成冤假錯案。在一定程度上,嚴格的司法程限與“慎刑”理念也會產生某種緊張。所謂“慎刑”,除了要求承審官員采取謹慎的司法態(tài)度以外,尚蘊含著“從容”審斷案件的旨趣;而“從容”審斷案件,則必須給司法官員足夠的時間。否則,“慎刑”兩字必將落空。換言之,一旦司法官員受到了來自“審限”的壓力,難免出現(xiàn)馬虎將事、忙中出錯的后果。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里,我們就不再繼續(xù)羅列和分析了。

        結語

        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確保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和專業(yè)化,既是防止冤獄產生的重要機制,也是落實司法責任的根本保障。支撐這一制度良好運作的基礎,則是切實保障被告的訴訟權利與基本人權。設置合理的訴訟程序、訴訟程限以及司法責任,提供司法官員能夠從容聽審和獨立決策的制度基礎;否則,如果對于司法官員的限制過于繁瑣苛細,反而有可能使他們產生規(guī)避司法責任的動機,并將冤假錯案坐實做死。因為,任何制度皆有正效果,亦有負效果;惟有設計合理,并使制度之間的關系平衡得當,方能產生預期的制度效果,才能有效消減或避免冤獄的產生,最終實現(xiàn)司法正義的理想。

        其次,即使形成了良好的司法理念,制定了合理的司法制度,規(guī)定了明確嚴格的司法責任,倘若沒有合格(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品格)的司法官員來持守、操作與遵循,同樣難以避免或消減冤獄的產生。就司法的制度設計與運作實踐而言,我們不能過于相信,甚至依賴司法官員的道德人品,設計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批評的“以道德之長,補技術之短”39黃仁宇說:“海瑞的一生經歷,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其結果是,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氏著《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5頁。的制度安排。但是,孟子那句“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40《孟子·離婁上》。的名言,既可以用作評論清代中國司法實踐的標準,亦可以用作司法官員秉遵的箴言,值得我們記取。要之,如何在司法制度與司法官員的人品道德之間取得平衡,乃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最后,清代中國的司法制度,賦予了司法官員過多的道德、政治與社會的內涵,以致將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41前揭《論語·顏淵》。作為司法官員必須恪守的信條。42實際上,在當下中國,渲染了“案結事了”的司法效果,與孔子“聽訟,吾猶人也,也必使無訟乎”可謂異曲同工。換言之,司法裁決不僅要在法律上有依據,而且要在社會中有所認同。所謂“案結”,是指對于糾紛給出具有法律依據的裁決;而所謂“事了”,則是指把與糾紛相關的社會問題一并解決,從而修復被糾紛擾亂了的社會秩序。就此而言,糾紛解決指向的不單單是糾紛本身,而且還指向了糾紛鑲嵌其間的社會網絡。進一步說,司法效果不僅是指案件的法律解決,而且是指兩造矛盾乃至社會問題的擺平理順。在這種價值目標的指引下,司法官員很難把案件從社會秩序中切割出來,進行就事論事的審理。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曾經批評帝制中國的官員具有“非切事性”43參見[德]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III·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頁。的弊病,于此可獲一證。另外,還將法律與道德情感混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司法官員給出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律例適用準確的裁決,兩造也未必能夠“口服心服”。這樣一來,他們對于“冤抑”的感受也就消除不了,從而不惜越訴上控,乃至京控叩閽,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意味著,清代的冤獄,除了官府枉法裁判導致的結果,還包括了兩造不滿引起的所謂“冤獄”。說到底,撫平因兩造不滿而引起的所謂“冤獄”,也是清代司法官員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律例司法案件
        一起放火案件的調查:火災案件中的“神秘來電”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36
        19世紀4部《大清律例》法文譯本譯者序言
        南大法學(2021年5期)2021-04-19 12:26:40
        制定法解釋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權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28
        “左腳丟鞋”案件
        學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 09:03:04
        司法所悉心調解 墊付款有了著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謬
        《大清律例》 在香港一直用到1972年
        今日文摘(2018年13期)2018-07-19 03:04:46
        清朝滅亡后《大清律例》竟然還用了70年
        文史博覽(2018年2期)2018-03-20 03:38:31
        從俗從宜,各安其習——《理藩院則例》對《大清律例》刑罰規(guī)定之變通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5:51
        HD Monitor在泉廈高速拋灑物案件中的應用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av熟女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国产在线h视频|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人与人性恔配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青青草视频华人绿色在线|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国产|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无VIP| 五月激情在线视频观看|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专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国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日本蜜臀|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 高潮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对白国语对白|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黄色一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a级福利毛片|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av影片|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亚洲va精品va国产va| 午夜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