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喆++++++金秋根
[摘要] 目的 觀察壓力支持通氣(PSV)和成比例輔助通氣(PAV)治療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30例經(jīng)常規(guī)藥物治療無效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PSV組和PAV組,分別予PSV和PAV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觀察治療前后患者心率(HR)、呼吸頻率(RR)、平均動脈壓(MAP)、動脈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shù)(PaO2/FiO2)、視覺模擬評分(VAS)、輔助呼吸肌動用評分、氣道峰壓等指標的變化。 結果 兩組HR、RR、MAP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aO2和PaO2/FiO2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AV組氣道峰壓低于PSV組,呼吸舒適度(包括VAS評分、輔助呼吸肌動用評分)低于PSV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PSV、PAV能改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緩解呼吸困難;PSV與PAV的療效相仿,PAV的同步性、舒適性優(yōu)于PSV。
[關鍵詞] 壓力支持通氣;成比例輔助通氣;急性左心衰竭;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2(b)-0012-03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見的內(nèi)科急癥,多數(shù)患者通過給氧和常規(guī)藥物治療得以糾正,但少部分患者療效不佳,出現(xiàn)嚴重的呼吸衰竭,需予機械通氣。近年來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技術在急性呼吸衰竭中取得滿意療效,其亦被用于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目前有關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以壓力支持通氣(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的模式為主[2]。但在行PSV的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壓力支持的水平較難以確定,同步性和舒適性對患者正壓通氣存在一定的影響[3]。成比例輔助通氣(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PAV)作為一種嶄新的NPPV模式,比PSV更符合呼吸生理,有較好的舒適性和同步性,可避免過度通氣和通氣不足,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4]。目前無臨床資料證實PAV在治療急性左心衰竭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分別采用PSV和PAV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比較其療效,試圖尋找出一個更舒適和有效的治療重癥心力衰竭的無創(chuàng)通氣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3年10月永豐縣人民醫(yī)院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5],心功能為NYHA4級、經(jīng)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治療無效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共3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20例,高血壓患者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2例。入選患者符合NPPV的條件[6]:①神清,可主動配合NPPV治療;②心率和血壓穩(wěn)定;③上氣道無畸形,結構正常;④呼吸道分泌物不多。排除標準:①昏迷;②氣道分泌物多;③腹脹、嘔吐;④急性心肌梗死;⑤惡性腫瘤;⑥治療欠合作患者。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PSV組和PAV組各15例,PSV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70.5±11.3)歲,平均身高(161.8±11.7) cm;PAV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齡(71.4±12.6)歲,平均身高(163.5±10.4) c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PSV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PSV通氣,在常規(guī)吸氧、強心、利尿和擴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通氣模式為PSV;PAV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PAV通氣,在常規(guī)吸氧、強心、利尿和擴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通氣模式為PAV。
1.2.1 治療無效的標準:①呼吸困難無改善、甚至加重,出現(xiàn)神志不清,氧合功能惡化[動脈血氧分壓(PaO2)≤50 mm Hg,血氧飽和度(SaO2)≤85%],立即氣管插管改行有創(chuàng)正壓通氣;②患者不能耐受無創(chuàng)通氣改行有創(chuàng)通氣;③心跳驟停或出現(xiàn)呼吸暫停或不規(guī)則呼吸。
1.2.2 通氣模式的選擇 采用BiPAP-Vision(偉康公司,美國)無創(chuàng)呼吸機。兩組患者均采用半臥位,按照患者臉型及其主觀感受選用合適的面罩,根據(jù)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和氧合水平調(diào)整支持壓力水平和通氣輔助比例等。
1.2.3 NPPV參數(shù)的設置 PAV組:Restrictive基本模式,自動初設參數(shù),起始的輔助比例設置為80%,如患者呼吸困難逐漸緩解,逐步按70%、60%、50%、40%下調(diào)輔助比例,以目標潮氣量達到8~10 ml/kg,并SaO2>95%為準。PSV組:起始IPAP設置為8 cm H2O,每隔3 min調(diào)節(jié)IPAP一次,增加1 cm H2O,使目標潮氣量達到8~10 ml/kg;起始EPAP為3 cm H2O,每隔5 min調(diào)整一次,增加1 cm H2O,上限為6 cm H2O,以保持SaO2≥95%為準。
1.3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1 h的HR、RR、MAP、PaO2和氧合指數(shù)(PaO2/FiO2)。采用輔助呼吸肌動用評分評定呼吸困難的程度:無頸部肌肉收縮和緊張為0分;可見頸部肌肉緊張,但肌肉活動不明顯為1分;頸部肌肉可見輕微的收縮為2分;頸部肌肉周期性中度收縮不伴三凹征為3分;頸部肌肉周期性的強烈收縮伴三凹征為4分;頸部肌肉周期性中度收縮伴胸腹矛盾運動為5分[7]。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定患者的舒適度:采用一條長度為10 cm的標尺,尺上標10個刻度,標尺兩端為0分和10分,0分代表呼吸正常,10分代表患者感覺最不舒適,患者根據(jù)自己感受的呼吸舒適度,在標尺上標出代表自己呼吸舒適度的位置,為其評分[8]。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HR、RR、MAP、PaO2和PaO2/Fi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h,兩組HR、RR、MAP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aO2和PaO2/FiO2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的比較(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氣道峰壓和呼吸舒適度的比較
