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學,胡 燕,李其忠,何裕民
(1.甘肅醫(yī)學院,甘肅 平?jīng)?744000;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
·學術探討·
基于中醫(yī)學理論衰老評價構想*
梁治學1,胡 燕1,李其忠2,何裕民2
(1.甘肅醫(yī)學院,甘肅 平?jīng)?744000;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
衰老評價是衰老研究的關鍵問題。通過梳理衰老的概念內涵、中醫(yī)學理論,探析衰老的評價方法,認為衰老的評價不能局限于指標檢測。以衰老特點和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尤其是要基于整體觀念、形神合一、天人相應、五臟皆虛等衰老的中醫(yī)學理論,引入一些新的評價方法,引入多學科研究方法。運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從多途徑、多層次、多維度對衰老進行系統(tǒng)性的綜合評價。
衰老;中醫(yī)學理論;評價/方法
衰老評價是衰老研究領域中的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如何對衰老進行客觀量化的評價,進而采取有效措施延緩衰老,提高生存質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任務。本文基于中醫(yī)學理論,就衰老評價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衰老是指人在生長發(fā)育達到成熟期后才開始或加速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xiàn)一系列退行性變化,不僅出現(xiàn)軀體表現(xiàn),而且在心理、社會適應、自我認識等方面也有明顯變化,并逐漸走向死亡而不可逆轉的生命過程,具有累積性、普遍性、漸進性、內生性和危害性的特點[1]。對衰老的評估目前多從指標檢測、體格檢查、生活自理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有生物學年齡測定[2]、衰老程度評估、衰老指標檢測、健康期望壽命[3]等。然而,指標檢測和體格檢查不僅費時、費錢,而且尚無特異性指標,不能定量、全面地評估衰老程度、心理健康、軀體健康和各系統(tǒng)的健康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則是定性、粗糙、簡陋的評估方法。衰老評價不同于疾病評價,疾病一般都有組織結構及功能的異常,或精神心理障礙,診斷相對清晰,測量常以組織結構的異常和量化的生物學指標為主,而這些只能從生物學角度測定,不能客觀、精確、定量地評估衰老和身心健康水平。
衰老不僅是結構和功能退化,很大程度上還離不開人的自我感受,存在一定主觀性,從而也導致評價上的差異性,僅采用單一的方法和手段對其進行檢測和評價是不客觀、不全面的。因此,對衰老的測量評價除了采用生物學和實驗醫(yī)學手段研究組織結構及以生物學指標為準外,還涉及到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多個方面,必須進行多途徑、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評價。
中醫(yī)學對衰老的年齡、過程、表現(xiàn)、機制等有著詳盡而系統(tǒng)的論述,形成了完整的中醫(yī)衰老理論體系。
2.1 整體觀念
中醫(y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人與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衰老是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整體虛衰,涉及軀體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多方面,而且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
2.2 形神合一
中醫(yī)學認為:“形”“神”相互依存,軀體生理和精神心理是生命存在、維持健康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衰老不僅表現(xiàn)為軀體生理的變化,也伴隨心理衰老。如《靈樞·決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張介賓曰:“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唬骸肮誓苄闻c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敝赋鲂紊窈椭C,方能健康長壽。反之,情志失調,傷及臟腑,形神失調,則加速衰老。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薄鹅`樞·天年》曰:“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p>
2.3 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把人看作社會的人、自然的人,注重自然、社會對人的影響。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薄鹅`樞·歲露論》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因此,人體作為一個“小宇宙”,只有與自然、 社會這一“大宇宙”相通應,生命活動才能保持正常。
2.4 五臟皆虛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生命現(xiàn)象以臟腑功能為基礎,生、老、病、死均與各臟腑功能的強弱盛衰息息相關?!鹅`樞·天年》曰:“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華頹落,發(fā)頗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睂⑷税词畾q為一個周期加以劃分,論述人體生長壯老己的過程和表現(xiàn),詳述了臟腑衰老的基本過程,指出五十至百歲,表現(xiàn)從肝起,以五行相生為序,漸及心、脾、肺,終于腎,至五臟皆虛,衰老程度逐步加重;指出人的衰老多呈“五臟皆虛”,且不同年齡段表現(xiàn)的重點不同。
