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斯堡
兒子童一和他的妹妹甜妞睡覺前,一直是聽我讀故事書。上次去度假,由于沒帶夠繪本,后面幾天睡前時光就變成了我來編故事。度假回來后,繪本有了,可孩子們對我的“故事會”上了癮,要求我繼續(xù)。
從那以后,即使爸爸給他們剛讀了書,我也得應(yīng)兩位小看官要求,加演一段故事。
我借用的是連續(xù)劇的手法,講一個超長的故事,是一只蝴蝶和一匹小白馬的冒險旅程,里面穿插的場景基本都是童一去過、看過、讀過的,為了增加他的親切感,故事里還有個小男孩叫Adrian。
孩子們對角色的理解,總是簡單而明快。所以基本上只需要一個反面人物——老巫婆。老巫婆把公主的家人都變成了小動物,蝴蝶和小白馬要幫助公主找到老巫婆,可惜每次都被狡猾的老巫婆跑掉了。這就是我發(fā)揮的主線。
為了讓孩子們開心,情節(jié)里需要多出現(xiàn)一些“壞蛋倒霉”的時刻,例如老巫婆逃跑時,我會讓她踩到狗屎、手被劃破,或者撞到鼻子、摔個跟頭、小鳥拉粑粑在她頭上等,這樣不但可以讓劇情更加好玩有趣,還能激發(fā)童一的形象思維——他好像親眼看到了那個老巫婆倒霉的樣子。
每次講完后,我照例丟個包袱,問接下來會怎樣。童一就會猜:“我覺得老巫婆會逃跑!我覺得紅尾巴是迷路了!我猜公主去看她的外婆了!我覺得三條路都應(yīng)該找找看!”那么我接著編的情節(jié)有時會照顧童一的猜測,滿足一下他的成就感;有時會和他猜測的正好相反,加強他的期待感。
3歲半的甜妞也是一個忠實的聽眾,過程中也經(jīng)常插話,除了會給故事里的角色起名字,還會奇奇怪怪地加入一段情節(jié)。因為她是妹妹,我和哥哥每次都會鼓勵她把話說完。不過更多時候是故事才講到一半,她就申請“閉著眼睛聽故事”,然后一分鐘沒到,她就香甜地睡著了。
從4月18日到5月22日,故事講了一個多月了,他倆聽得津津有味。這幾天下午很熱,講故事竟然還能讓他們好好睡午覺。蝴蝶和小白馬的故事終于收尾了,童一給故事編的結(jié)尾是:Adrian騎著摩托車幫大家一起找,后來他們終于抓到老巫婆,老巫婆把公主的家人又全變回人了,公主的家人和她的好朋友們都住在城堡里,開心地一起生活!
總算講完了,以為可以松口氣了。誰知這邊才結(jié)束,那邊童一馬上說:“媽媽,明天你得想個新故事給我們講了!”
嗯,好吧。我想,要不就給他們講《西游記》吧,孫悟空大戰(zhàn)妖怪,我相信可以講很多很多很多集……根本停不下來。
不同孩子,不同故事
爸爸媽媽要針對自家孩子的氣質(zhì)類型、年齡層次來講故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fā)展、接受能力不相同,適合聽的故事也不盡相同。
0~3歲 沒有長期記憶,記不住整個故事,形象思維尚未建立,更沒有抽象思維,所以要給他們講非常簡單易懂的故事。最好是用歌謠的形式,有韻律和節(jié)奏感,瑯瑯上口。
3歲左右 可以講疊加故事,故事本身可能沒有什么意義,只是重復性的情節(jié),反復地講,讓孩子可以預(yù)知下一步將要發(fā)生什么,從而帶來愉悅的體驗和安全感。比如烏克蘭童話《一只手套》,就是一個典型的疊加故事。
3~6歲 可以聽一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自然故事、氣質(zhì)類型故事和回憶性故事,還可以根據(jù)故事給孩子演手偶戲。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尚處于前圖像思維時期,手偶戲能幫助他們建立圖像思維。如果要講格林童話,可以挑一些甜蜜的、簡單的故事,不要講《小紅帽》、《白雪公主》之類的原型故事。
6~8歲 基本上已經(jīng)開始小學教育,至少是學前班,可以聽一些更加復雜的故事,比如格林童話那樣的民間傳說以及寓言(7歲以上)、傳奇和神話故事(8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