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見報刊上或會議上介紹某人時,或在名片上印頭銜時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甚至追悼會上也不忘加這一條。這個“津貼”施行于二十多年前,那時知識分子的待遇一般,生活拮據(jù),于是為一部分精英人才發(fā)津貼,有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之意,之后延續(xù)下來。不想這倒成為一些人終身夸耀的資本。動不動就“我享受國務院津貼”(類似提法還有“享受正部級醫(yī)療待遇”之類)。事情雖小,卻關乎價值導向和社會風氣。
津貼是什么?就是生活補助。正常情況下,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補助,如果真拿了別人或政府給的補助也會心懷忐忑,低調(diào)處事,加倍工作。現(xiàn)在反過來了,把“津貼”掛在嘴邊,印之名片,顯于報章,足見其膚淺。此現(xiàn)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猶以書畫界為最。媒體也無知,跟著捧。就像某一級首長,在單位吃小灶,出門坐小車,這本是一種生活、工作待遇。如果每次開會或印名片,都要稱:享受小灶、小車者某,這成何體統(tǒng),他還算個首長嗎?
記得前些年,有大學教授寫了一書稿,投之某出版社,數(shù)月無回音,便寫信去催問。內(nèi)容只一句話: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下面的落款倒有二十多個頭銜,包括“享受津貼”,占了大半頁紙。那個編輯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頁紙照抄了這二十多個頭銜,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話:“水平不夠,恕不能用。”想來這編輯回信的當時,內(nèi)心一定激起強烈的厭惡與輕蔑,他指的水平當然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我們常說,知識分子是國家和社會的精英。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學有所長,能沉下心來做事情,做學問,為社會之脊梁,公民之師范。區(qū)區(qū)津貼,念念不忘,也要挪作虛名,非知識精英之所為。國要強,先強國民;國民要強,先強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國事實堪憂!我擔心,如果有人出國也印一張“享受”字頭的名片,一是外國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便更糟,會大丟人格。我們常批評世風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藝圈太浮淺,干部少學識等等。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會的危機。知識分子如何對待名利,實值深長思之。
【原載2014年12月15日《大家文摘報·閱讀》】
插圖 ? 欺世盜名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