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錄后序》是李清照為其亡夫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一書寫的跋。《金石錄》是一部關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學術著作,書中記錄了李清照和趙明誠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金石拓片2000種,包括目錄10卷、辨證20卷、跋102篇,傾注了他們的畢生心血。因趙明誠生前已寫了書的序文,列于書首,李清照在整理出版這部書時,就寫了這篇“序”附于書后,故稱“后序”,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跋。李清照作這篇“后序”時,丈夫已經逝世了6年整。無情病患讓恩愛相守的夫妻陰陽兩隔,朝廷的軟弱無能讓百姓遭遇戰(zhàn)亂,加上個人生活的厄運連連……一個出生書香門第,有著幸福家庭,且才貌雙全的優(yōu)雅女子,成年后嫁于門當戶對人家,與夢中情人朝暮相守,卻不料在她依然沉浸在夫妻恩愛、甜蜜的日子里,突然遭遇了骨肉分離、國家危亡、百姓逃難的厄運……百感交集,情不能禁,由此一氣呵成,寫下了這篇被后人譽為“一片冰心萬古情”的名篇《金石錄后序》。
《金石錄后序》是一篇傳記散文,全文介紹了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及成書過程,回憶了他們婚后34年間的憂患得失。敘述婉轉曲折,記事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既像一個當事者在給讀者娓娓道來的她的一段曾經的歷史,更是李清照在向亡夫數(shù)落他們曾經的朝朝暮暮、離散悲愁。這篇風格清新、詞采俊逸的佳作,最大的特點在一個“真”字。李清照把她對丈夫真摯而深婉的感情,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筆中。歡欣時,讀者會重溫起她的“金尊倒,拼了盡燭,不管黃昏”(李清照《慶清朝》);悲切時,那一幕“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保ɡ钋逭铡堵暵暵罚┻€真讓人“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所以,《金石錄后序》也是李清照這位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獨步千古的杰出女性一生情感與創(chuàng)作變化的藍本。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靖康之變”成為她生活的轉折點,也是她情感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迥然分野。北宋時期養(yǎng)尊處優(yōu),上層社會的優(yōu)雅、家庭環(huán)境的溫馨、伉儷之間的諧契,使她的生活充滿了甜美。這時期作品多呈歡快主調,偶有幽怨,也是一種"甜蜜的憂郁"。南渡之后,厄運不斷,顛沛流離,懷鄉(xiāng)思人,家國命運成為主題。自此,詩詞洋溢著濃重的凄苦與哀傷。尤其金人入侵,高宗南逃之后,國破家亡的生活,讓她這位曾經僅滿足于閨房一隅,對夫妻恩愛有著極高浪漫主義情懷的理想婚姻追求者,不得不感嘆于朝政的無能,而發(fā)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絕唱?!督鹗浐笮颉匪?,正好是體現(xiàn)她情感和創(chuàng)作變化的三個最關鍵時期。即“最美愛情”、“夫妻離別”、“生命南渡”。
最美愛情: 說不盡,無窮好
宋室南遷前,雖然也有北宋黨爭對家庭的影響,但李清照的生活基本上還比較恬淡、閑適。這時的創(chuàng)作大多流連于少女的朦朧懷春之心,或者夫妻間的卿卿我我。幼年大部分時間,她是在風景如畫的家鄉(xiāng)歷城渡過。大約五六歲時,父親李格非做了京官,便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那時候雖然北宋統(tǒng)治階級享樂成風,但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李清照不僅可以劃船嬉戲于藕花深處,還可以跟著家人到街頭賞花燈,看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也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因此,創(chuàng)作上,她這時的詞大多顯得清純、恬淡,甚至還有一點點小資的情調。比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保ā度鐗袅睢罚┻@里,溪亭、日暮、藕花、鷗鷺、常記、沉醉、興盡、驚起、歸路、回舟、誤入、爭渡……動靜結合、聲畫合一,情景相諧,好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美景圖!此情此景,都是浪漫。再如《雙調憶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弊运斡衲且痪洹氨眨镏疄闅庖病眴柺酪詠?,從唐朝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到宋代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以及李清照自己的名句“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似乎文人筆下的秋景,總透著一股蕭瑟悲涼之氣。但在這首詞中,李清照的筆下既無“黃花”的惆悵,也無“梧桐”的寂寞,卻是以清新舒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秋之神韻。
