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中國的大學需要優(yōu)秀教育家來管理,更需要一種好的制度來支持教育家,以好的制度來保證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
朱清時任校長的南科大有諸多“先走一步”,如,爭取學校相對獨立的辦學權,倡導大學“去行政化”,畢業(yè)生有18%的“退出率”,等等,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走出了可貴的一步。
回顧南科大走過的路,點點滴滴,從世界教育史角度觀察,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創(chuàng)造,但其中每一步的艱難,恐怕只有當校長的朱清時本人心里有數(shù)。
因為社會對南科大過于關注,給學校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帶去不少麻煩。當朱清時和南科大的一言一行、一舉一措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時,參與其事者都有可能變得格外謹慎,從而也使相關部門縮手縮腳不敢放手鼓勵教育改革。對朱清時和南科大的評論一波接一波,體現(xiàn)了社會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期待,同時也說明,在中國,想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有多難!
比起創(chuàng)辦南科大的預期,朱清時的愿景好像沒有實現(xiàn)。但我并不覺得朱清時和南科大“失敗”,只不過事情進展沒有像熱情的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按部就班,順理成章。包括朱清時本人在內(nèi),都沒想到阻力如此之大。每一步都艱難,往往是進兩步退一步,甚或進一步退一步,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中國妥協(xié)最多的校長”。然而,朱清時和南科大畢竟是在朝前走,方向是正確的。
朱清時和南科大所做的一切,現(xiàn)在評價為時過早,但最有信度的評價,應當來自南科大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學校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們愛學校。至于南科大是否能成為中國名校,似乎也無須等幾百年,50年后,公眾將會看南科大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勇氣,當會為位尊厚祿不思進取者扼腕而嘆。
朱清時即將卸任時,認為有兩大遺憾:一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層,二是沒能制定好學校的《章程》。他已認識到作為校長應當致力于制度的建設。的確,南科大不能只靠一個校長,需要有精干、科學的管理機構;一所學校,也不能長期靠一個《學校暫行管理辦法》,需要建設法典一樣的章程。朱清時要離開了,不管會不會再有他那樣敢于負責的校長,把一所學校的前途放在一個人的肩膀上,希望靠校長個人的智慧與勇氣,顯然不夠明智。中國的大學需要優(yōu)秀教育家來管理,更需要一種好的制度來支持教育家,以好的制度來保證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
到那時候,朱清時們退休與否,不重要。這一點,可能正是朱清時想看到的。其實,朱清時可以無憾,他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