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彤 (重慶市黔江區(qū)圖書館 409000)
我們國家可以說是擁有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因為人為破壞與自然損毀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夠保存到現(xiàn)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不多了。國務院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頒布了大量法律條令,但這些城市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沒有得到足夠保護和挽救,甚至因為城市化建設反而有所影響。所以說城市化進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很好的保護,已經變得刻不容緩了。該篇文章所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被各團體,組織乃至個人視為文化遺產各種表演,實踐,知識體系,表現(xiàn)形式與技能還有有關實物,工具,文化場所及工藝品。本文文章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依據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制度特征作為突破口,對城市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與改進策略進行了一番淺析。
現(xiàn)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遇到了很多困境,我們可以大致將其歸類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首先,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方面比較缺乏。為了提升城市化的建設效率,有些地區(qū)沒有辦法對國家法律相關項目有效的遵循,反而做出了許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利的事情。1同一時間,有些組織對非建筑文化遺產相關保護知識所做宣傳力度還不夠,致使城市化進程中很難確保非建筑文化遺產完整性。其次,沒有投入足夠建設經費,認為現(xiàn)如今國家財力是極其有限的,沒有能力顧及,等到經濟發(fā)達以后再著手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擊更大。再次,商業(yè)開發(fā)太過頻繁,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文化方面受到很大破壞。針對我們上面提到一點經費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濟來源勢必要來于自身經營開發(fā)。甚至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當成商業(yè)場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過度開發(fā)而受到巨大打擊,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空有外殼,其所具備的的精神文化卻已被侵蝕掉了。城市化不單代表城市的人口數(shù)量出現(xiàn)迅猛增長態(tài)勢,此外還包括生產要素趨于城市方向發(fā)展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等特征,和它相互匹配的城市外貌不斷更新與城市區(qū)域逐漸擴張將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矛盾日益激烈,所以不得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舊不是很樂觀。
非建筑文化遺產對城市風貌特點進行了很好的展示,為人類的文明遺產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漫長的積淀與發(fā)展,集結了自然條件,宗教信仰,審美意識,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究其本質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為一類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強化與美化城市的手段。人們對日益變遷的物質文化方面的生活追求可以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稱之為無形的文化遺產,主要內容為依靠特定民族與社區(qū)或者是民間藝人而存在非物質的形態(tài)化風俗習慣,工藝技能,民俗技能,節(jié)慶禮儀或者傳統(tǒng)藝術等,為民族歷史累積,頗具代表性民間文化的藝術遺產,其藝術性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伴隨時代向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在美學方面表現(xiàn)出的規(guī)律也不是一塵不變的。第一,我們從特定民族性角度先來審視。任一民族民族特點都是其特有的,而這些特點能夠憑借本民族成員語言,行為方式還有思想方式這些內容表現(xiàn)出來。用特有語言做口頭表述,用特有民族風格對自己藝術成果進行表演,用特有方式來舉辦各類節(jié)慶活動與禮儀活動,用特有方式對該民族或地區(qū)民眾對于宇宙及自然界認識進行表達,用特有方式展示歷史傳承手工技能,都為文化民族性具體體現(xiàn)。第二,我們再從原創(chuàng)性的角度來看,民間文化的風俗習慣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的根本,原因是在審美習慣上有很大區(qū)別。第三,我們最后從等級制度的角度來看,這一點主要說的是風俗民情與審美觀念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影響。2從此處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是可以為人們帶來財產利益,還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人是不可以忘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貢獻巨大,所以我們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是很必要而且很迫切的。
針對上述現(xiàn)狀,本文在這里主要提出以下幾點改進策略:首先,應使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殊性出發(fā),通過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與振興這些措施已經不夠了。必須要使相關工作建立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基礎上,以構筑完善法律體系為基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全面性保護。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體系還不夠成熟,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被列入其中,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應當積極借鑒他國成功經驗,取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來強化立法力度。3其次,提升全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國內到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還有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為主導因素,人素質與能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們在這里提出積極吸收外國文化同時也不要忘本,課堂教育著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再次,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全面系統(tǒng)性普查,將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登記在列,為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自從聯(lián)合國出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旨在保護世界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人類的文明史留下眾多財富,推動各國家文化交流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我們國家政府也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導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積極響應,并廣泛參與其中,而且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也已經初步成型?!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奠定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科學,全面,規(guī)范發(fā)展的基礎。誠然,我們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相應在積極改進策略協(xié)調下,我們國家定能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緊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步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
注釋:
[1]景延秋.熔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盾牌——兼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2):59-61.
[2]李榮啟,唐驊.新世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廣西民族研究,2010(1):194-201.
[3]周耀林,葉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與實現(xiàn)路徑——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視角[J].學習與實踐,2014(7):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