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厚榮 李 俊
(揚州市廣陵區(qū)李典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站,江蘇揚州 225106)
一例雛鵝小鵝瘟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診治
唐厚榮 李 俊
(揚州市廣陵區(qū)李典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站,江蘇揚州 225106)
小鵝瘟是由小鵝瘟病毒所引起的雛鵝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的敗血性傳染病。臨床以精神委頓,離群獨處,鼻孔流出漿液性鼻液,患鵝頻頻搖頭,拉灰黃色或黃綠色稀糞,神經紊亂,小腸中后段黏膜壞死脫落與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臘腸狀為特征,常呈敗血經過。大腸桿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各年齡鵝都易感,主要拉灰黃色或黃綠色稀糞,對雛鵝的威脅最大。兩病混合感染,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給養(yǎng)鵝業(yè)造成極大的損失。
雛鵝 小鵝瘟 大腸桿菌 混合感染 診治
養(yǎng)殖戶楊某2011年11月8日從揚州一個體孵化場購進雛鵝2000只,8日齡時有10只雛鵝開始不見有任何前驅癥狀而突然死亡,或在發(fā)生精神呆滯后數小時即呈現衰弱,倒地劃腿,掙扎幾下就死亡,當天死亡15只。第2d有20%的雛鵝發(fā)病,死亡進一步增加。養(yǎng)殖戶曾按霍亂治療,但無療效。后又請當地獸醫(yī)注射滅敗靈加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治療效果也不佳,病情更趨嚴重,第11日齡死亡達到高峰。用百毒唑及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并在發(fā)病第3d皮下注射小鵝瘟血清,雖然病情有所緩解,但仍死亡1500只,死亡率高達75%。活下來的鵝有10%生長緩慢。
病鵝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而突然死亡,多數病鵝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羽毛松亂,頭頸縮起,閉眼呆立,離群獨處,不愿走動,行動緩慢;雖能隨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隨采隨丟;病雛鵝鼻孔流出漿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圍,病鵝頻頻搖頭;進而飲水量增加,逐漸出現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水樣稀糞,常為米漿樣渾濁且?guī)в袣馀莼蛴欣w維狀碎片,肛門周圍絨毛被粘污;喙端和蹼色變暗(發(fā)紺);有個別患病雛鵝臨死前出現頸部扭轉或抽搐、癱瘓等神經癥狀。其癥狀輕微,主要以行動遲緩,走動搖擺,拉稀,采食量減少,精神狀態(tài)略差為特征。病程一般4~7d,間或有更長,有極少數病鵝可以自愈,但雛鵝吃料不正常,生長發(fā)育受到嚴重阻礙,成為“僵鵝”。
剖檢送檢50多只病鵝,發(fā)現肛門附近有稀糞粘污,擠壓肛門時流出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口腔和鼻腔中有棕褐色液體流出。消化道病變以小腸最為嚴重,腸中段及后段特別是靠近卵黃蒂和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腫脹,體積比正常腸段大2~3倍,質地堅硬;剪開腸管可見腸壁變薄,腸腔內充塞一種淡灰白色或淡黃色凝固的“臘腸狀”的栓狀物?,F場剖檢40只雛鵝,結果發(fā)現其中有24只有在小腸或回盲腸部有堵塞腸腔的栓子物,其占剖檢總數的60%。腸腔中的栓子物長的10cm,短的有2cm左右,剖開可見表面有大量濃厚的淡黃色黏液,斷面呈深褐色,回盲部的腸段顯著膨大,長約2~6cm,黏膜腫脹,出血,黏膜脫落。13例在小腸內形成扁平的長帶狀纖維素性凝固物.二指腸黏膜呈彌漫性出血,表面有多量黏液;膽囊充盈,脾臟、胰臟瘀血。處于發(fā)病初期或病程短的病死鵝多表現為腸腔內水狀物增多,空、回腸下段出現扁平的帶狀或黏稠的內容物。病程超過10d的病鵝,整個腸道腫脹,腹膜、氣囊混濁且增厚,并發(fā)纖維素腹膜炎、肝周炎;肝臟腫大呈青銅色或暗紫色,有的肝臟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壞死點4只病例肝臟呈土黃色,腫大,質脆。膽囊內充滿深綠色膽汁,口鼻腔有黏液,腎外觀略腫。
4.1 組織切片鏡檢