PAV組氣道峰壓低于PSV組,呼吸舒適度(包括VAS評分、輔助呼吸肌動用評分)均低于PSV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氣道峰壓和呼吸舒適度的比較(x±s)
3 討論
近年研究及實踐證實,藥物配合呼吸機通氣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取得顯著效果[9]。目前NPPV常用通氣模式是PSV與呼氣末正壓(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的整合,它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已得到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的肯定,但PSV有其局限性,如同步性和舒適性對正壓通氣患者存在一定的影響。PAV是一種新的同步部分通氣支持機械通氣模式,患者能舒適地支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觸發(fā)、切換、吸氣和呼氣),呼吸機送氣與患者用力成比例,理論上具有同步性好和舒適性佳的優(yōu)點,可以克服PSV的不良效果。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對各種原因?qū)е碌募毙灾匕Y心源性肺水腫,兩種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方式均可快速地糾正低氧血癥、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同時改善心臟功能和減輕過度通氣,兩組臨床療效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赡軝C制為[10]:①兩組都是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提高患者胸內(nèi)壓的同時,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胸內(nèi)壓變化幅度,胸內(nèi)正壓使肺毛細血管、肺靜脈血回流阻力增加,減少了回心血量,前負荷降低;②雙向正壓通氣使胸腔負壓下降,心室跨壁壓降低,同時應用的抗心力衰竭藥物(如利尿劑和擴血管藥)起協(xié)同作用,使心負荷快速減低,心功能和肺順應性改善,NPPV可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阻力和減輕呼吸做功,氧耗量減低,呼吸困難改善明顯。因此,對心力衰竭患者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應用得當,可能較藥物更有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PAV組VAS評分和輔助呼吸肌動用評分較PSV組低,其機制為:與PSV相比,PAV有更好的同步性和舒適性,因此患者更能在短時間內(nèi)緩解呼吸費力和改善呼吸困難,舒適性好,使患者更能配合NPPV,降低呼吸做功,緩解呼吸困難;另外發(fā)現(xiàn)PAV組氣道峰壓較PSV組低,可能與PAV組更好地人機同步有關,其機制為:PAV與患者的吸氣努力同步,患者的吸氣努力與患者獲得的壓力支持水平成正比,壓力支持從呼吸的開始到結束一直貫穿整個呼吸過程,PAV與患者呼吸的同步性好,導致吸氣峰壓較低[11]。PAV比PSV更符合呼吸生理,患者的呼吸肌可控制呼吸機,因而可以避免通氣的不足和過度通氣,更能使患者的呼吸做功降低。而PSV僅在患者吸氣早中期起輔助作用,吸氣流速降低到25%時輔助停止,并向呼氣轉換,患者在吸氣末發(fā)出的吸氣努力會形成無效的觸發(fā),甚至導致人機對抗,氣道峰壓較高,呼吸做功增加,耗氧量增多。有研究表明[12],與PSV相比,PAV更能顯著降低患者的呼吸功,減輕呼吸困難,舒適度更好。
本研究過程中,兩組無創(chuàng)通氣的30例患者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耐受性,沒有出現(xiàn)因難以耐受NPPV而退出研究的病例。PSV組有2例出現(xiàn)腹脹,l例出現(xiàn)口鼻咽干燥;PAV組僅有腹脹l例,面罩不適1例,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表明,PAV、PSV可緩解重癥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難,改善氧合功能和心臟功能,兩者療效相仿;但PAV的同步性、舒適性較PSV好,氣道峰壓較低,更易被患者接受。
[參考文獻]
[1] 朱蕾,戎衛(wèi)海,鈕善福,等.經(jīng)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急性肺水腫的療效觀察[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2,1(4):217-220.
[2] Weng CL,Zhao YT,Liu QH,et al.Meta-analysis: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J].Ann Intern Med,2010,152(9);590-600.
[3] 羅群,陳榮昌.比例輔助通氣和壓力支持通氣的比較[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4,24(3):116,118.
[4] 王慧玲,韓芳.成比例輔助通氣技術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3,23(5):234-236.
[5] 祝善俊,徐成斌,主編.心力衰竭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社,2001:363-364.
[6]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臨床呼吸生理學及重癥監(jiān)護學組.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2):86-95.
[7] 劉欣欣,王浩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困難評價[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7,26(1):59-61.
[8]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Committee.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Thorax,2002,57(3):192-211.
[9] Petts JM.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effect on mortality in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 pragmatic meta-analysis[J].Pal Arch Med Wewn,2009,119(6):349-353.
[10] Gray A,Goodare S,Newby DE,et al.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J].N Engl J Med,2008,359(2):142-151.
[11] 羅群,李纓,陳榮昌,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對比例輔助通氣的生理反應[J].中華結核和呼吸病雜志,2004,27(11):273-277.
[12] 曹玉書,童皖寧,曾葭.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無創(chuàng)比例輔助通氣和壓力支持通氣的比較[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6,5(4):275-277.
(收稿日期:2014-11-13 本文編輯:郭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