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燕?寧慧芳
〔關(guān)鍵詞〕合理認知;抽象觀念;具體化;層次化
第一次見到他,所有老師都認為這是個白凈秀氣、安靜禮貌的男孩。在咨詢過程中了解到,自升入高三以來,他的成績一次不如一次,對此他很是著急。而他的闡述也由一開始的低頭小聲述說慢慢變得激動起來,在說到自己無法操控自我認知,無法按照“合理認知”來進行思考的時候,他一度氣憤地拍著腿站了起來。在問到他口中的“合理認知”是什么時,他舉例說到自己每次考試前夕和考試過程中都會異常緊張,這個時候,他會以“合理認知”來告誡自己“不用緊張,這不過是一張試卷而已”,或者“我一定可以的,我準備得很好,沒有什么好擔心緊張的”,再或者“這不過是我成長過程中一個再小不過的插曲罷了,完全沒必要這樣在意”。然而這樣不斷積極的自我暗示后,結(jié)果還是一如既往的發(fā)抖,一如往常的大腦一片空白。再如日常學習過程中,他會不自覺地按照“合理認知”來勸誡自己“只要這次做得比上次好,這就是我最大的進步了”,或者“今天的自己能夠比昨天的自己更優(yōu)秀一點,這就是我最好的成長了”,再或者“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凡事和自己比就足夠了”。這樣的自我暗示往往會在考試結(jié)果出來的那一刻崩塌,看到平時沒有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好的時候,他會對自己的不如意產(chǎn)生較大的情緒起伏,從而影響到自己接下來的學習。
通過這個高三男孩,我們可以得知,這樣的情況在當前的中學生身上較為常見。每個人似乎都知道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我該怎么想”,但當這些事情真正發(fā)生的那一刻,在所有的“我該”充斥著整個頭腦的同時,緊隨其后的負性情緒也迎面襲來,擾亂著人們的生活。這個時候,你可能會不由地質(zhì)疑:合理認知失效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強調(diào)合理認知對人發(fā)展的重要性,認為合理的認知和信念是一個人快樂與否的重要條件。在合理情緒療法基本理論——ABC理論中,A 是指誘發(fā)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C是個體相關(guān)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結(jié)果。通常人們以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fā)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個體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對于成長過程中的中學生而言,其已經(jīng)具有了合理認知B,但這樣的合理認知卻沒能如愿引發(fā)學生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反應C。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學生B和C之間的嚴重脫節(jié)。中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除了家庭即為學校,進行的主要活動除了基本的生存活動外即為學習,社會經(jīng)歷相對匱乏。他們腦海中所謂的“合理認知”大多數(shù)是在家長、教師的教育指導下形成的。思想家盧梭認為:“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么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么做。”對于中學生而言,這些所謂的“合理認知”正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存在,只是一些抽象的觀念而已。當遇到各類境況時,這些浮于腦海表面的“合理認知”會告訴他們該如何想,但從未真正指導孩子該怎樣去做。一般來說,從抽象的觀念B到實際的行動C,其間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觀念的具體化與層次化,也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具體認知目標。當觀念太抽象的時候,人在行動上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將觀念具體化、層次化是我們落實觀念指導行動的重要途徑。此外,中學生意志力相對薄弱,他們很難將自己的行為同遠大目標真正聯(lián)系起來,在各種活動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務,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意義;他們往往決心很大,但行動較差,說的和做的相脫離。鑒于此,幫助中學生對抽象觀念(目標)進行具體化、層次化加工尤為重要。
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這些陷入失效的合理認知而不能自拔的孩子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要最終達到知行統(tǒng)一,對抽象觀念的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效的加工方式即為抽象觀念的具體化和層次化。就如目標實現(xiàn)一般,將目標分化細化為幾個子目標,再落實到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來。這里我們以讓學生真正內(nèi)化“今天的自己能夠比昨天的自己更優(yōu)秀一點,這就是我最好的成長了”這一觀念為例進行具體論述。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學生能夠接受這一“合理認知”?,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了東西方先哲們的觀點: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教師、家長想讓孩子真正領(lǐng)會“今天的自己能夠比昨天的自己更優(yōu)秀一點,這就是我最好的成長了”這一觀念,首先必須“以身作則”,即在對孩子評價時,盡可能地將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與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與身邊的同學進行比較。
其次,對這一觀念進行深層次加工——層次化、具體化?!敖裉斓淖约罕茸蛱斓淖约焊鼉?yōu)秀一點”,對于當下的中學生來說,主要包括:“我今天掌握的知識要比昨天多”“我今天解題的效率要比昨天高”“老師給予了我更多更好的反饋”“我今天學習任務完成得比昨天好”……這些具體化的觀念務必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是能夠被學生“觸得到”的觀念。
再次,在將這個觀念具體化后,會發(fā)現(xiàn)有些觀念是可以通過行動來落實和深化的。如“我今天的任務完成得比昨天的好”,這就要求學生能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為自己的學習做一個詳細的計劃,安排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以此來展示自己外在的進步。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安排告知周邊的人,以此來督促自己,防止因意志力薄弱而半途而廢;還可以通過做一個簡單的評分總結(jié)來記錄自己每天的表現(xiàn)。這都是一些可以幫助自己堅持完成任務的小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每天完成任務的喜悅,及長此以往感知到的成長進步,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今天的自己能夠比昨天的自己更優(yōu)秀一點,這就是我最好的成長了”這一觀念帶給自己的快樂,也更能理解這一觀念。
最后,當學生感知到自己無法以合理認知來引導自己而產(chǎn)生負性情緒時,我們還可以做的就是幫助中學生逐漸接納自我,接納自己的負性情緒。具體來看,一是停止否認或逃避自我的負性情緒。要先坦然地承認并且接納自己當前所存在的一切負性情緒。人產(chǎn)生負性情緒是很正常的,它提醒你對現(xiàn)狀要有所警覺,是改變現(xiàn)狀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的成績差而沮喪,他就不會想努力學習;如果一個人不為和別人的矛盾而苦惱,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需要調(diào)整。所以,不必害怕負性情緒,也不必否認或逃避它。慢慢學著接納它,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引起負性情緒的問題。二是避免苛求自己。當認識到不能以合理認知正確調(diào)整自己時,你所需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盡自己的努力,或?qū)で笾С郑瑤椭约杭毣J知目標,逐步落實,從而在逐步落實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太原,030006)
編輯/丁 堯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