五臟衰老均以其外在表現(xiàn)為兆。腎氣虛損是衰老的核心,白發(fā)給人以老人的印象,因發(fā)為腎之外華,“腎者,其華在發(fā)”,且“發(fā)為血之余”。衰老的人常表現(xiàn)為腎精不足、氣血虧虛,導致精血不榮發(fā),頭發(fā)由黑轉白?!褒X為骨之余,腎主骨生髓”,腎氣充足,則牙堅齒固;年老氣衰,則發(fā)墮齒搖。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故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健忘;腎主骨,腰為腎府,痰濁瘀阻,故腰背酸痛、膝腳跟痛;腎主水,腎中精氣不足,不能固澀津液,表現(xiàn)為夜尿頻多。“脾主運化”“脾主肌肉四肢”,衰老則脾胃氣血生化乏源,表現(xiàn)為易疲勞。“肝藏血,目為肝之竅”,衰老導致氣血虧虛,肝中藏血不足,表現(xiàn)為眼花、視力下降等,如《靈樞·天年》曰:“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狈沃髌?,氣液不足則出現(xiàn)皮膚皺紋,痰濕滯留則出現(xiàn)眼袋。心主血脈,心之氣血不足,則出現(xiàn)心慌等表現(xiàn)。衰老呈“五臟皆虛”,而五臟之中尤以腎、脾、肝與衰老關系最為密切。腎藏精、生髓,主生長、發(fā)育、生殖,腎氣盛衰在人生命過程中至關重要,腎氣虛損是衰老的核心機制。大量研究[4]表明:腎虛與衰老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作為后天的脾系統(tǒng),它提供了生命發(fā)展、壯大、變化等的基本物質保證?!鹅`樞·天年篇》曰:“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闭f明肝氣虛是人體進入衰老期的啟動因子[5]。
2.5 年齡階段
中醫(yī)學對衰老既有整體的認識,又從各個階段對其予以詳盡而系統(tǒng)地論述?!饵S帝內經(jīng)》早就明晰了衰老開始的年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碧岢鏊ダ系哪挲g自四十歲及以上開始;《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的生長、衰老本質有所認識,指出女子以7 a為周期,男子以8 a為周期,經(jīng)歷一個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描述了人體生長和衰老的過程;《靈樞·天年》按10歲為1個年齡段加以劃分,論述人體生長壯老己的過程和表現(xiàn),詳述了臟腑衰老的基本過程。
中醫(yī)學從“整體觀念”“形神合一”“天人相應”“五臟皆虛”“年齡階段”認識衰老的發(fā)生、發(fā)展、年齡、過程、表現(xiàn)、機制,認為衰老表現(xiàn)在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各方面。此給臨床提供了一個衰老評價理念,要把被測評者本人作為評價主體,不僅被視為生物的人,而且被視為自然的人、社會的人,要從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多維度進行評價。這些都為衰老的評價提供了中醫(yī)理論依據(jù),為臨床對衰老的整體系統(tǒng)評價奠定了基礎。
量表能夠全面、定量、客觀地評估中老年人的健康和衰老狀況;不但可以定量測量軀體的衰老,還能夠測量心理、社會適應方面的衰老,可以反映老年人的整體系統(tǒng)性衰老狀況。這種評價方法彌補了原有只重視醫(yī)生評價和單純追求生物學指標的不足。目前評估衰老引用的有關問卷或量表并非針對衰老的專用量表,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不能全面測量衰老,且這些量表多局限于某一地區(qū)或某一人群,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很大,有一定局限性。
對于衰老的評價應由單因素、單指標、單學科向多因素、多指標和多學科方向拓展,必須以衰老特點和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體現(xiàn)“本土化”,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評價方法和多學科研究方法,如社會學、臨床醫(yī)學、心理測量學、精神疾病學、復雜性科學等方法與手段,充分參照國內外公認和通用的評定生存質量等量表的研制方法和內容,將量表評定、生物學指標、引入新的評價方法和其他簡易有效的方法相結合,從多途徑、多層次、多維度進行衰老的綜合評估,使之形成相對完善和公認的衰老評價體系,對衰老作出多維全面、定量客觀、整體系統(tǒng)的評價。
[1]童坦君,張宗玉.醫(yī)學老年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
[2]趙英杰,林求誠,陳可冀.中西醫(yī)結合人體生理學年齡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8(1):8-11.
[3]Sullivan DF.A single index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HSMHA Health Reports,1971,86(4):347-354.
[4]王玉芳.肝與衰老相關性理論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4):315-318.
[5]劉洋,吳新明,白衛(wèi)國,等.中醫(yī)學人體衰老雙節(jié)律理論初探[J].中醫(yī)雜志,2006,47(9):704-705.
(編輯 馬 虹)
1001-6910(2015)04-0001-02
R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01
甘肅省高等學??蒲许椖抠Y助(2013B-134);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2006BAI13B01)
2014-02-10;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