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動物的10個“不愿意”
魏強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100021)
(接上期)
二、它們對饑渴之苦可以說不
實驗動物種類不同,對食物、飲水的要求不盡相同。充足的飲食,是保證動物正常、健康的基本營養(yǎng)要求。除非有特殊要求或實驗需要,只要動物存在,就應充分滿足食物、飲水要求。
嚙齒類動物需要磨牙,因此,供嚙齒類動物食用的顆粒飼料非常干硬,一般為全價飼料,能滿足營養(yǎng)需求,同時滿足動物磨牙需要,千萬不能好心辦壞事,將干硬飼料泡軟后喂食。
由于豚鼠、兔、猴機體不能完全合成維生素C,鼓勵添加清潔的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動物,特別是嚙齒類動物應該滿足隨時采食和飲水需要,不可限定給食、給水,更不能隨意或忘記供給飲食。充足的飲食,是保證動物身心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動物身體和心理依賴最大的就是飲食,飲食缺乏是引起動物不滿、緊張、恐懼、抑郁等精神紊亂最根本因素。保障飲食,是動物最基本的權利和福利要求。
曾經發(fā)生過這樣荒唐的事情:學生做小鼠實驗,認為小鼠吃不了多少東西,計劃每天給兩粒顆粒飼料。而且分工不明,甲同學以為乙同學喂了,乙同學以為甲同學喂了,結果可想而知。小鼠日漸消瘦,實驗結果錯誤百出,可能造成的原因都分析到了,似乎也得出了結論,但小鼠還是一周后陸續(xù)死亡。直到收拾殘局時,才發(fā)現(xiàn)飼料袋還沒打開,小鼠被生生餓死了。這樣的事情本不應該發(fā)生,但動物的飲食完全依賴于人,遭受饑餓的事情時常發(fā)生。
常見使動物遭受饑渴之苦的行為有:有意限制動物飲食,為了配合訓練特定時間給食,懲罰動物,提供劣質食物,不當食物,隨意改變食物種類,忘記每天補充飲食等。
三、它們對困頓不適可以說不
實驗動物盡管來源、改良于原種動物,但保持著原種動物與生俱來的生物學特性。所有動物的本能活動能力往往超過人類,某種程度上講是被動生存。
生活環(huán)境、空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它們的本能發(fā)揮,進而影響精神狀態(tài),導致生理功能等變化。對實驗動物來講,空間條件是外部環(huán)境主要影響因素,直接造成實驗動物困頓不適。如將大、小鼠等嚙齒類動物放入過小籠具中、飼養(yǎng)密度過大時,動物感到“領地”受到威脅,會不安、緊張,嚴重時互相打斗、撕咬。會造成孕鼠流產,母鼠撕咬、吞食乳鼠。
曾經見過有人將幼小的大鼠飼養(yǎng)在小鼠籠中,一直到大鼠長大,狹小空間使大鼠長期不能轉身,尾巴一直處于彎曲狀態(tài),尾尖部壞死,甚至脫落。墊料也不經常更換,幾乎為大鼠的排泄物。大鼠周身被毛污穢不堪,哪里還是實驗動物?!
犬和靈長類等較大動物對空間要求更高,應該能轉身,自由活動。曾見過由于猴籠過低,猴被飼養(yǎng)半年后,放出后四肢不能伸直了。這種身心摧殘、困頓無望的狀態(tài)絕對應該避免。
犬應該盡可能實現(xiàn)定時“放風”(除非烈性病原等研究受限),并和實驗者有一定時間的交流,使其處于健康狀態(tài)。在美國、歐洲等地,做犬實驗時,一般要求實驗人員從實驗開始前一個月就要與犬接觸、認識、交流,并使受試犬漸進適應實驗環(huán)境。不可實驗當天才去領犬、操作,造成動物身心不適,處于應急狀態(tài)。
良好的實驗環(huán)境、空間不僅能滿足動物活動需要,還應該豐富動物活動需求。如小鼠等嚙齒類動物喜歡鉆洞,應提供洞穴玩具。靈長類動物好動,應提供玩具和不銹鋼鏡,使它們在相對康樂的環(huán)境中生存。
常見造成動物困頓不適的行為有:很多動物擁擠在狹小空間,不按國家標準提供實驗空間;設施、設備偷工減料、不合格,尺寸過小。不理解動物的環(huán)境、空間需求、過分實行物理限制等。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