本來,“秋已暮”、“荷葉老”,“蓮子已成”,“紅稀香少”,該是給人陡增些悵惘或感傷,但這里,“詞人已將自己純真的情感、青春的活力注入了眼前的秋景,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從而也就使得整首詞達到了人景相親、物我兩忘、心交神會之境。 ”
正因為出生在這樣一個生活無憂的家庭里,隨著年歲的增長,便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一份“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莫名感傷。這種淡淡的、朦朧的感傷,表面看是傷春、惜春之愁,實則卻是欲說還休的少女懷春情愫。盡管在他人看來,也許還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比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如果這還只是寫詞人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曲折委婉地表達她的惜花傷春之情,那么,在《點絳唇》中,那份隱隱懷春之情已然躍然紙上:“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痹~中雖未正面點明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詞人“和羞走”三字,卻足以印證,他肯定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美少年。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句,以極傳神凝練之筆,特寫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而這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就是李清照本人。她既是一個熟讀詩文的大家閨秀,更是一個傷春、懷春的小女子。
李清照這一類的詞大多寫于十六七歲,主要以《浣溪沙》一組《浣溪沙·默許杯深琥珀濃》《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為代表。當然,這些在《金石錄后序》中并沒有直接寫出來,而是隱含在作者對婚后幸福和諧生活的盡情鋪敘中。個人以為,這也正是作者這篇傳記體散文結構處理上的精妙之處,即表面看是著重落筆于伉儷嘔心收藏金石之上,卻處處透射出作者坎坷一生的喜怒哀樂以及時局的動蕩顛簸。
李清照18歲時,與門當戶對的太學生趙明誠結婚?;楹髢扇饲橥兑夂?,一同研究金石書畫,“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笨芍^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盡管當時兩家都是寒族,家境并不十分殷實,但生活無比甜蜜。這時的李清照也把自己整個身心放在了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丈夫趙明誠更是嗜金石如命:“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p>
縱觀李清照一生,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在汴梁相守的日子最為滿足,也最為幸福。這時期,她的心情仿佛又回到了“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薄八馍缴c人親,說不盡,無窮好?!钡纳倥畷r代:“東城邊,南陌上,正日烘池館,競走香輪。綺筵散日,誰人可繼芳塵。更好明光宮殿,幾枝先近日邊勻。金尊倒,拚了盡燭,不管黃昏?!保ā稇c清朝》)牡丹盛開時,明光宮苑處,一對恩愛夫妻從早到晚對花傾觴,直到秉燭仍舊興致不減。這首詞借暮春三月牡丹之嬌艷,點出賞花人的喜悅心境。志趣相投,正是當年那位傷春少女獨守深閨之際所期待的。如今成為現(xiàn)實,也算得上是成就了一場最美婚姻。李清照是幸運的,因為她的丈夫不僅是她心目中早就傾慕的人,也是和他有著同樣歡樂、同樣志趣的人。而這樣的丈夫,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愛人。狹隘一點說,丈夫或者妻子,并不見得就是真正的愛人,尤其是那些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牽線搭橋而成為眷侶的,更是如此。比如,同樣是文人,李清照父親李格非的老師蘇東坡與他的前妻王弗生前也算感情深厚,當王弗去世10周年時,這位大文豪為悼念亡妻,專門寫了一首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比绻麖倪@首詞上看,蘇東坡確實很愛王弗。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讓人感動得無語凝噎。但是在生活中,蘇東坡并不會讓妻子王弗參與自己的文化生活。夜幕降臨之際,月上柳梢頭,月光皎潔,月色很好,蘇東坡想去赤壁玩,但他卻沒帶妻子去,而是回家跟妻子要了魚酒喝,然后和朋友一起去玩了。可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卻始終都是形影不離。他們夫妻不僅非常相愛,而且他們還有共同的興趣,可以一起討論許多有趣的問題。他們彼此之間的成就,自然少不了相互的鼓勵與提攜?!督鹗浐笮颉分谢仡櫡蚱迋z移居青州鄉(xiāng)下的那10年里,盡管丈夫接連做過兩任太守,期間也難免有過短暫小別。但相聚的日子里,兩人總是陶醉于共同的志趣里其樂無窮:每獲一書,即共同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對比李清照與趙明誠之間的快樂游戲,蘇東坡與王弗的“十年生死兩茫?!弊匀灰仓荒苁恰跋嘈我娮尽绷恕?/p>
