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勇*
(江蘇省儀征市鼓樓醫(yī)院集團儀征醫(yī)院 放射科,江蘇 揚州 211900)
下腔靜脈濾過器的置入對于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
繆 勇*
(江蘇省儀征市鼓樓醫(yī)院集團儀征醫(yī)院 放射科,江蘇 揚州 211900)
目的 探討下腔靜脈濾器的置入聯(lián)合常規(guī)抗凝綜合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方法 對我院2006年2月至2015年2月進行治療的28例DVT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對其進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并同時進行足背淺靜脈溶栓治療。結果 隨訪23例,其中20例患者的DVT均消失,患者下肢無腫脹,同時未見復發(fā)病例。結論 下肢深靜脈的血栓會引起栓子脫落,進一步導致肺栓塞,可以使得患者死亡,但是予以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同時合并患肢淺靜脈輸入溶栓劑,可以很好的預防肺栓塞,并減輕下肢的腫脹。
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腔靜脈濾器置入;抗凝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DVT)是一種有嚴重危害的常見血管疾病,因其與肺動脈栓塞關系密切,故將二者統(tǒng)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klS thromboembolism,VTE)。防止肺動脈栓塞、恢復靜脈血流、預防血栓復發(fā)是急性DVT三大治療目的??偟膩碚fDVT多是由手術、外傷、分娩和嚴重的心腦疾病所引起,近期并發(fā)癥為血栓脫落后易造成急性肺栓塞而造成患者死亡,遠期并發(fā)癥是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臨床治療DVT的最理想的目標是迅速祛除下肢深靜脈血栓,緩解下肢的脹痛,拒絕栓子的脫落而導致肺栓塞的形成,進而減少患者的病死率。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進行全身抗凝治療,但是全身的抗凝治療風險很大,控制不好的話,會導致全身的凝血功能障礙,非但血栓清除不徹底,還會導致體內(nèi)重要臟器的出血,并且還會有復發(fā)的可能。手術治療現(xiàn)在已經(jīng)較少采用,主要原因是手術取栓,去栓難度非常之大,容易復發(fā)。局部溶栓治療已經(jīng)成為DVT主要的治療方法,但不同的用藥途徑對治療效果有影響,最好是既要達到溶栓效果,患者下肢靜脈血流通暢,下肢腫脹消失,患者下肢活動自如,又要達到栓子不能脫落而導致的肺栓塞。本研究觀察采用下腔靜脈濾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同時采用止血帶壓迫下肢的淺靜脈,采取足背靜脈輸入溶栓劑等手段綜合治療DVT的效果。
1.1一般資料:現(xiàn)在一般認為,國人的發(fā)病率要小于西方國家,但由于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對DVT的認識和檢測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國內(nèi)患者DVT的發(fā)病率有增高的趨勢。筆者選擇2006年2月至2015年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28例DVT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齡25~75歲,平均60.1歲。致病原因:大多數(shù)原因是老年患者長時間臥床,孕婦分娩之后,糖尿病患者,再者就是下肢出現(xiàn)外傷或者剛做完手術,其中單側下肢20例,左側15例,右側5例;雙側下肢8例。所有患者下肢均出現(xiàn)明顯腫脹、增粗、脹痛,皮膚緊繃,以及“股青腫”等癥狀,同時,患者下肢活動障礙,均經(jīng)彩色多普勒和下肢靜脈造影確診。病程5 h~100 d。
1.2治療方法: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 主要是通過健側股靜脈或頸靜脈途徑,在下腔靜脈內(nèi)置入濾器,防止血栓脫落至肺動脈,避免肺動脈栓塞所致的猝死。值得一提的是,濾器僅能避免大塊血栓栓塞,防止致死性肺栓塞,不能阻止能通過濾器的小血栓。具體操作為患者在DSA室平臥于手術臺上,對健肢腹股溝區(qū)消毒,進行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健側股靜脈,置入導管鞘及“豬尾巴”導管,經(jīng)“豬尾巴”導管造影檢查,以確定下腔靜脈內(nèi)是否有血栓,有無畸形以及腎靜脈開口的位置,并測量下腔靜脈直徑[6],再換置濾器輸送鞘,將輸送鞘頂端的金屬標志放置在最低側腎靜脈開口下方,通常在第3腰椎椎體上緣平面的下方(一般來說將濾器放置于最低側腎靜脈開口下方0.5~1.0 cm處,合并下腔靜脈血栓者可在腎靜脈上方)[2-3],將濾器通過輸送鞘緩緩送入,直至濾器頂端達輸送鞘頂端的標志后,緩緩后撤輸送鞘直至濾器彈開、釋放。濾器放置成功后,后撤輸送鞘至健側髂外靜脈再行血管造影觀察濾器彈開形態(tài),濾器頂端與腎靜脈開口的距離。穿刺側腹股溝區(qū)在拔管后,局部壓迫10~15 min,值得注意的是在壓迫時,重點壓迫穿刺點的下方,來自下肢靜脈的血流,穿刺點未見出血后,再繃帶加壓包扎,攝腹部平片作為隨訪對照。主要并發(fā)癥有濾器移位、濾器穿透靜脈壁、下腔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復發(fā)以及穿刺相關并發(fā)癥等[3]。
