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寒 (人大附中高三 100080)
今年上半年,人大附中音樂劇社排演了音樂劇《花木蘭》,時間長達兩個小時,30多名學生參加演出。這是人大附中第一部完全由學生排演的音樂劇,可以說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人大附中音樂劇社發(fā)起人之一,筆者和同學一道發(fā)動、參與、主導和見證了這部音樂劇誕生的全過程。本文對這部可以評價為“失敗的勝利”的音樂劇,進行了剖析,并淺談在中學生中推廣音樂劇的意義和對策。
筆者對《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各個版本進行了上百遍的觀摩和研究,也實地考察了倫敦西區(qū)劇場,進行過相關理論的學習,對音樂劇的內涵和形式有比較宏觀和微觀的認識。筆者認為,《花木蘭》劇的演出,可以定義為一次“失敗的勝利”。
《花木蘭》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力圖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一個中國傳統(tǒng)故事,是人大附中第一部完全由學生業(yè)余時間發(fā)起、組織和排演的音樂劇,成為學生自發(fā)發(fā)展一個藝術形式的開端。從場地的選擇、經費的投入、人員的選拔,到劇本的撰寫和多次的排練,培養(yǎng)和鍛煉了演出隊伍,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在音樂劇普及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做出了貢獻。
之所以認為雖勝尤敗,主要是因有以下幾點不足:
1.音樂劇形式的不正規(guī)性。校園音樂劇的活動主體雖然是未成年人,但是校園音樂劇既然是音樂劇,就應具備音樂劇的正規(guī)特點。而《花木蘭》劇本尚欠規(guī)范,劇組使用的是迪斯尼電影的劇本,導致歌曲少、對話多,每幕之間無法銜接,更像是話??;由于版權問題,演出只能在校園內部;由于排練投入不足,演出當晚出現(xiàn)不少錯誤和紕漏。
2.人員的不可選擇性。在《花木蘭》劇組選擇參演人員的過程中,全校上千人中有三十多人報名,出于劇組需要,報名者全部被錄用。據(jù)筆者觀察,參演人員中有相關專業(yè)訓練功底和音樂劇研究的不足30%,80%以上的人員沒有欣賞過一部完整的音樂劇。參演人員對音樂劇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全面性,極容易把音樂劇演成業(yè)余小品。加之學生課業(yè)壓力比較沉重,參演人員和組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受到極大的限制。
3.場地、道具的隨意性。音樂劇是一種集唱歌、跳舞、音樂和表演等各種手段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形式,對場地和用具有相當專業(yè)的要求。在《花木蘭》演出中,場地用的普通禮堂,除了有舞臺可供活動外,沒有正規(guī)音樂劇場應有的設施和光效、音效和美術效果。演出用的道具和服裝,基本是就地取材、沒有成本的拉雜拼湊。
活動成功,理念先行?!痘咎m》劇之所以存在諸多遺憾,首先在于理念的推廣的遠不到位。筆者認為,中學校園推廣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在于音樂藝術素養(yǎng)、英語水平的提高,還在于它對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和打造多元校園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音樂劇的推廣,有助于提高音樂藝術素養(yǎng)和英語水平
源于西方的音樂劇,多數(shù)是以英語作為語言載體,只有對英語文化有深入的體驗,才能用英語完美地表達感情。而在切磋劇本和排練過程,對英語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顯的助益。音樂劇作為多維度表現(xiàn)方式,對音樂、審美等藝術能力的提升,也有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和能力
一部完整的音樂劇的組織與排演,需要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工作人員的通力配合。在《花木蘭》劇的整個過程中,以獨生子女為特點的組成人員,磨合過程尤其艱難,人員流失和人員堅守現(xiàn)象并行存在。每一個程序都需要圍繞共同的目標與夢想,保持彼此的尊重、寬容與合作精神。在堅守夢想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或被動地完成一輪對自我和周邊世界關系的更加清晰的思考與認知。這種磨練,有利于今后成熟與從容地開展團隊工作。
(三)有助于打造兼容并蓄的多元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課堂教育所替代不了的重要功能和深遠的教育價值。音樂劇因其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劇目形式的特點,對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推廣兼容并蓄、中西結合的文化熏陶,功不可沒。對人性入木三分的體現(xiàn),對感情淋漓盡致的表達,字正腔圓的唱功表演,恰到好處的音樂烘托和舞蹈動作,提供給中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盛宴,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赴海外接受教育的隊伍逐漸龐大,他們需要國外文化適應,國外形式多樣的劇場文化將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之一;在留學生學成歸國參與國家建設的未來,他們同樣需要祖國和世界文化相結合的文娛活動。無論哪個階段,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綜合性和大眾性等多種特性音樂劇,都將是文化消費、提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音樂劇中的文化精華的展示與推廣,對于中學生已經成為一種必要。如何使音樂劇在中學校園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課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同樣應該以滿足學生的教育渴求為根本。學生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體,同時也是受教育的主體,他們對音樂劇的興趣和激情,催發(fā)了對普及音樂劇和創(chuàng)作音樂劇的渴求。學校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有必要根據(jù)學生的內在需求,予以專業(yè)的指導和良性的引導,開設音樂劇選修課或者選派指導教師,把音樂與舞蹈、文學、美術、歷史、人文地理等等知識與技能教育,融入到對音樂劇的推廣和排練中去,從而完成對學生的良性引導教育。
如同我國乒乓球成績的取得在于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一樣,音樂劇精品的制作,同樣要有扎實的群眾基礎。而群眾基礎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意識地遵循規(guī)律,由淺入深,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推廣音樂劇,從而使得有音樂、舞蹈、英語、美術、組織才能的學生明晰音樂劇的表現(xiàn)形式,對音樂劇的表現(xiàn)形式產生高度的共鳴,組成一個目標一致、素質互補的高效隊伍,也有利于選拔拔尖人才發(fā)揮主要職能。推廣音樂劇的途徑,可以利用傳統(tǒng)方式和新技術、新媒體,在微信朋友圈、公眾賬號、電子媒體和學校報紙、廣告欄上,刊發(fā)音樂劇知識和賞析文章,組織各種活潑多樣的知識競賽,開展音樂劇經典片段的欣賞和排演,以及各種形式的研討會。音樂劇的推廣,可以使學生清楚音樂劇在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從而明晰音樂劇形式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思路,為創(chuàng)作符合我國特色的音樂劇打下堅實的基礎。
整部音樂劇的演出,對客觀條件有很高層次的要求。西方音樂名劇在我國的展演,一直在上海進行,直到最近因為天橋藝術中心的建成,才使得北京開始吸引西方音樂劇展演者的眼球,可見音樂劇場地選擇難度之一斑。中學很難具備演出專業(yè)音樂劇的客觀條件,但是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演出經典片段。在片段演出和研究的基礎上,可以逐步進行整部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和排練,待條件成熟時,去校外專業(yè)劇場進行學生專場的演出,再逐步推廣到中學生音樂劇演出向社會公開演出。在尋求物質保障方面,學生社團和其他音樂劇愛好者,可以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去社會上尋求捐贈機會,籌措寬裕的活動資金,以促進演出條件的專業(yè)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