金石搜集上是夫唱婦隨,詞的創(chuàng)作上更是彼此追隨,互相砥礪,以致技法日臻成熟。有一年重陽節(jié),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任職的丈夫。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才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壁w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李清照和趙明誠,真可謂“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回顧最美婚姻的那一段婚后相守,沉浸于金石相猜之樂的日子,也難怪,李清照會在《金石錄后序》中嘆一句“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了。這個時期,李清照的婚姻是美滿的、幸福的,其程度或者也可以用胡適的話來說,即“他們的美滿幸福使讀者妒羨。”或者還可以說,是讓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所有少婦妒羨的。如此說的依據(jù),不僅來自李清照的生活,更來自她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的率真坦誠。有一首詞牌名叫《丑奴兒》的詞,傳說為李清照婚后第二天所作:“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毕蛲磔p雨,暑熱之氣頓消。女子一支箏曲才罷,又在菱花鏡前輕施淡妝。對鏡卸去重紗,薄如蟬翼的輕衫里,冰肌玉膚若隱若現(xiàn)。她皓腕凝脂,體香芬芳,眉目傳情,嗔笑著對那良人說道:今晚的枕簟一定很涼爽。這首詞自豪而幸福地講述了李清照與丈夫這對恩愛夫妻之間的纏綿之情。且不論是不是作者婚后第二天所作,但就其內容之細膩,情感之投入,用詞之坦率,就足以讓人為之嘆服,羨慕。李清照創(chuàng)作上的率真一直為人所稱道。胡適曾說:“中國女子在文學史上占最高地位的自然要算李易安,易安何以能占這樣高的地位呢?因為她肯說老實話,敢寫她的生活?!?/p>
其實,李清照的這首詞,與她的《減字木蘭花》一樣,是特定時期、特定環(huán)境、特定心情之下的作品,既不能說含蓄蘊藉,也不能說淫艷輕薄,倒是初為人婦的風情萬種、嬌態(tài)可人、風韻卓然之體現(xiàn),是易安詞中一道明麗而清奇的風景。如果缺少這樣的詞作,就無法全面展示李清照的個性魅力,也無從解讀她的“婉約中偶有豪放,蘊藉中時有直白,奇瑰中間有俗俚,沉郁中亦有輕巧”之別樣詞風。
作為傳記體散文的序,《金石錄后序》行文的最大特點便是一個“真”字。這個“真”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對事實的敘述和對細節(jié)的精心用筆上。比如,文中說到兩人對金石稀罕之作的渴求時,這樣寫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20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20萬塊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薄傲粜潘抻嫙o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19個字將夫妻倆對那幅《牡丹圖》的愛之深,得之切,失之痛描繪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讀來不禁唏噓,為之悵然。
再如:“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看到這里,讀者恐怕既要為趙明誠愛金石到如此癡迷地步而費解,也會為李清照對自己的這位迂腐丈夫是如此寬容,并也是如此癡迷之追隨感到可愛與可嘆了。這真的是一對“彼此心意相通,目往神授”的最美夫妻。而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更加凸顯出了作者對夫妻曾經的志趣相投生活的美好懷念。如此,才有了作者后面的《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美好的相守總是短暫。李清照和趙明誠盡管期待著“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然而,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恩愛鴛鴦很快就被拆散。從此,兩人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直至最終陰陽兩隔。
夫妻離別:且戀戀,且悵悵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寇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睆摹督鹗浐笮颉分械倪@一段開始,李清照的生活完全由不得自己了?!扒覒賾伲覑潗潯辈粌H僅是對盈箱溢篋的書籍字畫及古器的留戀,也是她對夫妻恩愛生活乃至家國命運的惆悵。