1.3術后處理??鼓委煟孩僭诨颊呦リP節(jié)及踝關節(jié)上方扎上止血帶(目的是讓藥物盡可能從深靜脈通過),20~30 min后松解1~2 min,予以尿激酶1.5~2萬單位/次,2次/天,第4天改為1~2萬單位/次,1次/天,一般7~10 d為1個療程[4],經(jīng)足背靜脈持續(xù)順行溶栓。②低分子肝素鈉5000 U皮下注射,12 h一次,一般使用5~7 d[4]。這期間定時復查凝血功能,同時觀察有無眼底、口腔、臟器及顱腦出血。此外出院下床行走時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或穿彈力襪,出院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 g口服每夜1次維持1~2個月[4],臥床休息1~2周。
出院后根據(jù)臨床癥狀和體征隨時門診復查。復查一般采用彩超檢查,再結合臨床癥狀。根據(jù)復查結果療效分3級,①優(yōu)秀:患者下肢無腫脹,活動自如,彩超檢查血流全部恢復或基本恢復,管壁光滑,未見血栓;②良好:患肢基本無腫脹,活動良好,彩超檢查血流大部分恢復,管腔基本通暢,管壁較光滑;③及格:患肢仍有腫脹,活動度差,彩超檢查血管狹窄,血流不暢,管壁不光滑,并有大量側支血管形成,本組隨訪23例,占82.14%。隨訪時間為一年。隨訪期內(nèi),20例患者的DVT均消失,患者下肢無腫脹,與對側基本一致,活動自如,生活無障礙,而且無復發(fā)病例。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 (DVT)在臨床中較為常見,1946年Virchow提出其主要的發(fā)病機制因素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以及靜脈血流緩慢[1]。分子水平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三要素的認識。靜脈壁損傷還包括內(nèi)皮細胞及其功能損害導致的分子水平異常;血流緩慢造成內(nèi)膜缺氧,炎性介質(zhì)表達,局部凝血因子聚集;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途徑激活凝血酶原,啟動凝血過程,并由凝血酶原復合物形成血栓[5]。其中,血液成分異常是決定性因素。本組28例患者在經(jīng)造影檢查后,發(fā)現(xiàn)病因均與上述因素吻合。長期臥床患者,孕婦,或者由于下肢外傷或長期躺在床上的患者,由于下肢的深靜脈血流緩慢,血液黏滯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出現(xiàn)變化,從而導致血液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診斷DVT方法較多,超聲診斷最簡便、最方便、無創(chuàng)傷及費用又低等優(yōu)點已經(jīng)成為檢查DVT的首選方法。治療DVT的辦法多樣化,但重點預防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脫落而造成肺栓塞引起患者的猝死,隨著國內(nèi)國內(nèi)醫(yī)務工作者的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檢查手段的增多,DVT已經(jīng)能夠得到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大大將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介入的治療既融合了溶栓治療,又預防了栓子的脫落造成的肺栓塞,在臨床上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我們認為急性DVT一旦明確診斷,宜盡快作介入處理,及時置入濾器,預防致死性肺動脈栓塞的發(fā)生,再進行經(jīng)足背靜脈順行性溶栓,大多數(shù)患者均能獲得滿意療效。
[1]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42.
[2]陳熾賢 實用放射學[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1.
[3]吳恩惠.醫(yī)學影像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64.
[4]楊寶峰,蘇定馮.藥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06-307.
[5]金惠銘,王建枝.病理生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5164-169.
[6]盛如斌.經(jīng)皮穿刺下腔靜脈濾過器置入術(附12例報告)[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2,26(10):676-678.
R543.6
B
1671-8194(2015)28-0116-02
E-mail:yhyym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