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鳳霞
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董鳳霞
目的探討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中應用價值及對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38例行CT平掃及血管造影的疑似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影像學資料, 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檢查后又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 再根據MRI和MRA檢查對其中14例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手術治療。對照MRI及MRA檢查、手術或DSA結果評估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治療中的價值。結果CT血管造影顯示, 有血管性病變33例,無異常5例, CT血管造影對心腦血管疾病檢出率為86.84%。在33例被檢查出有血管性病變患者中, 動脈瘤15例, 動脈狹窄10例, 動靜脈畸形1例, 煙霧病2例,2例動脈瘤術后復查,2例陰性;1例經CT血管造影檢查為腦動脈瘤, 經DSA檢查無異常, 其余患者經DSA檢查對照, 診斷相符。結論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篩查、診斷具有肯定的價值, 能為疾病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CT血管造影;心腦血管疾?。粍用}瘤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 也被稱為“富貴病”, 該類疾病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高, 復發(fā)率高,并發(fā)癥多, 據相關數據統計, 我國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達2.7億人以上, 每年約有300萬人死于該疾病[1]。如何早期篩選并發(fā)現心腦血管病變, 從而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必須引起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近年來, 隨著CT血管成像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信息采集技術的日益完善, CT血管造影以其自身無創(chuàng)、快速、成像質量好、時間和空間分辨率高、強大的數據采集功能、輻射小等優(yōu)勢成為臨床檢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月本院38例行CT平掃及血管造影的疑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影像學資料, 探討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月本院38例行CT平掃及血管造影的疑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影像學資料, 其中, 男23例, 女15例, 年齡20~79歲。所有患者均存在頭暈、頭痛、視覺異常、耳鳴、意識不清、面部及肢體偏癱、癲癇等癥狀[2]。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碘過敏、哮喘史、甲狀腺功能亢進史[3], 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檢查后又行MRI及MRA檢查, 再根據MRI和MRA檢查對其中14例行DSA及手術治療。
1.2 檢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256 CT機, IntelliSpace Portal V4.0.1工作站。行CT血管造影檢查之前, 所有患者先行頭顱常規(guī)平掃(掃描條件: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200 mAs,層厚6 mm), 受檢查者自然仰臥位, 頭先進, 采用壓束帶將患者頭部固定好, 確定掃描時間和掃描程序, 開始掃描, 獲得CT平掃和增強兩組圖像數據。顱腦定位掃描完成后, 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100 ml碘佛醇(以4~5 ml/s的速率經肘正中靜脈注射), 之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掃描范圍:胸廓入口-腦顱頂部。掃描條件: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400 mAs,層厚1 mm, 層間距0.5 mm, 矩陣512×512, 螺旋掃描, 旋轉速度0.5~0.75 s/r。延遲時間:動脈期18 s, 靜脈期40 s。
頭顱常規(guī)平掃和CT血管造影檢查結束后, 掃描數據自動傳送至工作站系統對圖像進行后處理, 采用MIR、SSD、CPR、VR、VE等多種技術和軟件進行圖像重建, 重建心腦血管出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圖像, 用于心腦血管CT血管造影影像學評價。圖像評分方法采用雙盲法進行。
1.3 資料比較 比較CT血管造影檢查與DSA和(或)手術在動脈瘤體大小、瘤頸寬度、載瘤動脈等方面的情況;比較CT血管造影檢查與DSA和(或)手術在動靜脈畸形中畸形血管團引流靜脈、供血動脈方向、數目等方面的顯示情況;比較CT血管造影檢查與MRI及MRA檢查在其他癥狀中病變部位、范圍和程度等情況[4]。
38例行CT血管造影疑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均順利完成檢查, 檢查過程中, 無受檢者出現明顯不適癥狀, 頸內動脈、大腦前中后動脈、椎-基動脈以及顱底Willis環(huán)顯示清晰。38例受檢者中, 有33例被檢查出有血管性病變,5例未見異常, CT血管造影對心腦血管疾病檢出率為86.84%。在33例被檢查出有血管性病變患者中, 動脈瘤15例, 動脈狹窄4例,動脈閉塞6例, 動靜脈畸形1例, 煙霧病2例,2例動脈瘤術后復查,2例陰性;1例經CT血管造影檢查為腦動脈瘤, 經DSA檢查無異常, 其余患者經DSA檢查對照, 診斷相符。
一直以來,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都被認為是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 此種檢查方法具有極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 且可直接介入手術治療, 但是由于檢查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 需要在無菌室實施, 加上成本高, 輻射大, 對于管壁、周圍組織病變以及周圍關系也無法準確顯示, 風險性較大, 且可能出現神經功能損害、腦梗死、水腫等并發(fā)癥,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SA在臨床上的普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作為一種非入侵檢查手段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中也得到了應用, 但受到技術和工作原理限制, 檢查時間長, 噪聲大, 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低, 禁忌證也相對較多, 對于急性期出血顯示不佳, 這同樣也限制了其應用。尋求無創(chuàng)、快速、高效、簡便的診斷心腦血管疾病的影像學手段備受關注。
早在18世紀90年代初, CT機的應用就使心腦血管影像學診斷技術得到了空前發(fā)展?,F如今, 螺旋CT已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中, 特別是隨著256層螺旋CT、雙源CT的相繼出現以及三維重建技術的迅速發(fā)展, 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斷中應用的更加廣泛, 且對疾病的診斷率顯著提高, 其優(yōu)勢表現為時間分辨力和空間分辨率更高、分辨率更佳、檢查時間短、操作簡單、禁忌證和并發(fā)癥少,且具有可重復性, 使得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得到了顯著提升[5], 也為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本研究結果顯示,38例受檢者中, 有33例被檢查出有血管性病變,5例未見異常, CT血管造影對心腦血管疾病檢出率為86.84%。在33例被檢查出有血管性病變患者中, 動脈瘤15例, 動脈狹窄4例, 動脈閉塞6例, 動靜脈畸形1例,煙霧病2例,2例動脈瘤術后復查,2例陰性;1例經CT血管造影檢查為腦動脈瘤, 經DSA檢查無異常, 其余患者經DSA檢查對照, 診斷相符。這說明CT血管造影檢查與DSA檢查在診斷結果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在臨床篩查和治療上,可選用無創(chuàng)、安全、經濟、便捷的CT血管造影檢查技術。
[1]王亮.256層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價值研究.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22):120-121.
[2]李俊華, 俞俊杰.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疾病篩查與診療中的價值.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20):16.
[3]蔡武.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頸腦血管成像掃描技術優(yōu)化及臨床應用研究.蘇州大學,2010.
[4]Lushchyk UB, Norytskyy VV, Babii IP, et al. Predictive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to advance the treatment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Ukrainian context. EPMA J,2012,3(1):12.
[5]尹廣明, 呂俊鋒, 張艷琴.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疾病中的研究進展.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9(6):331-3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2.040
2014-11-03]
475000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