因為出自名門,李清照的前半生應該算是享盡了親情的呵護和愛情的滋潤,父輩的熏陶,也使他的才氣辭章出類拔萃,聲名遠播,連飽讀詩書的趙明誠也難以望其項背。但她的后半生卻歷盡磨難,在戰(zhàn)亂中顛沛流離、痛失愛偶,后來再婚又離異,長久忍受著身心的巨大痛苦,煎熬著一份難耐的寂寞。當然,也成就了她那千古流傳的《漱玉詞》。出人意料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的纖纖弱女,當生活的離亂紛至沓來,她的筆下也出現(xiàn)了令眾多須眉汗顏的《夏日絕句》一類氣壯山河的詩詞:“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弊肿纸鹗?,擲地有聲。比起她前期的清麗華美和后期的凄清哀婉,堪稱風格迥異。
1127年,金人一舉攻破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一起流落江南。漂流異地,多年千方百計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卻喪失殆盡。更重要的是,一對出身名門、青少年時整日無憂的恩愛夫妻,從此,無論是生活境遇,還是情感世界,都連同一個風雨飄搖中的國家一起,急劇走上了下坡路。后來,金人鐵蹄繼續(xù)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逐步自毀長城。不久,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趙明誠為什么會做出縋城逃跑這種喪失氣節(jié)的事呢?是貪生怕死,還是太過留戀與才貌雙全的愛妻一起度過的那種夫唱婦隨的美好生活呢?筆者以為,當兼而有之,畢竟他們愛得太深太深。
1128年,夫妻倆隨難民一起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至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lián)翩。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那首《夏日絕句》。站在她身后的趙明誠聽后羞愧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
當然,對于發(fā)生在丈夫身上的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時過境遷之后,李清照在寫《金石錄后序》時,采取的是隱忍的態(tài)度,即故意回避。畢竟故人已去,更何況她也許后來也已經能夠體諒得出丈夫一念之差時,那種對愛妻難以割舍的糾結心情,以及事后他深深的內疚與懺悔。因此,不僅沒有寫,相反,《金石錄后序》在這里還用濃墨重點回顧了自己與丈夫訣別前的幾處細節(jié):
“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
從以上李清照焦急與難過中的“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到趙明誠毅然而然中的“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讀者完全能體會得出兩個曾經彼此相依,難以分開的人,面對難以預料的前程之際的別無選擇。讀到這里,似乎也更能想見趙明誠當時的無奈。畢竟,當年建康發(fā)生叛亂時,他已經走錯過一步,并因此而使自己的愛妻蒙受羞愧。這一回,當國家危難,需要他挺身而出到湖州任知州的時候,他不能再因為迷戀自己的“小家”而舍棄“大家”了。因此,只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李清照在這里通過“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幾個連貫性動作和假設性解脫程序的關照,把一個愛書如命的“書癡丈夫”寫得傳神細膩,既讓人看到了趙明誠視書畫古器堪比妻子生命一樣的不舍,也看到了他迂腐中自我選擇的堅定。痛莫痛兮生別離。筆者以為,李清照之所以寫得如此隆重,只怕內心里也有為丈夫當年縋城逃跑這種喪失氣節(jié)的選擇,作平反昭雪或者補充說明的意味。
詩詞創(chuàng)作上,如果說,在京城汴梁包括新婚前后及屏居青州時期,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清純、恬淡,甚至還有一點點惜春、傷春和小資情調的憂愁,那么,從趙明誠接任官職,夫妻聚少離多,到后來雙雙離開汴梁,生活漂泊無著,這個時期的詩詞題材基本上是懷人思鄉(xiāng),離情別緒成為主調。李清照真地愁了:“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保ā而P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趙明誠離家遠游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再如《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请x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全詞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
這一類詞中的代表,當屬《一剪梅》和《醉花陰》,前者以一個“獨”字統(tǒng)領全詞,殘荷、孤舟、長雁、冷月、高樓,多重意象構成了愁得化不開的情懷,主人公孤獨寂寞如在眼前。后者聚焦一個“愁”字。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霧是迷霧,茜紗窗前,夜涼如水,夕陽西下,疏籬隱隱約約,菊花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一縷又一縷,亂了獨酌女子的心緒。風兒輕輕卷起珠簾,仿佛撩開一簾心事,一個女人就在這樣的景致中醞釀著自己的感情。這是思夫的李清照,兩首詞堪稱同期雙壁。即同時寫于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的那段日子,同樣是通過悲秋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而且同時也都是流傳最廣、評論最多、影響最大的名篇佳作。
