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睿媽
重新掌管廚房后,我開始扎扎實實地學習廚藝,認真打理這塊“小天地”。而跟著我一起學習廚藝、參與廚事的,還有我女兒——小睿,尤其是做面點,幾乎每次都少不了她。
面團從何而來
我剛將面粉和碗放在桌上,小睿便嚷嚷:“媽媽我也要做,我也會做!”我順勢將面粉袋遞給她,由她負責將首發(fā)用的面粉、酵母、細砂糖按照克數(shù)和比例一一倒入盆中。倒面粉時,小睿的鼻子、臉蛋、下巴、衣袖上全都沾滿白色的面粉,一副“小面人”的模樣,我也由著她欣喜地探索、發(fā)現(xiàn)和享受這個過程。
攪拌面粉時,小睿發(fā)現(xiàn)和攪拌雞蛋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要慢慢加入溫水。
“媽媽,為什么面粉不是一團的呢?”小睿發(fā)現(xiàn)在加溫水的過程中,原本干干爽爽的面粉,立刻改變了形態(tài),一開始成了絮狀,隨著水量的增加,愈像一攤泥巴。我告訴她,這說明水量過多,需要再加入面粉,來調(diào)整面團的干濕度。如果面團過干,就會失去粘性,又需要加少許水來補充。這樣一點一點互相疊加,慢慢摸索搭配比例,最終才能和成一個既不粘手、也不粘盆的面團。
巧巧手揉面師
將原材料調(diào)配好以后,接下來就是揉面的“力氣活”了。小睿用她的小手使勁對著面團按壓,或胡亂揉捏,可她的力道不夠,很難將面團內(nèi)的空氣完全排出。我趕緊告訴她:“寶貝,揉面的時候,不能使用蠻力,要學會善用巧力。”
我先是給她示范揉面的姿勢:盡量站高些,調(diào)整與操作臺的距離(齊腰),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手臂和手腕的力量,這樣既省力又方便操作。然后告訴她手法:“要用手掌靠近虎口處和手指指背按壓面團,可以不斷地推啊、揉啊、按啊、壓啊,將面團疊加后再重復推揉,直到面團變得均勻、光滑、有彈性?!毙☆W著我,一邊揉著面團,一邊笑著說:“原來揉面也是需要掌握技巧的?!?/p>
“面團寶寶”長大了
很快,小睿掌管的那一塊面團已經(jīng)光滑了,我告訴她接下來就需要時間來等待“面團寶寶”長高長大了。我們一起將面團小心翼翼地放入蒸鍋,我往蒸鍋里加入水,燒溫熱后關(guān)火靜置,然后告訴她要半個多小時后才能打開看看。
小睿煎熬地數(shù)著手指頭,度過這半個小時,時間一到她立刻跑過去,小心地打開蓋子:“哇,面團寶寶真的長大了耶?!蔽乙豢?,面團已增至原來的兩倍大,便取出面團來,讓小睿用手指在面團中間戳個小洞?!斑@是為什么呀?”小睿不明白,我回答:“如果孔洞既不塌陷,也不回縮,就說明發(fā)酵完成了?!?/p>
可以吃的“藝術(shù)品”
給面團寶寶做造型,是小睿最喜歡、也是最享受的一步。因為她可以隨意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想像,用小手或借助工具,盡情地對面團進行揉、捏、搓、切、包餡和造型。我們母女倆都是各做各的,等做出來以后,再互相觀察和分享。很明顯,我做出的成品都是中規(guī)中矩的傳統(tǒng)造型,而出自小睿之手的個個形態(tài)各異、自由奔放,猶如一件件藝術(shù)品。這不,你看,饅頭有心型的、花朵狀的,包子有小熊跟小豬,更有趣的是,這些能吃的“藝術(shù)品”,都被女兒一一賦予了意想不到的名字:“飛翔的皇冠”“彩虹兔子”“彩虹棒棒糖”“蝴蝶”“牽手的蘋果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