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艷 陳金水
升降理論在高血壓病中的應用
謝文艷 陳金水
陳金水教授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從醫(yī)近40載, 學驗俱豐, 尤其擅治心腦血管病疑難雜病, 療效突出, 富有創(chuàng)見。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陳教授以“平調(diào)肝腎﹑升清降濁”論治高血壓病, 每獲良效。本文綜述了升降理論在高血壓病中的應用。
升降出入理論經(jīng)過兩千余年來歷代醫(yī)家的充實和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 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治療。升降浮沉學說理論是中醫(yī)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醫(yī)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特點, 闡述遣方用藥之規(guī)律, 用于臨床辨證施治的理論, 其肇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從升降理論來說,中醫(yī)認為在高血壓病中肝腎的升降失司最為關鍵所在。正常情況下, 肝與人的情志活動有關, 并促進人體的消化和氣﹑血﹑水的正常運行。清·唐容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木之性主乎疏泄……木氣沖和調(diào)達, 不致遏郁, 則血脈通暢?!鼻濉?林佩琴 《類證治裁·眩暈論治》“肝膽乃風木之臟, 相火內(nèi)寄, 其性主動主升……以致目昏耳鳴, 震眩不定”?!案螢轱L木之臟, 因有相火內(nèi)寄, 體陰用陽。其性剛, 主動主升, 全賴腎水以涵之, 血液以濡之, 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 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zhì), 得柔和之體, 遂其條達暢茂之性, 何病之有?”[1]。足見肝臟之陰陽能相對的平衡則無病, 如氣升發(fā)太過或不及, 導致肝陽上亢或肝氣郁結。如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慮, 肝氣郁滯, 郁而化火, 上擾清竅;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 損傷脾胃, 脾胃斡旋失司,升降紊亂, 滋生痰濁, 阻遏肝陽, 致血脈不暢, 痰瘀互結, 或濕郁化熱, 痰熱上犯, 均可出現(xiàn)頭痛﹑頭暈等癥狀。
肝主泄, 腎主藏。其中腎精與腎氣, 又稱“元陰”和“元陽”。元陰是一身陰液的本源, 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潤﹑濡養(yǎng)作用。元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 它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溫煦和推動作用。腎之陰陽是人體各臟腑陰陽的根本。王清任認為“元氣既虛, 必不能達于血管, 血管無氣, 必停留而瘀”, 故認為腎之陰陽與血管之功能有密切關系。由于陰陽同居腎中, 故腎又被稱為“水火之宅”。高血壓病中腎之陰陽失調(diào), 導致陰不斂陽, 陽不攝陰之狀。腎為主水之臟, 水液在體內(nèi)運行不息有賴腎陽的蒸騰氣化, 才能正常升降出入, 而使“水精四布, 五經(jīng)并行。若陽氣不足, 氣化失常, 升降失司, 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在高血壓病中更常見者為先天稟賦不足, 或內(nèi)傷虛損, 或年老腎虧, 所致腎陰虛損, 肝失所養(yǎng), 肝陰不足, 陰不斂陽, 肝氣升發(fā)太過,致肝陽上亢而發(fā)血壓升高。生理狀態(tài)下, 陰位于下而上承,陽位于上而下潛, 陰陽交泰, 水火既濟。而高血壓病患者肝腎陰虛, 肝陽上亢, 陽于上而不下潛, 陰于下而不上承, 以致陰陽升降失司之上實下虛之癥, 可見血壓升高﹑頭暈頭痛﹑耳鳴耳聾﹑眼目干澀﹑面色灰黃﹑面部烘熱﹑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腰膝酸軟﹑足跟痛﹑口干喜飲﹑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苔少或薄黃, 脈沉細或弦細?,F(xiàn)代醫(yī)學檢測高血壓病常并見體內(nèi)水鈉潴留, 血中糖﹑脂﹑尿酸代謝產(chǎn)物堆積, 尿中蛋白﹑隱血增加等現(xiàn)象, 正如中醫(yī)中當升者降, 當降者升是為“陰陽反作”之病。因此治療高血壓病關鍵在于調(diào)理臟腑氣機升降, 使抑者散之﹑疏之, 亢者平之﹑潛之, 虛者補之﹑扶之, 實者瀉之﹑化之, 從而恢復“清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 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腑”的生理狀態(tài)。沈紹功教授在治療高血壓病時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擅于活用升降理論[2]。辨病則加用降壓四味湯(鉤藤﹑澤瀉﹑川芎﹑萊菔子), 上述4味中藥皆有降壓作用, 組成平肝通腑,活血升清的藥團, 能夠顯著提高降壓療效, 論治則法隨證變,加用通腑排毒, 平肝潛陽﹑補氣升提等治法。遣藥則活用藥理,升降反佐, 顧護脾胃, 斡旋氣機。
陳師認為高血壓病為慢性病, 常為虛實夾雜, 治法須以攻補兼施。治法中有出有入, 如藏腎中之元陰, 補腎中元陽,斂尿中之蛋白, 瀉多余之水濕, 消壅積之痰濁, 化血脈中瘀邪;治法中有升有降, 升腎水, 降肝火, 以平為要, 但并不易味著呆補呆瀉, 否則易出現(xiàn)補消之過, 過尤不及。要根據(jù)患者具體發(fā)病病機靈活調(diào)整, 故陳師常用平補平瀉之六味地黃丸加減湯為基礎方以靈活處理高血壓病之風﹑火﹑痰﹑瘀﹑虛。六味地黃丸加減方組成:熟地黃20 g, 山茱萸10 g, 淮山藥10 g,女貞子10 g, 旱蓮草10 g, 茯苓10 g, 澤瀉10 g, 牛膝10 g, 鉤藤10 g, 夏枯草10 g, 山楂10 g, 丹參10 g。本方主治:高血壓病肝腎陰虛證。其功效:平調(diào)肝腎, 升清降濁。其中熟地黃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為君藥?!侗静菡罚骸笆斓攸S性平, 氣味純靜, 故能補五臟之真陰, 而又于多血之臟為最要, 陰虛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 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腸胃……?!迸R床上這種“以補為升, 以消為降”之法已能較好解決清陽不升之頭暈﹑頭痛等癥;如外加升發(fā)之品配伍不佳時, 又可致風炎熱邪增加;當然如遇陽氣虛衰﹑血虛氣滯較明顯時可以酌情使用[3]。
總之, 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病的發(fā)生主要與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內(nèi)傷虛損﹑先天稟賦有關。辨證總為本虛標實, 陰陽失調(diào), 其中以肝腎虧虛, 陰虛陽亢為基本病理表現(xiàn), 在先天稟賦不足﹑自然年老虧虛基礎上, 或因后天勞傷﹑情志﹑飲食所傷產(chǎn)生風﹑火﹑痰﹑瘀, 而至清濁升降失常是本病病機所在。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陳教授運用升降出入的基本規(guī)律,以“平調(diào)肝腎﹑升清降濁”論治高血壓病, 每獲良效, 可在臨床借鑒應用。
[1]林培政,劉亞敏.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中風論治特色.新中醫(yī), 2001, 33(11):6.
[2]劉興方,韓學杰.沈紹功主任醫(yī)師運用升降理論治療高血壓病經(jīng)驗擷萃.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3, 22(3):399-400.
[3]楊利,路志正.路志正教授調(diào)理氣機升降理論在心腦血管病中的應用舉隅.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12, 29(4):48-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206
2015-06-10]
350005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關鍵詞】高血壓?。慌R床經(jīng)驗;平調(diào)肝腎;升清降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