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鳳(西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730070)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所不能離開的特殊自然環(huán)境,正如巴克爾所說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這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命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景觀設計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人們對景觀的需求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現(xiàn)代人類社會中景觀設計更多的是去滿足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它更像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活動。解讀經典是學習景觀設計的一種非常便捷的學習方式,那么何為經典之作呢?劉濱誼在他的《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一書中就曾提到:經典之作它一定是述說著歷史、反映著文化、表達著思想,體現(xiàn)著規(guī)律甚至是啟迪著人們的心靈。
作為本文要分析的貞觀文化景觀是指位于西安曲江文化新區(qū)大唐不夜城三個主要歷史文化廣場之一,它整體的設計是以唐文化作為主題文化背景,以唐風元素作為主線進行規(guī)劃布局。廣場的選址設立在雁塔南路與芙蓉園西軸線(雁南一路)的交匯點,與大雁塔遙相呼應。主要由西安大劇院、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和曲江太平洋影城正與大雁塔的南北軸線為空間對稱關系的四組文化藝術性建筑組成。不夜城整個廣場的中軸景觀是一條橫貫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觀步行街,分布著各種主題群雕。貞觀文化廣場,是大唐不夜城整體景觀群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曲江新區(qū)總體結構中心的核心。貞觀紀念碑是不夜城的地標性雕塑,由李世民騎馬像及周圍的附屬雕塑組成。碑體正面雕刻“貞觀之治”四字,背面為貞觀政要名錄數(shù)百人,充分的反映了大唐帝國的繁榮盛況。
那么,在設計和規(guī)劃這座宏偉的景觀文化廣場時,設計師是怎么在眾多可選擇性的設計元素面前進行取舍的呢?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唐不夜城的整個文化景觀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精選的一切設計元素都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和最有說服力的經典人物、文化和故事情的再現(xiàn)。在通過精練的節(jié)選之后,設計師根據(jù)所要表達的設計意圖對其進行了重新布局和再次組合。在貞觀文化廣場上,最中央是李世民的騎馬像,周圍由12位吹號者組成的樂隊和重要大臣的群雕像組成。“12”位號角手是只有皇帝出行才會使用的數(shù)字,意氣風發(fā)的12尊吹角像朝著前方鼓吹,通過他們的神情仿佛體會到的他們在通過號角像整個世界傳揚那個時代最為嘹亮的、慷慨激昂的盛唐之音。附庸在皇帝兩側的有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魏征以及重要的軍事重臣等皇帝的智囊團組成,進一步的突顯因著李世民過人的統(tǒng)領智慧,而帶給那個時代的輝煌,我們仿佛聽到了從那個時代的人民群眾中傳出了雷鳴般的掌聲,感受到了他們最為幸福和喜悅的激動內心。
人總受不由自主的要表現(xiàn)自己內心的感受,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它能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所有藝術家的作品只是概括了社會上的活的圖畫。歌德說“不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么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因為不論在復雜的還是簡單的情形下,總是環(huán)境,作為“精神的”氣候的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決定藝術品的種類。因此,藝術的壽命必然和文化一樣長久。群眾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壓力,給藝術家定下一條發(fā)展的路,不是壓制藝術家,就是逼她改弦易轍,因為環(huán)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余的品種。因此,藝術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兩句話概括:或是表現(xiàn)中心人物,或者訴之于中心人物。
整個貞觀廣場中,各色人物的布局都是通過設計者深思熟慮通過對他們真實形象的藝術再現(xiàn),展現(xiàn)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輝煌成績,充分的表現(xiàn)出唐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李世民騎于戰(zhàn)馬之上,昂首挺胸,整體造型不論從哪個角度我們都能感受到他作為唐文化最鮮明的歷史象征性意義,他被尊稱為“天可汗”,這是歷代中國皇帝中唯一的天可汗。整個雕塑群上下空間的層次感布局鮮明,深刻的表現(xiàn)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鮮為人知的封建等級制度。整個景觀雕塑群融會了當時中外多方位的文化的交融和影響,尤以西域文化更為突出,開放的外交政策刺激和豐富了當時國內文化的多樣性。
只有在唐朝那樣一種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下,才創(chuàng)造出了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大唐文明。從心理的角度出發(fā),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唐精神帶來的感官刺激以及通過廣場的整體和局部的布局帶給觀者內心的強大震撼力。通過實體的景觀我們看到的是作為一代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帶領人類進行的一次歷史性的在各個方面的突破和改進,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和觀念的進步和突破,是人類用自身的智慧創(chuàng)造的最為輝煌的歷史成績。
文化是設計的核心,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區(qū)的設計根源,通過對貞觀文化廣場的分析,清晰的看到文化作為載體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大唐不夜城是現(xiàn)代西安的一張世界名片,帶給國人更多的是一種“盛世大唐”的視覺沖擊和“夢回大唐的盛世期待”。貞觀文化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驕傲,是每個國人的自豪,同時是世界的文化財富。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作品,不但要滿足生態(tài)需求,更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這種對精神文化強烈要求是人類對景觀設計的永恒追求。這就要求設計師通過對景觀心理學的再探索,發(fā)掘存在于人們內心深處對理想的生存模式的要求和追求,近而提升設計的整體品質。
景觀設計作為一門以人為本的新的設計學科,就在于它能幫助人類去認識外部世界和自身,它在人類眼前呈現(xiàn)的一切是它能夠被理解或被相信的真實的東西。藝術家往往運用具體的外在形象去表現(xiàn)相對抽象的心理狀態(tài)。一件藝術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觀形式,而藝術家正是通過以人作為媒介的觀賞者身份引起一定的非視覺性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帶給人類更多的的深層次的精神滿足。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更自覺的通過展示文化去陶冶情操,營造更為人性化的現(xiàn)代景觀設計。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目標是人類歷史的最大包容和最高統(tǒng)一?!彼囆g的最高境界不僅是人生的藝術化更是人類生存空間的藝術化。而面對今天飛速變化的世界,人類內心從沒有向以往的任何時代這般需要從民族精神而來的那份特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這樣的時代要求對于從事景觀設計的專業(yè)人員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
[1]約翰·O·西蒙茲,巴里·W·斯塔克著,朱強,俞孔堅等譯.景觀設計學.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10.
[2]劉濱誼.現(xiàn)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
[3]赫伯特·里德著,陳方明、王怡紅譯.藝術與社會.工人出版社,1989.3.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
[5]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