生命的南渡:載不動,許多愁
趙明誠的死,對李清照而言,可謂愛的大廈突然來襲,轟然坍塌。一個原本守著丈夫、吟詩品茗,讀書賞景的名門閨秀,突然之間就成了頂梁柱。先是故土難留,繼之故人已去。此時此刻,一聲“葬畢,余無所之”,表達了詞人對先夫的無限思念,和對未來的無比憂慮。而這個讓她擔憂的未來,并沒有容她去仔細思考,去做出選擇,就已經不期而遇了。
從此,李清照再也沒有幸福過,她的許多傳為絕唱的凄慘詞句,大都是后期所寫。比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寫盡了她晚年的孤獨和凄涼。此時返回頭再讀她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倒覺得那時候的相思之愁實在是太過富貴,太過甜蜜了。所以,南渡之后,李清照的愁,已經不僅是懷鄉(xiāng)思夫,更是一種對家國命運的痛了。當然,和前面對婚前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的省略一樣,這些內容在《金石錄后序》中也沒有直接闡述?!靶颉敝皇墙杼龟愙w明誠死后,自己如何在逃難途中,想盡辦法保存《金石錄》的過程,而順帶展示當時的社會時局:“朝廷已分遣六宮,又傳江東禁渡。時猶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余又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
“序”寫到這里,李清照不厭其煩地介紹了丈夫當初在池陽分別時,交代自己要與命運共存亡的“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長物稱是”逐漸流失,以致最終“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shù)種”的詳細經過。與前文重在寫自己和丈夫的往事不同的是,這一段的行文中,多個數(shù)字、多個人物以及多個事件被她反復提及。數(shù)字方面主要介紹金石數(shù)量的越來越少;人物從親朋好友到朝廷百官以及雞鳴狗盜之徒、勢利鄉(xiāng)鄰之輩和強取豪奪的金兵。十去五六、可五七簏、負五簏去、出十八軸、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shù)種……李清照數(shù)字交代之細,一方面是印證她對丈夫之所愛之物,同樣“愛之如眼珠,愚蠢至此”;另一方面也是她在兌現(xiàn)自己當初岸邊分別時對丈夫的承諾。因此,讀來真像是李清照一字一句地在向自己的丈夫講述她是怎樣一點一點地去實現(xiàn)這個艱難的諾言的。一字一句都表達著她對先夫的思念之切。畢竟這些金石書畫是丈夫的一生所愛,與命運共存亡也是丈夫的托付。對李清照來說,盡量把這些完整地保存下來,其實也是留住了一份深情念想。
為此,南渡途中,李清照先后經歷了朝廷為避金難遣散后宮、金賊攻陷洪州、臺州太守棄城逃跑、皇帝遣散百官、皇帝已逃往四明等事件,以致聽說長江要禁渡而急出大病,由此遭遇了一連串的投靠親友卻丟了行李、雇船運書散為云煙、追隨朝廷、一路艱辛以及遭遇小人構陷、被鄰居暗算等。兵荒馬亂中,一個離開故鄉(xiāng)、失去丈夫、無依無靠卻負荷著先夫太重囑托的弱女子,帶著丈夫視之如命的書畫古玩,一路上隨時都會遭遇哄搶乃至偷盜,她又面臨著一場怎樣的南渡呢?請看序中所記:
“到臺,臺守已遁;之剡,出睦,又棄衣被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
《金石錄后序》對此用了一連串的動詞:到臺、之剡、出睦、棄衣被走黃巖、雇舟入海、奔行朝、從御舟海道之溫、又之越、遂之衢、復赴越、又赴杭、欲赴外庭投進、到越……而偏偏,這些寄托著詞人滿懷希望的動詞,最終都以失望收場——載不動,許多愁。這真的是一場生命的南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痹谠娫~創(chuàng)作上,有人以李清照的這首《武陵春》的詞作為她南渡前后風格變化的標志。這首詞表達的是詞人的故土之思,亡國之悲和凄涼之情。據(jù)說寫于紹興五年(1135年)避難金華之時,全詞用筆率直而又曲折,通篇為日常事、口頭語,言淺意深。“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p>
說到悼亡,《金石錄后序》有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實在讓人不忍卒讀:“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蕓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倍恚}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曾經,每當淘到一本心愛之書,夫妻二人便一同??保沓杉?,題上署名。得到書畫彝鼎,也要把玩一陣,指摘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燒盡一支蠟燭才肯放下。曾經,每天吃完飯,兩人的習慣是在歸來堂喝茶,指著堆積的書卷,說某件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可以找到,猜中的人就算贏了。贏的人先喝茶。于是,猜中者便舉杯大笑,以至于茶都倒到懷里了,反倒喝不到一口。曾經,愿意一輩子都過這樣的日子,永遠地生活在這樣的日子里。雖然窮困患難,可心中的志愿卻從未改變過一絲一毫!
