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宏 李 波 王耕野 明朋赫 張光華 馬永清
上頜前牙即刻種植即刻修復58例的臨床效果觀察
郭 宏 李 波 王耕野 明朋赫 張光華 馬永清
目的 探討即刻種植即刻修復在上頜前牙區(qū)的臨床療效。方法 無法保留上前牙患者58例, 共106枚種植體, 給予即刻種植即刻修復, 觀察種植成功率、植骨區(qū)垂直向骨吸收情況、軟組織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 106枚種植體中98枚種植成功。隨訪3年軟組織形態(tài)滿意評價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植骨區(qū)垂直向骨吸收3年變化不大,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年患者滿意度評價中不滿意僅為3例。結論 上頜前牙即刻種植即刻修復在臨床具有可應用性, 美觀程度高于其他修復體。
上頜;前牙缺失;即刻修復;即刻種植
上頜前牙缺損不但會造成進食、發(fā)聲等功能障礙, 還嚴重影響人的美觀及心理健康, 常見于難治性根尖病變、創(chuàng)傷性根折、牙周炎、殘根修復失敗等?;佳腊纬龊箝L時間不修復,空位的牙槽骨及牙齦會迅速萎縮, 以拔牙后3個月內(nèi)變化最明顯, 故延期修復往往達不到理想的美學效果。傳統(tǒng)種植需術后3~6個月后方可行修復治療, 對于美觀要求較高的人群,前牙缺失心理很難接受, 同時長時間牙齒空缺, 也會導致修復后牙齦形態(tài)異常, 手術方法均難以矯正。本院對上頜前牙缺損采用即刻種植即刻修復方案, 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無法保留上前牙患者58例, 男 32例、女26例, 年齡18~58歲。共植入106枚種植體, 包括56枚3.75 mm種植體和50枚3.25 mm種植體。所選患者無種植體禁忌證, 咬合關系穩(wěn)定, 覆頜覆蓋基本正常, 術后能按時隨訪。
1.2 方法 患者種植區(qū)域骨密度>10 mm, 且X線顯示根尖無明顯暗影, 牙周骨組織及軟組織無炎性病變。術前1 d常規(guī)口服廣譜抗生素, 給予全口潔治。頜面部消毒, 鋪無菌孔巾, 口腔內(nèi)使用氯己定含漱。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 在唇側鄰牙處選擇切口, 切口設計為梯形, 將黏骨膜瓣翻開, 采用微創(chuàng)器械拔除患牙, 徹底清理牙槽窩。種植部位點定于牙槽窩偏腭側中下1/3處。種植體植入道應按照設計方向及深度用先鋒鉆制備, 術中始終保持使用4℃生理鹽水沖洗, 以免器械產(chǎn)熱過大, 造成周圍組織過熱出現(xiàn)的炎性不良反應。逐步擴大種植窩, 深度應比原拔牙窩增加3~5 mm。選擇合適種植體植入預定的位置。逐級擴孔過程中避免對唇舌側加壓, 以免出現(xiàn)因壓力導致的局部骨吸收,影響后期種植體穩(wěn)定性。>2 mm的骨缺損處使用混合人工骨粉及自體碎骨1:1混合后填入, 自體碎骨來源于骨鉆收集的骨碎末。種植體與牙槽窩之間的縫隙也可使用混合骨粉填塞, 并用膠原膜覆蓋。<2 mm的骨缺損區(qū), 可采用引導骨再生技術??p合牙齦前應使唇側軟組織瓣松弛充分, 以保證無張力縫合。種植體植入后開始制作過渡義齒修復體。為保證義齒的逼真性, 使用天然牙冠效果較好。天然牙冠舌側開孔,口內(nèi)調(diào)至正常位置。將天然牙冠使用光固化樹脂粘結至種植體攜帶器表面。樹脂硬化后整體卸下牙冠及攜帶器, 在口外進行最后的形態(tài)雕塑及拋光, 制作成天然牙冠的螺絲固定-可拆卸式即刻修復體。如天然牙冠不完整, 可以使用成品樹脂牙冠或牙貼面重襯后制作臨時修復體。術后給予抗炎藥物口服, 術后7 d拆除縫合線。囑患者注意事項及口腔護理方法。