可見腸黏膜上皮細胞大量脫落,有的腸絨毛壞死、消失,同時見有充血、水腫和纖維素滲出現象,呈卡他性-纖維素性腸炎。肝細胞有明顯的脂肪變性,胰腺輕度充血,腺上皮輕度變性,間質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肺臟有少量白細胞浸潤。大腦水腫比較普遍,小血管周圍腔隙擴大,有的見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4.2 病毒分離
無菌采病雛鵝或鴨肝、脾、腦等,剪碎后1∶5加入生理鹽水,磨碎制成懸液,離心除去沉淀,加抗生素后接種10~15日齡鵝胚的尿囊腔,觀察胚體的病變和死亡情況,收集尿囊液。用病料或收獲的尿囊液經肌肉接種易感雛鵝或番鴨,如果死亡且具有GPV的典型特征性癥狀,并且也能從死亡雛鵝或番鴨中分離到病毒,即可證實此病。此外,對收集的尿囊液進行電鏡觀察,如果觀察到病毒的存在也可證明該病感染。
4.3 細菌分離培養(yǎng)
無菌采取病雞胸腔和腹腔內滲出物及肝臟接種到普通肉湯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18~24h后,在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劃線分離培養(yǎng),獲紅色菌落,并進一步純培養(yǎng)。 染色鏡檢取純培養(yǎng)物涂片、染色、鏡檢,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將純培養(yǎng)物接種于生化培養(yǎng)管中,結果葡萄糖、乳糖、蔗糖、麥芽糖、甘露醇產酸產氣,甲基紅試驗陽性. 將純培養(yǎng)物用無菌生理鹽水洗下,以0.2ml/只腹腔注射小白鼠3只,觀察。發(fā)現36h后3只小白鼠相繼死亡,取病料涂片染色鏡檢及分離培養(yǎng),所得結果與前相同。
4.4 血清學診斷
4.4.1 保護試驗 用已知的抗小鵝瘟血清注射易感雛鵝,然后用待檢病毒攻擊;或者用被檢血清注射易感雛鵝,然后用已知的小鵝瘟強毒攻擊。根據被保護的情況,確定被檢病毒。
4.4.2 瓊脂擴散試驗 用已知診斷抗血清檢測病料抗原。中間孔加入已知診斷抗血清,周圍孔分別加入病料和陽性對照抗原。共滴加病料14份,陽性抗原2份,診斷血清2份。將加樣后的瓊脂板置30℃恒溫箱。經48h后觀察,中間孔與周圍孔之間全部出現了明晰的沉淀線,結論全部為陽性。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特征性病變和實驗室診斷確診該群雛鵝為小鵝瘟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5.1 緊急消毒
保持較好的溫度,清理場地,更換墊料,用2%的火堿溶液對整個場地進行消毒。用0.2%的百毒殺帶鵝消毒并對鵝舍、用具及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消毒1~2次/d,連續(xù)4~5d。對料盤、飲水器浸泡消毒,每天1次,連續(xù)4~5d。防止外人進入把病毒傳播。
5.2 隔離飼養(yǎng)
將所有患病雛鵝全部挑出,與健康鵝群隔離飼養(yǎng);進出各鵝群要注意換衣、換鞋避免交叉感染;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在水中加入適量的電解多維,以增強雛鵝的抵抗力。
5.3 注射抗小鵝瘟血清
全群注射抗小鵝瘟血清,先注射假定健康群,每只1.0 ml;后注射發(fā)病鵝,每只1.5 ml。
5.4 藥物治療
對健康雛鵝在飲水中加入慶大霉素(每kg水加入慶大霉素2~3萬IU),讓其自由飲用,2次/d,連用3d。對病鵝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只1萬IU,1次/d,連用2 d;用氧氟沙星飲水,2次/d,連用5d;在飼料中加人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和維生素A,以促進腸道黏膜恢復。
5.5 無害化處理
將墊料、糞便及死雛鵝運到遠離村莊的地方進行焚燒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采取以上措施后,3d后停止死亡,雛鵝采食、飲水開始恢復。5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淘汰個別病情嚴重的鵝。
小鵝瘟主要侵害3~20日齡的雛鵝。鵝群發(fā)病呈暴發(fā)流行,發(fā)病突然,傳播迅速,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死亡率。飼養(yǎng)管理水平低,育雛溫度低,鵝舍地面潮濕,衛(wèi)生環(huán)境差,鵝只日齡小,其發(fā)病率較高。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低,缺乏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并發(fā)病的存在等均能誘發(fā)和加劇本病的發(fā)生和死亡。病的鵝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繼發(fā)感染,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于小鵝瘟的單一感染。在臨床上對于該病例,本人認為注意以下幾點:
6.1 認清鑒定特征
本病的重要特征就是整個小腸腸段內出現栓塞物,栓塞物有的成黃白色,有的呈紅褐色,且質地松軟不一,這種特征性小腸栓塞可作為鑒別小鵝瘟的一個重要病變特征。
6.2 建議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結合
因種蛋來源復雜,導致雛鵝的母源抗體滴度參差不齊,致使免疫的效果不夠理想。建議免疫程序為1日齡,高免血清0.5mL/只,皮下注射;10日齡,小鵝瘟弱毒疫苗0.2 ml/只,皮下或肌肉注射,可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種鵝群在產蛋前15~30d用小鵝瘟滅活苗或凍干苗,每只鵝肌肉注射1羽份,免疫后15d至5個月內出炕的雛鵝群均具有較高的保護率。對發(fā)病鵝為提高雛鵝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患病雛鵝恢復健康,必須及時使用抗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液進行治療,迅速緩解患病雛鵝的癥狀,促進患病雛鵝恢復健康。
6.3 合理的飼養(yǎng)
育雛期間,要飼喂新鮮優(yōu)質的全價飼料,注意補充足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證雛鵝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要,以增強雛鵝體質。要保持適當的育雛溫度、濕度、合理的飼養(yǎng)密度和育雛舍的通風換氣,以保持舍內空氣清新。要經常清除糞便,勤換墊料,搞好育雛舍內外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同時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轉群、擁擠、高溫、寒冷、換料、噪音、免疫接種等激發(fā)的應激反應,給雛鵝群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而舒適的良好生活環(huán)境。
6.4 杜絕帶入傳染源,保障鵝群的健康
養(yǎng)鵝業(yè)主必須堅持自繁自養(yǎng),盡可能不從外地購買引進雛鵝,以防帶入鵝病(即傳染源)。如果不能安全做到自繁自養(yǎng),需要到外地購進雛鵝時,應當到確實沒有病情的鵝場購買,同時須詳細了解產地的疫情和飼養(yǎng)管理狀況,并進行嚴格的檢疫(以防帶入傳染源),經檢疫合格的方可購買,新購進的雛鵝應隔離單獨飼養(yǎng)20~30d(在這期間應全面做好消毒工作,即雛鵝應在經消毒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確實證明是健康雛鵝時,才能和本場健康鵝群混群飼養(yǎng)。
6.5 嚴格消毒
為創(chuàng)造凈化衛(wèi)生健康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保障鵝群的健康,必須全方位做好消毒工作。養(yǎng)鵝業(yè)主必須選購兩種以上不同種類的高效消毒劑,定期對育雛舍、種鵝舍、籠具、飼養(yǎng)用具、飼養(yǎng)場地、周圍環(huán)境以及墊料、糞便等進行交替噴灑消毒。春夏季節(jié)每周消毒2~3次,秋冬季節(jié)每周消毒1~2次,有疫情時適當增加消毒次數。
6.6 有效控制疫情
及時根據發(fā)病情況、臨診癥狀、解剖病變和實驗室檢查,做出確診,為養(yǎng)鵝業(yè)主提供科學的綜合防治措施,提供最佳治療方案。選擇高度敏感藥物,控制繼發(fā)感染和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以及加強飼養(yǎng)管理等。只有實行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死亡,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疫情,把從而促進養(yǎng)鵝業(yè)生產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1]王安啟.雛鵝小鵝瘟和大腸桿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治[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2,(4):115.
[2]趙萍,黃衛(wèi)澤.大雁鵝小鵝瘟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病因分析[J].農村科技,2007,(7):74-75.
[3]趙利.一例雛鵝小鵝瘟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診治[J].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1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