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駐林 譚婉君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升陽散火法論治痤瘡
吳駐林 譚婉君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痤瘡是常見皮膚病,又稱“肺風粉刺”“酒刺”“粉刺”“暗瘡”“青春痘”等。痤瘡是由于內有火熱壅盛,不得發(fā)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但痤瘡亦有脾胃氣虛,火郁于內而成,往往使用野菊花、紫花地丁、黃芩、黃連等苦寒或甘寒之品按照清熱之法收效不佳,臨床多忽視。而升陽散火湯是李東垣“火郁則發(fā)之”的名方,其升陽散火之法能治療許多脾胃內傷病癥,并有廣泛的應用,如頭面五官諸疾、四肢熱、肌熱、五心煩熱、便秘、泄瀉等諸火郁證,皆可依法加減治療[1]。筆者在此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治療痤瘡,收效滿意,報道如下。
患者某,女,27歲,2015年2月9日初診。患者主訴面部痤瘡反復發(fā)作2年余,加重1個月。近1個月來因公務繁忙,面起痤瘡,額頭與臉頰均布滿。瘡微紅腫,癢,并可擠出白頭。伴有口干,神疲乏力、納差,身體較消瘦,便溏,容易急躁,其月經(jīng)可,舌尖微,紅苔白膩,脈滑無力?;颊咴苑熬栈?、紫花地丁等清熱瀉火藥治療,效果不佳,且病情反復。此證系脾虛郁熱,治以補中升陽散火,方用李東垣升陽散火湯加減。柴胡15 g,羌活12 g,升麻6 g,葛根15 g,白術10 g,防風10 g,生甘草6 g,白芍12 g,黨參15 g,法半夏10 g,橘皮6 g?;颊?劑后復診,病去十之七八,再以3劑調理,囑其調理期間忌口,不食生冷辛辣,服用后再復診而告知痊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比梭w的清陽與濁陰之氣具有升降規(guī)律,人體清陽之氣是上升的,以供于清竅;濁陰之氣是下降的,從下二竅排出。一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就會影響人體的氣、血、津液正常運行,百病由生。后世李東垣也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升清陽,散陰火”的治療大法,主要針對清陽下陷,陰火上沖的病機。本例患者的病機主要是因七情內傷或飲食勞倦傷及脾胃,導致脾胃虛弱,脾失健運,脾胃之氣不能上升,郁而熏蒸,上焦不通,郁于體表,陰火內生,故而變生痤瘡。此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有病在上部,如面部、咽喉、上焦等部位的病癥,可用升散或涌吐的方法治療,故本例使用升陽散火法因勢利導。選方中用柴胡以發(fā)少陽之火,升麻、葛根以發(fā)陽明之火,羌活、防風以發(fā)太陽之火,獨活以發(fā)少陰之火;人參、甘草補益中氣;芍藥斂陰,使得散中有收,免傷其陰氣,法半夏與橘皮運用二陳湯法燥濕運脾。主藥味薄氣輕,升舉清陽,發(fā)散郁火,使火邪散去。上述諸藥共奏升陽散火之功。
[1]魏富有.東垣升陽散火法臨床應用[J].河南中醫(yī),2001,21(3):59-60.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