1.3 療效評價標準 種植成功:種植體無活動;自第2年起骨吸收<0.2 mm/年;X線無投射區(qū), 術后無疼痛、感覺異常、感染等持續(xù)癥狀。上述有任意一項不符合視為種植失敗。每年復查時進行軟組織形態(tài)評價, 主要參考紅色美學指數(shù)即近中牙齦乳頭、遠中牙齦乳頭、唇側齦緣弧度、唇側齦緣高度及根表面牙齦的顏色和質(zhì)地的綜合評分。綜合評分>8分為非常滿意, 6~8分為滿意, 6分以下為不滿意。術后3年統(tǒng)計患者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4個選項, 由患者主觀判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 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6枚種植體中98枚種植成功, 成功率為92.45%;8枚(5例)種植體種植失敗, 并不再參與術后評價及滿意度調(diào)查。在種植成功的98枚種植體(53例患者)中進行軟組織評價、平均骨吸收量測量, 軟組織形態(tài)評價術后1年非常滿意30枚,滿意62枚, 不滿意6枚;術后2年非常滿意32枚, 滿意63枚,不滿意3枚;術后3年非常滿意33枚, 滿意62枚, 不滿意3枚。隨訪3年軟組織形態(tài)滿意評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滿意度不低于93.88%。植骨區(qū)垂直向骨吸收情況:平均骨吸收量術后1年為(0.29±0.09)mm, 術后2年為(0.31±0.07)mm, 術后3年為(0.32±0.08)mm, 術后連續(xù)3年骨量變化不顯著,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年對53例手術成功患者進行滿意度評價, 非常滿意19例, 滿意25例,基本滿意7例, 不滿意2例。
骨組織有力支撐和軟組織的良好附著直接影響上頜前牙種植修復美學效果[1]。術前修復方案的制定也是只有依靠牙槽形態(tài)、骨質(zhì)結構及牙槽骨缺損范圍[2]等數(shù)據(jù), 才能達到理想的修復效果。新鮮的拔牙創(chuàng)內(nèi)保存著較好的牙槽嵴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形態(tài)[3], 有助于充分保存牙齦乳頭的豐滿度, 引導牙齦組織以類似天然牙頸部的形態(tài)生長, 使即刻修復義齒獲得最佳的美學治療效果。在修復同時使用引導骨再生技術促進成骨細胞的生長, 可有效預防骨組織的流失。本研究顯示隨訪3年平均骨吸收量變化不大, 提示了這一技術的良好效果。同時修復體周圍牙槽嵴、結締組織及鄰面支撐也影響牙齦的滿意度[4]。本研究采用紅色美學指數(shù)對牙齦進行綜合評價, 更全面地反映術后效果。結果顯示術后1年患者牙齦即可獲得滿意效果, 術后3年患者主觀判斷滿意度高。本研究有8枚種植失敗, 種植體失敗的主要原因為繼發(fā)感染, 提示預防術后感染是即刻種植修復值得關注的又一課題。
[1] 胡秀蓮,林野,于海燕,等.種植暫時修復體在上頜前牙種植美學修復中軟組織處理技術.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2, 17(1):18-20,30.
[2] 楊勃,鄭俊發(fā),李少萍,等.GBR技術用于上前牙唇側骨缺損延期即刻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廣東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1(4): 387-388.
[3] 沈?qū)?唐增斌,李軍,等.膜引導骨再生技術在上前牙美學區(qū)種植手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1, 20(9):1433-1435.
[4] 羅志賓,羅智斌,曾融生,等.美學區(qū)單牙種植體周軟組織美學療效及患者主觀滿意度研究.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1, 16(3):163-1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66
2015-02-09]
163316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