如今,這本《金石錄》還在,但那個與自己舉案齊眉、志同道合的人卻走了。書在人去,昔日多少事,都付風雨中。盡管書上他的手跡還仿佛是剛剛寫上去一樣,但他墓前的樹木已能雙手合抱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這一首傷秋傷情的詞,一字一淚,千言萬語,只能咽泣。人生,有的時候,就是孤獨、疼痛、寂寞的,甚至是空洞的。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正視這樣的現(xiàn)實,一味地逃避。而此時的李清照,并沒有選擇逃避。因此,她看清這些,也未必不是好事。她看清這些,直面這些現(xiàn)實,用心找到自己的內心和靈魂所真正需要的東西,好好地珍惜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憐取眼前人,這才是真正活著所應具備的態(tài)度。
有人說,李清照到了晚年,似乎只有兩件事可做:回憶和銘記?;貞浐驼煞蜈w明誠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還有一件就是銘記他的好。盡管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只有一小段,卻足可以讓他們用來恩愛,用來幸福,用來在李清照的心里,讓一生去牽掛。而對她來說,除了一種滄桑留下了痕跡,剩下的只有無邊無盡的懷念和永無休止的孤獨。但在筆者看來,似乎并非如此。事實上,李清照這個年輕時曾發(fā)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年之后卻一直處在孤獨寂寞中的落難才女,并非是一個屈從于性別,屈從于命運,屈從于封建制度的人。即使在逃難之中,她也時常發(fā)出憂國憂民之嘆。比如她在“雇舟入海,奔行朝”時寫下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本鸵岳寺髁x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盡管不多見,卻看得出南渡以后,隨著“飄流遂與流人伍”,李清照關注社會,關注家國命運的視野和情懷也漸漸開闊起來。
再比如她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边@首詞也是流落江南之后,借景生情,抒發(fā)國破家亡之恨。還有她的悲憤之作《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通篇從醉酒寫鄉(xiāng)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詞中表露的鄉(xiāng)愁因和故國淪喪、流離失所的悲苦結合起來,其中的憂憤更深。
而這樣的情感,其實在《金石錄后序》中也有體現(xiàn)。比如:“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翻譯:唉,當年江陵陷落的時候,梁元帝蕭繹不痛惜國家的滅亡,卻忙著焚毀書畫;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覆滅之時,不悲身死,死后魂魄仍把唐人奪去的書重新奪回。人的一生中最最專著的東西,難道能夠逾越生死而戀戀不忘嗎?)
都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的靈魂,更是一種競爭力。對文化的輕視,或者褻瀆,無異于一種自我的毀滅。所以,李清照在這里對比了蕭繹、楊廣對文化的掠奪之后,而發(fā)出的“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一問,不僅在當時值得深思,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它的價值。
綜上所述, 目睹了國破家亡之后,李清照已然不是一個生活在回憶和銘記中的女子,而是一個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心系天下的有擔當,有豪氣的文人,她“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盡管,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但金兵的橫行肆虐,不僅難消她的家國情懷,相反,更激起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盡管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為幻影。南渡初期的那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更多的是在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可嘆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獨步千古的奇女子,多年的背井離鄉(xiāng),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宋元豐七年(1084),某日,山東鄆州教授李格非家里有了一件大喜事,夫人王氏生了一個白白嫩嫩的女兒,李格非給女兒起名為“清照”。關于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李格非見女兒容顏清麗,于是提筆就寫了“清麗照人”四字,于是,就叫了“清照”。有人說,李格非有一天在游歷山水時,覺得自己的人格就像山間的清泉一樣清廉,而“照”,就是說自己問心無愧,長女自然也就叫了清照。
關于清照名字的這個傳說是否真實,今天看來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叫“清照”的名字在后來將近一千年的歲月里,被無數(shù)的人呼喚了無數(shù)次。相伴隨的,除了有她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聲聲慢》,更有她的那一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夏日絕句》!
作者介紹:
許沁,1995年8月生,大學在讀,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多家報刊發(fā)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走過去,一路繁華》《你好,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