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華(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草碾小學066500)
淺談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
滕玉華(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草碾小學066500)
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語文,因此,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師更要帶領(lǐng)學生從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知識指導生活,讓生活中充滿語文的氣息。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一本本的好書中,我們可以看清社會百態(tài),感受到詩情畫意。而且,看書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期刊和雜志,因為里面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而且,學生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抄寫在采蜜小本上。這樣,學生既學會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開闊了視野,形成了讀書的習慣和思維,養(yǎng)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么我決不當國王。我寧愿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愿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p>
電腦的運用,軟件的開發(fā),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因特網(wǎng)的興起,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信息資源。以往聽廣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種情況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學生聯(lián)想主持人的表情、動作和語言。有些電臺播放的歌詞非常優(yōu)美,就像一首首的現(xiàn)代詩一樣。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抄錄下來,并反復地記憶背誦一下,就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另外,有的電臺還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說。當這些文章配著動聽的音樂以聲音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耳邊的時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場聽覺大宴。
比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養(yǎng)花》時,我把中央電視臺“藝術(shù)與人生”欄目搬進了語文課堂,獲得了成功。我是這樣做的:教室內(nèi)移開講臺,模擬中央臺布置。任選4名準備好的“老舍先生”,他們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臺。教師任主持人,臺下學生都是觀眾和記者。就課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養(yǎng)花、如何愛花的這些主題,教師、學生和“老舍先生”進行了良好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像朋友一樣平等對話,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去參與學習、參與實踐。當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時,教師及時精妙地加以點撥。師生在交流中對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nèi)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在交流中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語文是一門需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踐的學科,我們說話其實就是語文在生活中的呈現(xiàn)。當我們聽了一個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敘述給小伙伴們聽;當我們放學回家后,把一天的見聞感受告訴父母;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邊走邊描述一下環(huán)境的變化;當我們跟父母去菜市場,與小商販討價還價,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表現(xiàn)。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生活閱歷豐富的老人,他們經(jīng)歷過很多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傾聽他們的故事也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過程。在傾聽中,我們可以聽到許多奇聞軼事或者民間俗語。這些鮮活生動的語言恰恰是我們平時語文課堂上所缺乏的。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和笑話等。這些古老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如謎語這一形式。猜謎語其實是一種文字游戲,謎語有謎面和謎底兩個部分,一個字、一個動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過謎面的形式來形容出來,然后人們根據(jù)提示來猜出謎底。有些漢字的謎面,讀起來生動有趣、概括能力強,當我們猜出謎底之后,就會非常輕松、愉悅地就記住了這個漢字的特點。當然,有的謎面概括的知識就更豐富了,如有的是對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對人物特點的概括。這樣的謎語,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豐富了他們的語文知識。在猜謎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要求學生自己以班內(nèi)同學的名字為謎底設計幾則謎語。學生熱情高漲,一則則精彩的謎面被設計出來。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風(施青峰)”“結(jié)婚——成親(程欽)”……總之,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語文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語文學習應該是把已有的語文知識投入生活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發(fā)展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不僅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踐語文知識。
(一)生活中需要語文知識來進行點綴
在語文課上,學生都學過擬人、比喻這些修辭手法。對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活學活用,運用這些修辭給班級書寫文明用語,為校園樹立新風。于是,“小草在成長,請勿打擾”“不要弄臟小草的綠裙子”“悄悄地來,悄悄地去”“你給我愛心,我奉獻綠蔭”等一條條充滿童真童趣、樸實無華的警示語從他們的大腦中迸發(fā)而出?!爱a(chǎn)品”一旦為生活采用,學生就能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的用處非常大,從而使他們有更大的興趣去學習語文。
(二)探索社會生活中的神秘地帶
我們都是一個個普通的社會成員。對學生來說,社會上有很多他們想觸及的“神秘地帶”,比如,城市水資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衛(wèi)星是怎么發(fā)射到太空的呀?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好奇心,帶領(lǐng)學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會中考察研究,并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運用實物實地考察法、文獻資料論證法與合理想象、推理法寫出科技小論文或考察報告。
(三)糾正社會生活中的語文“病癥”
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甚至錯誤使用語言文字的現(xiàn)象,對語文教學有一定負面影響。與其“嚴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語文課上,我經(jīng)常向?qū)W生灌輸一種意識:人人爭當語言文字小醫(yī)生,為規(guī)范語言文字的使用做貢獻。于是,學生經(jīng)常能從店牌、廣告牌、電視字幕、報刊雜志中找出錯別字、病句,從家長、教師、同學、節(jié)目主持人的話語中找出不規(guī)范的、錯誤的表達。
變大社會為小課堂,讓學生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這樣,一個“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就產(chǎn)生了。
總之,語言來源于人類勞動,也是人類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通過關(guān)注學生生活世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來學習語言,著眼于他們看到乃至體驗到的真實的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和在社會生活中實踐語文,從而讓語文教學滲透生活,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在語文學習中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以人為本理念。雖然,我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也取得了較好效果,但仍有許多環(huán)節(jié)需要繼續(xù)去探索,從而讓語文與生活結(jié)伴同行,讓語文因生活而精彩,讓生活因語文而輝煌。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